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依老宿发心初":因依傍一位老年山中僧人而萌发慈善之心,
# 老宿:称释道中年老而有德行者。唐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贵功名焉足图。”宋惠洪《冷斋夜话·靓禅师诗》:“靓禅师,有道老宿也。”宋林景梅《留寄沉介石高士》诗:“玄门尊老宿,白发长婴儿。”
"半学修心半读书":一边读书一边修心养性。
# 修心:修养心性。《庄子·田子方》:“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脱焉?”《魏书·释老志》:“故其始修心,则依佛、法、僧。”唐崔涂《入蜀赴举秋夜与先生话别》诗:“失计方期隐,修心未到僧。”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一》:“我纵欲修心养性,哪得此半年空闲,幕天席地的日子?”修:一作观。
"雪后每常同席卧":大雪天与老僧人同床而卧,
# 席:一作屋。,每常:常常。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百喻经·蹋长者口喻》:“长者唾出口落地,左右谄者已得蹋去。我虽欲蹋,每常不及。”《儒林外史》第三回:“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后:一作夜。
"花时未省两山居":花开时相伴在同一山中。
# 未省:未曾,没有。唐白居易《寻春题诸家园林》诗:“平生身得所,未省似而今。”《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剜眼截头之苦行,未省施为;舍身舍命之殊因,何曾暂作?”蒋礼鸿通释、“﹝未省,﹞未曾,没有。”宋柳永《鹤冲天》词:“好天好景,未省展眉则箇。”宋苏轼《再游径山》诗:“平生未省出艰险,两足惯曾行荦确。”
"猎人箭底求伤雁":这位山僧向猎人乞求射伤的大雁,
"钓户竿头乞活鱼":向渔民乞求活着的鲜鱼。
# 乞:一作救。,钓户:指渔家。宋苏辙《十二月二十九日雪》诗:“邻翁晨乞米三斗,钓户暮留鱼一双。”
"一向风尘取烦恼":长期于这些自找烦恼之事,
# 取:自找。,一:一作自。
"不知衰病日难除":不顾自己年岁已老疾病缠身。
# 不知:一作一身。
中唐著名诗人
王建(766?~830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出身寒微,终生未举进士。元和间为昭应丞、渭南尉,大和初官至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善以白描、比兴手法,用典型形象针砭时弊,揭示社会矛盾,语言含蓄,简洁峭拔。善短篇,多七言,尤以《宫词》百首著名。代表作品有《海人谣》《当窗织》。著有《王司马集》《王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寄赠诗。通过回忆与僧人的修行生活,写出雪夜同宿、山居清寂的往事,流露对尘世烦扰的厌倦与衰老病痛的无奈。
2. 分段赏析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开篇点明寄居山寺的修行状态,“半学”“半读”的平列句式,展现诗人身心双修的求道初心,语言质朴却暗含虔诚。“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通过“雪后同卧”“花时山居”两个典型场景,勾勒出与僧侣共修的清寂生活。“每常”“未省”以否定与肯定的对照,凸显远离尘俗的专注,画面感强烈。“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转写尘世苦难意象,“求伤雁”“乞活鱼”以尖锐的生存困境反衬山居的安宁,动词“求”“乞”强化慈悲之思,为下文铺垫。“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收束于自省,直陈尘劳积弊。“不知”二字隐含顿悟,将山居修心的超然与衰老难逃的无奈并置,平实中见深沉。后四句由外及内,从尘世悲悯回归自身困厄,情感层次分明。
上一篇:唐·王维《哭孟浩然》
下一篇:唐·郑谷《朝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