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yuè
lóu

朝代:唐作者:薛涛浏览量:1
qiū
fēng
fǎng
仿
jiāng
lěng
ōu
cēn
yáng
yǐng
chuí
hóng
qiáo
mén
zhì
dié
dān
dān
tǐng
yáng
ān
xiǎo
ér
pāi
shǒu
xiào
shǐ
使
jūn
huàn
chū
jiāng
nán
jǐng

译文

秋风回旋,河水涟漪,及至人身,感到凉意,鸥鹭结伴而飞,在夕阳的映照下,投射出参差不齐的影子。彩虹如桥,横跨谯门之上,城墙好像眈视着水中的渔船。阳安城的小孩拍手欢呼雀跃,使人幻想出江南吴江的美景。

逐句剖析

"秋风仿佛吴江冷":秋风回旋,河水涟漪,及至人身,感到凉意,

# 吴江:这里指代江南,薛涛的丈夫和儿子正好在江南。

"鸥鹭参差夕阳影":鸥鹭结伴而飞,在夕阳的映照下,投射出参差不齐的影子。

# 参差:不整齐。

"垂虹纳纳卧谯门":彩虹如桥,横跨谯门之上,

# 谯门:即谯楼,城门上用来瞭望的楼。,垂虹:彩虹。

"雉堞眈眈俯渔艇":城墙好像眈视着水中的渔船。

# 雉堞:城上矮墙,排列如齿,作掩护用。

"阳安小儿拍手笑":阳安城的小孩拍手欢呼雀跃,

# 阳安:楼在古简阳县地西南三里,有三国时期的阳安关,故别称“阳安。

"使君幻出江南景":使人幻想出江南吴江的美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月楼》是唐代女诗人薛涛创作的七言古诗。此诗主题围绕秋日江楼所见所感,诗人以清新笔触勾勒出闲适江边画卷。开篇描绘秋风携来吴江凉意,鸥鹭于夕阳影中飞行之景,尽显静谧与灵动。随后写垂虹横跨谯门、雉堞俯瞰渔艇,“卧”“俯”二字赋予景物鲜活之感。最后借阳安小儿拍手笑,侧面烘托江月楼景色如江南般迷人。写作手法上,诗人由远及近、自上而下写景,从虚幻想象到现实描绘,层次分明,借景抒情,将主观情感与客观之景融合,营造出悠远意境。整首诗体现了薛涛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独特感悟,展现出其诗歌用语晓畅、意境开阔且兼具女性细腻与男性风骨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晚唐女冠诗人

薛涛(768?~832),唐代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幼随父入蜀,父卒后流寓蜀中,为乐妓。能诗,时称女校书。韦皋镇蜀时,召令侍酒赋诗。曾居成都浣花溪,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悠闲吟咏。其诗歌题材丰富,用语晓畅通俗,诗风雅正、含蓄,境界开阔明朗,兼具女性特质和男性风骨。明人辑有《薛涛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江月楼》为唐代薛涛于元和九年(814年)秋登临阳安(唐时简州)江月楼所作。极目远眺,登高所带来的开阔视野,触动了他内心深处对漂泊生涯的复杂情愫,同时,浓浓的思乡之意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此情此景下,薛涛诗兴大发,挥笔写下此诗。诗中,流畅的风物描绘里,巧妙融入了深深的怀乡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写景诗。全诗描绘了江月楼周边秋日傍晚的景色,秋风、鸥鹭、夕阳、雉堞、渔艇等景物,营造出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欣赏与内心的闲适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垂虹纳纳卧谯门,雉堞眈眈俯渔艇”,“卧”赋予垂虹人的姿态,“俯”赋予雉堞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垂虹横跨谯门、雉堞俯瞰渔艇的画面,使景物鲜活灵动。叠字:“纳纳”“眈眈”等叠字的使用,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同时更突出谯门的宏大、雉堞的威严。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江月楼秋日的诸多景致,如秋风、鸥鹭、垂虹等,将自己对漂泊生活的感慨、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融入其中,借景抒情,含蓄委婉地表达内心复杂情感。

3. 分段赏析

“秋风仿佛吴江冷,鸥鹭参差夕阳影”以“秋风仿佛吴江冷”起笔,诗人未直接描绘眼前之景,而是借“仿佛”一词,将思绪牵引至遥远的吴江,以通感与想象构建出虚实交融的意境。“秋风”作为季节符号,裹挟着寒意扑面而来,“冷”字既点明气候特征,又暗含心境的孤寂与惆怅。回旋的秋风掠过江面,涟漪层层扩散,将触觉上的凉意与视觉上的空旷感巧妙融合,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烟波浩渺的吴江之畔,真切感受到秋意的渗透。​第二句“鸥鹭参差夕阳影”视角转换,由江面延伸至岸边湿地。“参差”一词精准勾勒出鸥鹭或展翅飞翔、或伫立凝望、或低头觅食的动态与静态交织的画面。夕阳的余晖为整个场景镀上一层暖色调,鸥鹭的身影在河滩上投射出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的影子,光影的变幻为冷寂的秋景增添了一丝灵动与生机。诗人对细节的敏锐捕捉,让这幅秋日江滨图充满生活气息与艺术美感,同时也暗含着对自然和谐之美的向往。​“垂虹纳纳卧谯门,雉堞眈眈俯渔艇”诗歌第三、四句从虚幻的吴江之景回归现实,以江月楼为视角,自上而下展开对景物的描绘。“垂虹纳纳卧谯门”中,“垂虹”代指桥梁,“纳纳”一词以叠字强化其厚重感,描绘出桥梁横跨谯门时的雄伟姿态。而“卧”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桥梁以慵懒闲适的动态,仿佛巨虹横卧,不仅生动展现出建筑的壮美,更打破了静态景物的呆板,使其富有生命力;“雉堞眈眈俯渔艇”中,“雉堞”指城墙,“眈眈”叠字生动刻画出城墙居高临下、威严逼人的气势,仿佛在凝视下方的渔艇。“俯”字同样以拟人化的笔触,凸显出城墙与渔艇之间的空间落差,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一“卧”一“俯”,一柔一刚,将谯门、城墙等人工建筑与渔艇、江水等自然景物巧妙融合,展现出人工与自然相互映衬的独特景观。​此句在语言上,叠字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更通过“纳纳”的开阔宏大与“眈眈”的冷峻威严,精准传递出景物的特质,深化了诗歌的意境。从文化内涵角度,城墙与渔艇的对比,或许暗含着秩序与自由、束缚与随性的哲学思考,反映出诗人对现实与理想关系的深层感悟。​“阳安小儿拍手笑,使君幻出江南景”诗歌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人物活动,为全诗增添了一抹鲜活的生活气息。“阳安小儿拍手笑”,以儿童天真无邪的反应侧面烘托景色之美。不谙世事的孩童被眼前的景色所陶醉,情不自禁地拍手欢呼,这种充满童趣的动态描写,打破了前文静穆的氛围,使画面瞬间灵动起来。儿童的欢笑不仅是对美景的赞美,更是对诗人创作想象力的肯定;“使君幻出江南景”则揭晓谜底,点明前文所描绘的吴江美景并非真实所见,而是诗人的想象之作。“幻出”二字既呼应开篇的“仿佛”,强化了诗歌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又展现出诗人高超的创作能力。诗人因小儿的强烈反应触发灵感,将心中对江南的向往与想象付诸笔端,创造出令人神往的幻境。结尾将诗歌从单纯的景物描写升华为对创作过程与情感表达的阐释。诗人借小儿之笑,传递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对创作灵感的欣喜,同时也暗含着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无奈与释然。这种以生活场景结尾的方式,拉近了诗歌与读者的距离,使诗歌更具感染力与亲和力,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垂虹”二句,风物流利,即叠字亦不虚下。

清吴景旭《历代诗话》

# 其中句复重字所形成对偶工整的节奏,更见诗人的匠心独运。

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苏珊玉《薛涛及其诗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程贺《君山》

下一篇:唐·胡宿《采莲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