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馆余基辍棹过":行舟经过姑苏古城,舍舟登岸,凭吊古台,初登台基,
# 辍棹过:言舍舟登岸,凭吊古台。辍:一作倚。,宫馆余基:指姑苏陈迹。
"黍苗无限独悲歌":放眼眺望,只见残砖败瓦间禾黍成行,断壁颓垣上蒿草丛生。
# 黍苗:禾黍。
"荒台麋鹿争新草":麋鹿在争食新草,
"空苑凫鹥占浅莎":各据莎草、筑巢栖息的水鸟在四周栖息游荡。
# 凫鹥:凫鹥:一作岛凫。凫:水鸟,俗称野鸭,能飞。
"吴岫雨来虚槛冷":山雨将至时,登台凭槛,一切都那么凄凉,
# 来:将至。,吴岫:一作江上。
"楚江风急远帆多":楚江上面在风雨中的远帆更是让人心下情绪低落。
# 急:一作起。,楚江:一作海边。
"可怜国破忠臣死":吴越战争时候,忠臣伍子胥惨遭杀害,吴国也被灭国,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 忠臣:指伍子胥。
"日日东流生白波":急风吹帆的大江,在滔滔白波中向东而去,消失在天际。
# 日日:一作日月。
晚唐诗人
许浑(788~852?),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大和进士,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许浑的诗长于律体,多登临怀古之作,抚今追昔,感慨兴亡。文辞工丽,属对精切,声律谐婉。送别唱酬之作亦堪讽咏。《咸阳城东楼》一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较有名。《金陵怀古》《凌歊台》等诗为其代表作。今有《丁卯集》行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中描绘了姑苏古城宫馆遗迹、黍苗生长、麋鹿争草、水鸟栖息等衰败荒凉的景象,借古伤今,营造出一种历史沧桑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人生短促的感慨,以及对自然永恒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将描写姑苏遗迹的荒凉之景与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之情相融合。颔联“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通过描绘姑苏台遗址上麋鹿争草、水鸟栖息的景象,既展现了自然的生机,又衬托出历史遗迹的荒芜,表达出历史无情、自然永恒的主题。用典:尾联“可怜国破忠臣死”,借伍子胥劝谏吴王却遭杀害,吴国最终被越国所灭的典故,表达对忠臣命运的悲悯和对历史兴亡的叹惋,借古讽今,深化了诗歌主题。铺垫:颔联以铺陈之笔描绘姑苏台遗址的景象,看似直白写景,实则内藏深意。一边是人去楼空、一片荒芜寂静之态,另一边却是麋鹿争抢新草、水鸟在莎草间筑巢栖息的生机画面。起兴:诗歌以“宫馆余基倚棹过”起兴,诗人乘船经过姑苏城的宫殿遗址,由此引发了内心的感慨,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历史兴亡的悲凉氛围,自然地引出下文对历史的凭吊和对现实的感慨。联想:诗人看到“宫馆余基”,联想到曾经在此发生的历史故事和朝代兴衰,由眼前的荒凉景象联想到过去的繁华昌盛,如“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眼前麋鹿争草、岛凫占莎的荒芜之景,让诗人联想到昔日宫苑的热闹繁华,今昔对比,感慨万千。象征:诗中的“黍苗”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衰。曾经的宫馆如今只剩下黍苗生长,暗示着昔日的辉煌已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日月东流生白波”中,“日月东流”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不可逆转,而“白波”则象征着历史的沧桑变化,寓意着一切都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变迁,强调了历史的无情和人生的渺小。赋:“宫馆余基倚棹过,黍苗无限独悲歌”“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等句,诗人采用铺陈直叙的手法,直接描写了自己经过姑苏城时看到的宫殿遗址、黍苗生长、荒台麋鹿、空苑岛凫等景象,将眼前的荒凉破败之景一一呈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为抒发怀古之情奠定了基础。意象组合:诗中选取了“宫馆余基”“黍苗”“荒台”“麋鹿”“空苑”“岛凫”“吴岫”“雨”“楚江”“风”“远帆”“日月”“白波”等多个意象,将这些意象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了一幅荒凉、冷落、萧瑟的画面,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沧桑感和悲凉氛围,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比:诗中将姑苏城昔日的繁华昌盛与如今的荒凉破败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昔日的宫馆如今只剩下残基,曾经的繁华宫苑如今成了麋鹿争草、岛凫占莎的荒芜之地,突出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衰无常,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首联开启登台凭吊之事。上句以平实笔触直切主题,“宫馆余基”点明姑苏古城的遗迹。“辍棹过”描述诗人舍弃舟船,登上岸去,亲临古台凭吊。下句里的“黍苗”紧承“宫馆余基”,诗人初临台基,举目四望,只见残垣断壁间,禾黍排列成行,破败的墙垣上,蒿草肆意丛生。“黍苗”二字,既真切描绘眼前实景,又暗暗化用《诗经・黍离》的诗意,借古人对亡国的哀思,吐露自己对世事变迁的喟叹。“独”字精妙,将诗人独自前来凭吊古迹时的惆怅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悲歌”一词,饱含着如《黍离》般的悲伤意蕴。此联以叙事开端,继之以饱含情感的语句,一个“悲”字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语言质朴却意味深长,将读者迅速带入浓郁的思古氛围之中。颔联以铺陈之笔描绘姑苏台遗址的景象,看似直白写景,实则内藏深意。一边是人去楼空、一片荒芜寂静之态,另一边却是麋鹿争抢新草、水鸟在莎草间筑巢栖息的生机画面。此联在遣词用字上极为精妙:野鹿与凫鸥生性警觉,却在此处自在栖游,足见荒台空苑的幽寂;新草初萌、浅莎崭露,正值春日,尽显生机蓬勃之态。“争”“占”这两个动词,生动展现出自然界蓬勃的生命力。工整的对仗,彰显出诗人的匠心。这里将人事的荒芜与自然的生机并置,通过精准且富有表现力的字词修饰关联,把历史遗迹的死寂与自然生命的活力融合在同一画面,形成强烈的生死反差,让人深切感受到历史的无情和自然的永恒,悲情油然而生。这一联看似平铺直叙地写景,实则蕴含深沉内核,诗人巧妙借助律诗对偶的形式,让各个意象间产生强大张力,营造出形象大于思想的艺术效果,含蓄地传递出怀古之情。颈联运用比兴手法,抒发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悟。“吴岫雨来”“楚江风急”实写眼前所见之景,而“吴”“楚”二字,容易引发对历史的联想。风雨飘摇,既像是国破家亡的象征,也可看作是晚唐风雨欲来、动荡不安政治局势的隐喻,似此似彼,难以分辨。“虚槛冷”既指山雨将至时,诗人登台凭栏所感的寒意,也暗示着诗人怀古之际,对时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风雨中远去的帆船,是诗人眺望所见之景,也可理解为他在怀古过程中,领悟到的避世远祸之念。实际上,诗人“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的想法,正是在乱世背景下产生的。尾联与篇首呼应,抒发诗人对历史无情、自然永恒的感慨。“忠臣”指伍子胥,吴越交战时,夫差战胜越国,越王勾践求和,伍子胥力劝吴王不可答应,吴王夫差不听,还听信伯嚭谗言,逼迫伍子胥自杀并弃尸江中,后来越国果然打败吴国。“可怜”一句,体现出诗人对伍子胥悲惨命运的惋惜与感叹。就像孔子面对流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大江在急风推动下,白波滔滔向东流去,消失在天际。人生短暂、历史变迁,而自然永恒,让诗人思绪纷繁,感慨万千。
4. 作品点评
《姑苏怀古》开篇叙事,诗人乘船经过姑苏古城,凭吊古迹,触景生情而悲歌。结尾则以景语收束,“日月东流生白波”描绘出日月更迭、江水东流之景,蕴含着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感慨。中间两联,一方面如实描写姑苏台遗址的荒凉景象,“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另一方面又运用象征手法,像“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借风雨之景象征晚唐局势的动荡。这两联巧妙承接首尾,使诗歌行文流畅自然。“独悲”二字贯穿全诗,在整体意境中弥漫着伤今悲古的悲怆与凄凉。此诗风格与许浑五律诗的“高华雄浑”大相径庭,却别具韵味,备受后人推崇。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评价:“用物而不为物所赘,写情而不为情所牵,李、杜之后,当学者许浑而已。”由此可见,许浑的七律在唐代诗坛地位颇高,《姑苏怀古》正是其卓越创作水准的有力例证。
# 乐极生悲之意,写得委婉,写未几而麋鹿游于姑苏矣。全不说破,可谓兴寄深微者。末缀一单句,有不尽之妙。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上一篇:唐·杜牧《题刘秀才新竹》
下一篇:唐·贾岛《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