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èi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1
yǒng
xiàng
cháng
nián
yuàn
luó
qíng
zhōng
fēng
xiāng
jiāng
zhú
shàng
hén
xiàn
xiàn
shǒu
bēi
qián
duō
rén
tái
qiū
sài
bīng
cán
chǔ
zhàng
wén
zhāo
lái
shuǐ
qiáo
biān
wèn
wèi
qīng
páo
sòng

译文

幽闭在永巷中哀怨的宫妃,长年累月地泪湿绮罗,闺中独居的思妇思念游子,整日担心江上的风波。湘江边的竹子上,斑驳的啼痕也应无数,岘首山的石碑前,感怀的涕泪流下几多?昭君离去紫台,在秋风中走向荒凉的塞外,项羽兵困垓下,在营帐里夜闻凄怆的楚歌。啊,当我在清晨时,来到灞水桥边看到,青袍寒士相送达官贵人,才知道,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

逐句剖析

"永巷长年怨绮罗":幽闭在永巷中哀怨的宫妃,长年累月地泪湿绮罗,

# 永巷:《三辅黄图》:“永巷,宫中长巷,幽闭宫女之有罪者。汉武帝时改为掖庭,置狱焉。”《史记·吕后本纪》:"乃令永巷囚戚夫人。"

"离情终日思风波":闺中独居的思妇思念游子,整日担心江上的风波。

# 风波:风浪。《楚辞·九章·哀郢》:“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终日:整天。《易·乾》:“君子终日乾乾。”

"湘江竹上痕无限":湘江边的竹子上,斑驳的啼痕也应无数,

# 湘江竹上痕:指斑竹故事。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

"岘首碑前洒几多":岘首山的石碑前,感怀的涕泪流下几多?

# 岘首碑:《晋书》:“羊祜卒,百姓于岘山建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人去紫台秋入塞":昭君离去紫台,在秋风中走向荒凉的塞外,

# 人去紫台:紫台,即紫宫、宫阙。此用王昭君故事。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兵残楚帐夜闻歌":项羽兵困垓下,在营帐里夜闻凄怆的楚歌。

# 兵残楚帐夜闻歌:《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大惊曰:‘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佤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朝来灞水桥边问":啊,当我在清晨时,来到灞水桥边看到,

# 灞水桥:灞水是渭河支流,源出蓝田县东秦岭北麓,流经长安东,入渭河。灞桥在长安市东灞水上,是出入长安的要路之一,唐人常以此为饯行之地。

"未抵青袍送玉珂":青袍寒士相送达官贵人,才知道,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

# 玉珂:珂是马鞍上的玉石类饰物,此代指达官贵人。此句言寒士送贵胄,寒士自然很难堪。,青袍:青袍寒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泪》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专言人世悲伤洒泪之事,前六句分写失宠、忆远、感逝、怀德、悲秋、伤败等典故,后两句写青袍寒士送玉珂贵胄,诗人认为前六句所述古之伤心泪,皆不及“青袍送玉珂”之泪感伤深重。全诗多用典故,蕴藉深远,情思哀切,通过对比历史人物的悲痛际遇与自身卑微境遇,抒发了诗人对仕途坎坷、身世飘零的深沉哀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为李商隐自伤身世之作,具体创作年份难以确指,冯浩和张采田认为是大中二年(848年)冬为李德裕遭贬而作。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长期寄人篱下,官职卑微,历经诸多失意之事。在人生的起伏中,他目睹或经历了各种悲伤之事,有感而发创作此诗,借古之伤心泪的典故,来抒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伤感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身世诗。描绘了宫廷女子失宠、思妇离别、伤逝、感怀旧德、王昭君远嫁、项羽兵败以及青袍寒士送玉珂贵胄等诸多蕴含悲伤之泪的场景,体现了不同类型的悲伤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怀才不遇、仕途坎坷、长期寄人篱下的伤感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用典:全诗多处用典,如“永巷”“湘江竹上痕”“岘首碑前”“人去紫台”“兵残楚帐”等,通过这些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借古事抒发今情。衬托:前六句所写的各种悲伤之泪,都是为了衬托尾联中“青袍送玉珂”的悲伤,突出诗人自伤身世的极度痛苦,层层铺垫,强化情感表达。对比:“青袍送玉珂”将青袍寒士与玉珂贵胄的身份进行对比,鲜明地展现出贵贱之别,从而凸显寒士的卑微与失意,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永巷长年怨绮罗”一句,描写宫廷妃嫔宫女失宠之泪。“永巷”点明这些女子所处的冷宫环境,她们长年居住于此,虽身着绮罗,却得不到君主的宠爱,只能在怨恨中度过漫长岁月,深刻地展现出她们凄凉的生活和不幸的命运,让人感受到其内心无尽的悲伤。​“离情终日思风波”刻画了离别的眼泪。“风波”象征着远在异乡流浪漂泊的丈夫,独守闺房的思妇整日孤独寂寞,满心都是对丈夫的思念,期盼丈夫平安归来,然而现实的残酷让她们年复一年地等待,这种孤独与思念的煎熬,怎能不让她们泪落涟涟,生动地描绘出思妇的愁苦。​“湘江竹上痕无限”运用“湘江斑竹”的典故,表达伤逝之泪。传说舜帝南巡驾崩,娥皇、女英二妃痛哭,泪水洒在竹子上留下斑痕。这里用“湘泪”既表达臣子对故君的哀悼,也可理解为对一切消逝永亡的人或事物的感伤,借典故引发读者对逝去美好事物的缅怀与悲伤之情。​“岘首碑前洒几多”写感怀旧德的眼泪。羊祜镇守襄阳,有德政,死后百姓在岘山为其立碑,人们望其碑而落泪。此句通过这一典故,表达对美好品德之人的怀念以及对其消逝的伤感,与其他类型的眼泪一样,都饱含着深沉的情感。​“人去紫台秋入塞”叙述王昭君远嫁匈奴之事,展现其因思念故土而流下的无奈之泪。王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塞外,在异域他乡思念家乡却无法回归,杜甫诗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生动地描绘出她的凄凉处境,此句借王昭君的故事,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其内心的无奈与悲伤。​“兵残楚帐夜闻歌”讲述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的故事,体现英雄末路的喟叹之泪。项羽被汉军围困,兵少粮绝,夜里听到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在帐中悲歌涕泣。这一典故展现出英雄在绝境中的无奈与悲哀,让人为之动容。​“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为全诗主旨所在。清晨在灞水桥边,青袍寒士送别玉珂贵胄,这种贵贱悬殊的对比,让寒士自伤穷途抑塞。诗人以自身经历融入其中,表达自己终身有志难酬,长期寄人篱下的悲凉,前面所写的各种眼泪都是为了衬托这一最为悲痛的情感,将诗人内心的伤感与无奈推向极致。

4. 作品点评

《泪》全诗风格沉郁、蕴藉,语言含蓄而富有深意。诗人巧妙地运用大量典故,将不同类型的悲伤之泪巧妙地串联起来,层层递进,最终突出自身身世之悲,构思精巧。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极为深刻,将诗人内心的伤感、失意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唱三叹,反复挖掘,层次跌宕生姿。其用典的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冯舒:句句是泪,不是哭。冯班:平叙八句,律诗变体。

《二冯先生评阅才调集》

# 起二句总说世间堕泪不休之人,下四句道古来滴泪之事,是由虚时实之法。结归到作者见在实事,谓终于青袍流落长安矣。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此诗是欲发己意,而假事为辞以成篇者也。其本旨全在结局……以诗论,则由虚而实;以情论,则由浅而深。结言凡此皆可悲可涕之处,然终不若灞水桥边,以青袍寒士而送玉珂贵客,抱穷途之恨为尤甚也。

清陆昆曾《李义山诗解》

# 平列六句,以二句结,七律原有此格,非玉溪创调。

清屈复编《玉溪生诗意》

# 程梦星曰:此篇全用兴体,至结处一点正义便住。不知者以为咏物,则通章赋体,失作者之苦心矣。八句凡七种泪,只结句一泪为切肤之痛。

清朱鹤龄《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 六句实赋,似是正面,结句一笔翻落,化实为虚,局法奇甚。

《唐体余编》

# 以古人之泪形送别之泪,主意转在一结。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一二先虚写,一是宫娥,二是思妇。此二种人,最善于泪,故用以发端。中二联,皆泪之典故,然各有不同;三四是为人而泪者;五六是为己而泪者;送终感恩,悲穷叹遇,尽于此矣。七八再虚写天下之泪,无有多于送别;而送别之泪,无有多于灞桥:故用以收煞。

《山满楼笺注唐人七言律》

# 昔人谓句句是泪不是哭,信然!愚谓前半犹人所知,后半放笔言之,末仍说出自己心事,方不是空空咏泪。诗骨在此,须细看“朱抵”二字。

《唐贤清雅集》

# 香山《中秋月》已有作法,此则尤变化矣。

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 诗题只一“泪”字,而实为送别而作。其本意于末句见之,前六句列举古人挥泪之由,句各一事,不相连续,而结句以“未抵”二字结束全篇:七律中创格也。首二句以韵语而作对语,一言宫怨之泪,一言离人之泪。三句言抚湘江之斑竹,思故君之泪也。四句言读岘首之残碑,怀遗爱之泪也。五六句言白草黄云,送明妃之远嫁;名姬骏马,悲项羽之夭亡:家国苍凉,同声一恸,儿女英雄之泪也。末句言灞桥送别,挥手沾巾,纵聚千古伤心人之泪,未抵青袍之湿透。五溪所送者何人?乃悲深若是耶!

《诗境浅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曹邺《乐府体》

下一篇:唐·严武《寄题杜拾遗锦江野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