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心一倍长离忧":满怀愁绪,离别的忧愁让愁情更添几分,
# 离忧:别情。,长:增长。,一倍:一倍又一倍地。
"夜思千重恋旧游":夜里思绪万千,深切地眷恋着往昔与友人同游的时光。
# 旧游:旧日的交游,指朋友。
"秦地故人成远梦":秦地的故友如今只能出现在遥远的梦境中,
# 故人:旧友,朋友。,秦地:指长安,司空所居。唐代一般称长安一带为秦。
"楚天凉雨在孤舟":楚地的凉雨里,我独坐在孤舟之上。
# 楚天:淮浦。战国时淮河南北均属楚境。
"诸溪近海潮皆应":淮河的诸多支流临近大海,潮涨潮落时溪水皆与之相应和,
# 近海:淮河近东海。
"独树边淮叶尽流":淮河岸边一棵孤树,树叶随水流尽。
# 流:飘动。,独树:这里的“独树”和上句的“诸溪”只是为了字句对称相偶,并无实际计算上的意义,只是指“溪”和“树”而言。
"别恨转深何处写":离别的愁恨越来越深,这愁绪该如何倾诉呢?
# 写:抒泄,倾吐。,转:一作最。
"前程唯有一登楼":未来的行程中也只能登楼远眺,聊以排遣心中的愁绪了。
# 登楼:汉末王粲流寓江南,曾作《登楼赋》以抒写忧怀。这里的“登楼”,既是说登楼远望,想怀友人;又包含自己天涯流落的忧愤。,前程:向前边走去。
唐代诗人
李端(?~?),唐代诗人。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大历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为杭州司兵参军。曾隐居衡山,自号衡岳幽人。约卒于贞元初。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钱起、卢纶等并称。其尤喜作律体,多酬赠唱和之作,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代村中老人答》《宿石涧店闻妇人哭》《巫山高》《赠康治》等为传世佳作。今有《李端诗集》3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人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宿淮浦时的愁思,追忆与故人的旧游,以秦地故人如梦、楚天凉雨孤舟等景象,抒发了离忧别愁,以及对往昔交游的眷恋,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开门见山:首联“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开门见山点出“愁心”,直抒因离别和对旧游的眷恋而产生的忧愁。对比:颔联中将“秦地故人”的春风得意与自己在“楚天凉雨”中孤舟落魄的处境相对比,突出了诗人的自伤不遇和离情别绪。比喻:颈联中以“水边独树之叶随水流尽”比喻诗人自己孤舟远行、漂泊无定的处境,将树叶随波逐流的形态与诗人远离故土、仕途未卜的境遇相类比,生动展现出诗人漂泊的孤寂与无奈。借景抒情:颔联中以“凉雨”“孤舟”等景象,营造出凄凉的氛围,抒发悲秋伤别之情;颈联“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借诸溪应海潮、独树叶流的景象,分别象征自己对朝廷的眷恋和孤舟漂泊的处境,委婉地表达了情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中,以直白而深沉的笔触,将“愁心”二字抛向读者,瞬间奠定全诗基调。“长”字不仅道出自身愁绪,更兼及友人离别的忧伤,双重愁思叠加。而“恋旧游”三字,勾起往昔在长安与友人诗酒唱和、名动京城的美好回忆。彼时他们以诗才出入权贵之门,跻身“十才子”之列,这段辉煌岁月如今皆成追忆,离京别友的愁绪,自然令诗人辗转难眠。颔联“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描绘出一幅虚实交织的画面。诗人于孤舟之上,在似梦似醒间,秦地的故人与往昔岁月化作遥远梦境。“秦地”“故人”,既饱含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暗含自己仕途失意的喟叹。一边是故人们或许正春风得意,另一边则是自己在楚地淮浦,伴着凉秋细雨,独守孤舟,两相映照,落魄之感尽显。“孤舟”紧扣诗题“宿”字,夜雨孤舟、独宿怀人,这份孤寂与惆怅,直触人心。颈联“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看似在写淮河一带的自然景象:淮河下游及支流临近大海,潮涨潮落时溪水与之相应和。但诗人实则借景抒情,以“万水朝宗于海”隐喻自己对朝廷的眷恋之心,正如杜甫笔下“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而岸边独树,树叶随水漂流殆尽,恰似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写照,孤舟远行、前途未卜的境况,皆在这一景中展露无遗。尾联“别恨转深何处写,前程惟有一登楼”将前文层层累积的愁绪凝聚为“别恨”二字。从首联的愁心、颔联的思友、颈联的漂泊,到此处别恨愈发深重。诗人独处于孤舟之上,满腔别恨无处倾诉,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登楼远眺时,将心中悲怆尽情抒发。这份“别恨”,既是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也是作为臣子离开国都的悲叹。在大历时期,同类题材的律诗并不少见,但大多流于形式,感情空洞。而李端此诗,以细腻笔触、真挚情感与丰富意象,让离情别绪跃然纸上,别具一番韵味。
4. 作品点评
这首七言律诗,从气格方面来看,是中唐诗歌,但却没有中唐时期某些七律作品中所流露出的衰颓之态。此诗情感丰沛,内容充实,并非空泛之语。“愁心”如同一条线索,贯穿于整首诗中,以离别的愁绪作为“愁心”的具体体现,情感真挚而恳切,毫无矫揉造作之嫌,正因如此,方能打动人心。从章法上分析,这首诗细腻精妙。诗歌的首联与尾联皆为抒情之语,情真意切;中间两联则是写景之句,远景与近景相互映衬,在景物描写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诗人巧妙地将情感与景物相结合,使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出了中唐诗歌别样的风采。
# 四语(“楚天”句)清趣。
明陆时雍《唐诗镜》卷三二
# “夜思”七字,独承“离忧”,言翻来覆去,更睡不得,即更放不得也。“秦地”十四字,再承“夜思”,言才睡得即又梦,才梦得即又觉,迷迷离离,恰似家中握手,淅淅沥沥,早是船背雨声也。
清金圣叹《选批唐诗》卷四上
# 起联先写别恨,承接处倒出“故人”,转入“宿淮浦”,用笔之妙兼篇法也。五六造句新挺,篇中倚此作骨。
清乔亿《大历诗略》卷四
# 潮皆应,转若声气之通;叶尽流,倍触流离之感矣。景中含情,恰好引起末二意。
清杨逢春《唐诗绎》卷二二
# 起二句破题,意平平。三四叙题面,周旋圆足。五六写淮浦,卓然名句。收敷衍平竭。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八
# 意浅情深。
明郝敬《批选唐诗》
# 吴逸一云:情致委曲,音律清婉。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离思凄清,结似浅。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长”字去声,即“长物”之长字,言一倍是自己愁心,又长一倍,是朋友离忧也。“夜思”七字,独承“离忧”,言翻来复去,更睡不得,即更放不得也。“秦地”十四字,再承“夜思”,言才睡得,叩又梦,才梦得,即又觉,迷迷离离,恰似家中握手,淅淅沥沥,早是船背雨声也,真写尽“予重”二字矣。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诸溪近海”一句,写了多少境界,小家不能。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登楼止是想望故人,不言作赋。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赋、比、兴皆具,非止于呆赋景也。所以下言因此别恨转深,前程唯有登楼望远。聊慰怀思耳。“转”字不可忽。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如走穷崖,砉逢异境,迥绝,快绝。
清谭宗《近体秋阳》
# 如仲宣作《登楼赋》(末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如此四句一气呵成,五、六遂趁势纵笔。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第四句缥缈已臻绝顶,第五句却又接得奇横;若“独树边淮”,便扭捏无味矣。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正己后移疾江南,以不得志而客此地。故发句上句曰“愁心一倍”,一此对己言;曰“长离忧”,却属自己一面,亦对人言,皆从不得志来。下句曰“夜思千重”,写愁之日长,故思亦无穷,夜思并切题中“宿”字;曰“恋旧游”,言恋旧游之友,亦夜思中一事,非单为旧游也。两句已定题位,是对起格。颔联上句言秦地皆朝贵所聚,凡此类故人,迹已远矣,徒成一梦,此所以独忆文明也,此句承“离忧”。下句言楚大凉雨之候,而在孤舟独宿,易于怀人,此所以忆文明也,此句承“夜思千重”。颈联写淮浦:上句言淮浦近海,潮水一至,诸溪皆应。下句言独树在淮浦边,林叶下时,随水流尽。此句并有所托,直谓孤身飘泊,何以异此,正己暗中自况,且起落句;故落句上句言因此故忆文明,而别恨转深。然愁心如此,何处可写,正言难写也。下句言此去前程,倘逢有楼必登,惟学王粲之怀旧作赋乎?此句并抒旅思,不徒忆友矣。上句“何处”二字,叫起下句“惟有”二字。[品]清远。
唐皎然《诗式》
上一篇:唐·窦巩《赠王氏小儿》
下一篇:唐·司空曙《关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