"幽植众宁知":生长在幽静处众人哪里知道,
# 众宁知:众人能够知晓。宁知,怎知,哪知。宁,一作能。,幽植:指幽兰生于山野,远离众芳喧妍的花园。
"芬芳只暗持":芳香也只能暗暗地自我欣赏。
# 暗持:暗暗地持有。指幽兰孤芳自赏。,芬芳:坚贞芳香。指岁寒不凋的花木。
"自无君子佩":自然没有君子将它采摘佩戴,
# 佩:佩戴。,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泛指才德出众的人。,自无:自从没有。
"未是国香衰":也不像极香的花早早地衰败。
# 国香:兰花的美称。极言其香。谓其香甲于一国,故云。指兰花。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兰有国香。”,未是:不是。
"白露沾长早":秋天的露水总是提前浸润它,
# 长早:既长又早。长,常常。,白露:秋天的露水。《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阳历九月八日前后。
"春风到每迟":春风却又总是迟迟地吹到它。
# 春风:一作青春。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称。喻美好的时光;珍贵的年华。
"不如当路草":不知道生长在路边上的小草,
# 当路草:道路当中的草。挡路的草。,如:一作知。
"芬馥欲何为":浓郁的芬芳为了什么而飘香。
# 欲何为:想要做什么。,芬馥:吐露芬芳馥郁的香气。
晚唐诗人
崔涂(850?~?),唐代诗人。字礼山,睦州桐庐(今浙江桐庐)人。家境贫寒,一生多羁旅各地。光启进士,后不知所终。他的诗多述羁愁别恨之作,善于借景抒情。其诗歌颇具感染力,基调伤感悲凉,语言真切晓畅,注重使用人物典故与炼字。其律诗最为警策,多有佳句。代表作品有《春夕》《除夜有怀》。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五言古诗,借兰草的贞洁芳馨与幽独境遇,寄托自身孤高自守却郁郁不得志的哀伤,在同类咏兰诗作中,尽显感伤基调与深沉的个人情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将兰与“当路草”对比,突出兰虽有芳馥却遭弃,不如平凡的路草,更显其悲惨命运和诗人的感伤。用典:“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等句,巧用屈原“纫秋兰以为佩”的典故。该典故原意是屈原将秋兰连缀起来作为自己的佩饰,以此象征自身品性的芳洁美好,同时也暗含贤人不被重用、遭人遗弃之意。作者在此诗中,借“自无君子佩”表明兰花如今无人佩戴,不再为君子所赏识;“未是国香衰”则强调并非兰花自身芬芳衰减,而是世人不识其珍贵。通过化用这一典故,巧妙地抒发了自己如同那无人赏识的兰花一般,空有才华却不被重用的孤寂与感伤之情。拟人:诗人代兰自诉,如“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等句,赋予兰以人的情感和心理,让兰诉说自己的遭遇和疑惑,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其哀怨之情。托物言志:“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写幽兰幽居深山,芬芳不被人识,却依然暗自保持贞芳,诗人借此暗指自己虽才华不为人知,仍坚守高洁品质。“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意为没有君子佩戴幽兰,并非其香气衰减,象征着诗人未遇赏识之人,并非自身才能或品德有问题,表达了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及不被赏识的无奈。“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描绘幽兰过早沾露,春风却迟迟不至,以恶劣的生长环境象征诗人自己人生坎坷,屡遭挫折,机遇难逢。“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诗人感慨幽兰虽香却无人欣赏,不如路边草受关注,以幽兰的无奈处境,抒发自己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愤懑,以及对世态炎凉、不识人才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全诗通过咏写兰的贞芳幽独,寄托自己孤高而又哀伤的抑郁情怀。
3. 分段赏析
“幽植众能知,芬芳只暗持”:这两句开篇写兰,说幽兰生于山野,众人都知道它幽僻地生长着,但其芬芳却暗自保持,不为人识。既写出了兰的芳质,又突出其幽植孤生、芬芳不被人知的处境,同时暗责世俗不识芳洁,奠定了全篇顾盼、低回的韵调。“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自无君子佩”承接首句,“未是国香衰”承接次句。兰有“花中君子”美称及国香之誉,古人常以佩兰表示芳洁。诗人从主体客体两面着笔,兰花芳节香质不减,可君子却置之不顾,写出了期待后的失望,内省后的自伤,充满无可奈何的感伤情调。“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因兰生于山林,寒露早至使其先期零落,春光晚顾又让它晚得佳期。这一“迟”一“早”,写出兰境遇的惨凄,显出其芳魂玉质难得久持的无限悲苦,如吞吐哽咽之声,进一步强化了悲伤的情感。“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由于前面所述的种种遭遇,兰对自己的生存意义产生疑虑。芳质高格无人赏识,被弃掷路侧形同荒草,独抱贞节自开自芳似乎毫无意义。这两句步步退逼,将不遇之情推至顶点,把诗人的抑郁难伸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细腻笔触传递深微情感,诗境却不因个人感伤而逼仄,其内涵之丰沛具高度典型意义。这得益于作者对诗意的精妙提炼与表达的灵活精准——既将咏物与抒情相融相生,一笔兼及物我;又在具体抒写中巧妙运用双关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叹己之不遇与叹世之炎凉浑然一体。读之,既能感受幽兰如泣如诉的哀婉,亦能体会世人的冷漠与现实如霜露般的无情。诗中鲜明的对比,如利刃般揭露现实的严酷,令人不禁联想到李商隐《咏蝉》中“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冷寂之境——于哀伤中暗藏冷峻锋芒。这种独特的抒情特质,使诗篇超越自叹自伤的局限,深刻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剧烈矛盾,让这一取材寻常的咏物之作,承载了广泛的社会意蕴与深刻的思想内涵。
上一篇:唐·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下一篇:唐·李白《杂曲歌辞·沐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