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横云峻":剑门山高耸入云,险峻无比,
"銮舆出狩回":我避乱到蜀,今日得以回京。
# 出狩:皇帝到外地巡视称出狩。,銮舆:皇帝的车驾,此处是李隆基自指。
"翠屏千仞合":只见那如翠色屏风的山峰,高有千仞,
"丹嶂五丁开":那如红色屏障的石壁,全凭五位大力士开出路径。
# 五丁开:传说中蜀道是由五个大力士(五丁)开通的。
"灌木萦旗转":灌木丛生,好似缠绕旌旗,时隐时现,
"仙云拂马来":白云有如飞仙,迎面拂拭着马来。
"乘时方在德":治理国家应该顺应时势,施行仁德之政,
# 乘时:顺应时势。
"嗟尔勒铭才":各位大臣,你们平定叛乱,建功立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 勒铭才:建功立业的才能。西晋时张载作《剑阁铭》,晋世祖司马炎派人刻于石上。铭中有“兴时在德,险亦难恃”之语。
唐朝第七位皇帝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唐朝皇帝。庙号玄宗,谥明,故亦称唐明皇,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前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使国力强盛。后期贪图享乐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衰落。李隆基多才多艺,知音乐,善书法,工诗歌,能作文,在唐代帝王中堪与唐太宗颉颃。主要作品有《喜雨赋》《答贾曾令》《受禅制》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纪行述怀诗。通过描绘剑阁高耸入云、峭壁千仞的险峻景象,并以突兀的笔法从写景转为议论,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与深沉复杂的思想情感。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颈联“仙云拂马来”将山间云霭与帝王仪仗结合,以自然之“仙”气冲淡逃亡的狼狈,展现玄宗复杂心境。用典:“出狩”化用《春秋》笔法,以避讳帝王逃亡的尴尬,暗含玄宗流亡的史实。“五丁开”引用蜀王伐秦的传说,既解释剑阁险峻成因,又暗含对人力与天险关系的思考。虚实结合:“丹嶂五丁开”以“丹霞山色”(实)与“五丁开山”传说(虚)结合,既写实景又融入历史想象。
3. 分段赏析
首联:“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起笔凝练,双重视角构建雄浑意境。前句聚焦地理特征,以“横云”状写剑门山势,层云低垂于山腰,侧面映衬千仞绝壁,较之直接摹写山体更具视觉张力;“峻”字统摄全篇,既点明险要地势,又暗含玄宗仓皇出逃后重归京城的叙事转折。后句“出狩”典出《春秋》,虽隐含帝王蒙尘的微妙语义,然“回”字收束间已显转机,暗示时局转变中帝王的复杂心绪。两句形成时空对照,上句写空间阻隔之险,下句叙时间流转之变,为后续铺陈奠定基调。颔联:“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运用互文技法,双重视角解构山势。青绿主色调中,“千仞合”具象化道路险阻:七十二峰并峙如屏,遮蔽天日;“五丁开”则引入历史维度,既写蜀道人工开凿之迹,又暗含“一夫当关”的军事意象。色彩意象与地质特征相生。丹霞赤壁与青松翠嶂构成视觉反差,暗合玄宗南归时节的气候特征。此处地理书写超越单纯状物,成为政治隐喻载体——天然险隘终被人力突破,暗喻政局更迭的必然性。颈联:“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转实入虚,通过仪仗细节折射心理感知。“灌木萦旗”以动态视角写道路迂回,旌旗翻卷实因山道曲折,却以逆向思维表述为植被位移,强化行进艰涩感。“仙云”意象承转首联云气描写,将自然现象升华为精神体验,山巅流云经阳光折射呈现澄明质感,与帝王心境由阴郁转向明朗形成互文。空间感知在此发生转换,高耸地势消弭了物理距离,反生临仙境之感,暗含天命转移的微妙寓意。尾联:“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由景入理,收束全篇于历史哲思。前句解构张载《剑阁铭》的核心命题,将“德政”与“天险”的辩证关系置于当下语境。玄宗既认同“以德配天”的政治伦理,又暗含对自身失德引发祸乱的反思。后句看似赞叹石刻文学价值,实则暗藏双重指涉。既称许张氏洞见,亦暗含对当朝缺乏贤臣规谏的批判。全联以史鉴今,将地理险要转化为道德训诫,完成从个人际遇到王朝兴衰的思考升华。
4. 作品点评
此诗风格庄重肃穆,用笔雄健有力。创作于动荡时期,仍体现盛唐时期的气韵。
上一篇:唐·龙女《感怀诗》
下一篇:唐·武元衡《长安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