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宿
huái
kōng
wén
míng

朝代:唐作者:李端浏览量:1
chóu
xīn
bèi
zhǎng
yōu
qiān
chóng
liàn
jiù
yóu
qín
rén
chéng
yuǎn
mèng
chǔ
tiān
liáng
zài
zhōu
zhū
jìn
hǎi
cháo
jiē
yìng
shù
biān
huái
jìn
liú
bié
hèn
zhuǎn
shēn
chù
xiě
qián
chéng
wéi
yǒu
dēng
lóu

译文

满怀愁绪,离别的忧愁让愁情更添几分,夜里思绪万千,深切地眷恋着往昔与友人同游的时光。秦地的故友如今只能出现在遥远的梦境中,楚地的凉雨里,我独坐在孤舟之上。淮河的诸多支流临近大海,潮涨潮落时溪水皆与之相应和,淮河岸边一棵孤树,树叶随水流尽。离别的愁恨越来越深,这愁绪该如何倾诉呢?未来的行程中也只能登楼远眺,聊以排遣心中的愁绪了。

逐句剖析

"愁心一倍长离忧":满怀愁绪,离别的忧愁让愁情更添几分,

# 离忧:别情。,长:增长。,一倍:一倍又一倍地。

"夜思千重恋旧游":夜里思绪万千,深切地眷恋着往昔与友人同游的时光。

# 旧游:旧日的交游,指朋友。

"秦地故人成远梦":秦地的故友如今只能出现在遥远的梦境中,

# 故人:旧友,朋友。,秦地:指长安,司空所居。唐代一般称长安一带为秦。

"楚天凉雨在孤舟":楚地的凉雨里,我独坐在孤舟之上。

# 楚天:淮浦。战国时淮河南北均属楚境。

"诸溪近海潮皆应":淮河的诸多支流临近大海,潮涨潮落时溪水皆与之相应和,

# 近海:淮河近东海。

"独树边淮叶尽流":淮河岸边一棵孤树,树叶随水流尽。

# 流:飘动。,独树:这里的“独树”和上句的“诸溪”只是为了字句对称相偶,并无实际计算上的意义,只是指“溪”和“树”而言。

"别恨转深何处写":离别的愁恨越来越深,这愁绪该如何倾诉呢?

# 写:抒泄,倾吐。,转:一作最。

"前程唯有一登楼":未来的行程中也只能登楼远眺,聊以排遣心中的愁绪了。

# 登楼:汉末王粲流寓江南,曾作《登楼赋》以抒写忧怀。这里的“登楼”,既是说登楼远望,想怀友人;又包含自己天涯流落的忧愤。,前程:向前边走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宿淮浦忆司空文明》是中唐诗人李端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围绕怀人主题,通过描写诗人夜宿淮浦的所见所感,抒发离忧别恨与对旧游的眷恋。诗歌开篇至颔联,描绘了诗人独自置身于凉雨之中、孤舟之上的情境,生动展现出他与身处秦地的故友只能在梦中相逢的愁苦,以及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状态。颈联则细致刻画了诗人在舟中所见的淮浦景色,以景衬情。尾联写诗人因心中满是离别的愁绪,故而想到登楼之举,深切地表达出对远在京城的友人司空文明的无限思念,同时也委婉流露出作为臣子离开国都的悲伤之情。整首诗将情感巧妙地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以景传情,情景交融。诗人真挚的情感表达得自然而朴实,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充满了人情味,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愁绪与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李端(?~?),唐代诗人。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大历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为杭州司兵参军。曾隐居衡山,自号衡岳幽人。约卒于贞元初。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钱起、卢纶等并称。其尤喜作律体,多酬赠唱和之作,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代村中老人答》《宿石涧店闻妇人哭》《巫山高》《赠康治》等为传世佳作。今有《李端诗集》3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代宗大历末年,诗人李端原本任职校书郎,后被外放出任杭州司马之职。当时,友人司空曙等仍留在长安城中。李端在前往杭州赴任的途中,一路上触景生情,心中满是对友人的不舍与对未知仕途的复杂情绪,有感而发,写下了《宿淮浦忆司空文明》这首诗,以寄托自己内心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人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宿淮浦时的愁思,追忆与故人的旧游,以秦地故人如梦、楚天凉雨孤舟等景象,抒发了离忧别愁,以及对往昔交游的眷恋,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开门见山:首联“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开门见山点出“愁心”,直抒因离别和对旧游的眷恋而产生的忧愁。对比:颔联中将“秦地故人”的春风得意与自己在“楚天凉雨”中孤舟落魄的处境相对比,突出了诗人的自伤不遇和离情别绪。比喻:颈联中以“水边独树之叶随水流尽”比喻诗人自己孤舟远行、漂泊无定的处境,将树叶随波逐流的形态与诗人远离故土、仕途未卜的境遇相类比,生动展现出诗人漂泊的孤寂与无奈。借景抒情:颔联中以“凉雨”“孤舟”等景象,营造出凄凉的氛围,抒发悲秋伤别之情;颈联“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借诸溪应海潮、独树叶流的景象,分别象征自己对朝廷的眷恋和孤舟漂泊的处境,委婉地表达了情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中,以直白而深沉的笔触,将“愁心”二字抛向读者,瞬间奠定全诗基调。“长”字不仅道出自身愁绪,更兼及友人离别的忧伤,双重愁思叠加。而“恋旧游”三字,勾起往昔在长安与友人诗酒唱和、名动京城的美好回忆。彼时他们以诗才出入权贵之门,跻身“十才子”之列,这段辉煌岁月如今皆成追忆,离京别友的愁绪,自然令诗人辗转难眠。颔联“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描绘出一幅虚实交织的画面。诗人于孤舟之上,在似梦似醒间,秦地的故人与往昔岁月化作遥远梦境。“秦地”“故人”,既饱含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暗含自己仕途失意的喟叹。一边是故人们或许正春风得意,另一边则是自己在楚地淮浦,伴着凉秋细雨,独守孤舟,两相映照,落魄之感尽显。“孤舟”紧扣诗题“宿”字,夜雨孤舟、独宿怀人,这份孤寂与惆怅,直触人心。颈联“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看似在写淮河一带的自然景象:淮河下游及支流临近大海,潮涨潮落时溪水与之相应和。但诗人实则借景抒情,以“万水朝宗于海”隐喻自己对朝廷的眷恋之心,正如杜甫笔下“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而岸边独树,树叶随水漂流殆尽,恰似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写照,孤舟远行、前途未卜的境况,皆在这一景中展露无遗。尾联“别恨转深何处写,前程惟有一登楼”将前文层层累积的愁绪凝聚为“别恨”二字。从首联的愁心、颔联的思友、颈联的漂泊,到此处别恨愈发深重。诗人独处于孤舟之上,满腔别恨无处倾诉,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登楼远眺时,将心中悲怆尽情抒发。这份“别恨”,既是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也是作为臣子离开国都的悲叹。在大历时期,同类题材的律诗并不少见,但大多流于形式,感情空洞。而李端此诗,以细腻笔触、真挚情感与丰富意象,让离情别绪跃然纸上,别具一番韵味。

4. 作品点评

这首七言律诗,从气格方面来看,是中唐诗歌,但却没有中唐时期某些七律作品中所流露出的衰颓之态。此诗情感丰沛,内容充实,并非空泛之语。“愁心”如同一条线索,贯穿于整首诗中,以离别的愁绪作为“愁心”的具体体现,情感真挚而恳切,毫无矫揉造作之嫌,正因如此,方能打动人心。从章法上分析,这首诗细腻精妙。诗歌的首联与尾联皆为抒情之语,情真意切;中间两联则是写景之句,远景与近景相互映衬,在景物描写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诗人巧妙地将情感与景物相结合,使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出了中唐诗歌别样的风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四语(“楚天”句)清趣。

明陆时雍《唐诗镜》卷三二

# “夜思”七字,独承“离忧”,言翻来覆去,更睡不得,即更放不得也。“秦地”十四字,再承“夜思”,言才睡得即又梦,才梦得即又觉,迷迷离离,恰似家中握手,淅淅沥沥,早是船背雨声也。

清金圣叹《选批唐诗》卷四上

# 起联先写别恨,承接处倒出“故人”,转入“宿淮浦”,用笔之妙兼篇法也。五六造句新挺,篇中倚此作骨。

清乔亿《大历诗略》卷四

# 潮皆应,转若声气之通;叶尽流,倍触流离之感矣。景中含情,恰好引起末二意。

清杨逢春《唐诗绎》卷二二

# 起二句破题,意平平。三四叙题面,周旋圆足。五六写淮浦,卓然名句。收敷衍平竭。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八

# 意浅情深。

明郝敬《批选唐诗》

# 吴逸一云:情致委曲,音律清婉。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离思凄清,结似浅。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长”字去声,即“长物”之长字,言一倍是自己愁心,又长一倍,是朋友离忧也。“夜思”七字,独承“离忧”,言翻来复去,更睡不得,即更放不得也。“秦地”十四字,再承“夜思”,言才睡得,叩又梦,才梦得,即又觉,迷迷离离,恰似家中握手,淅淅沥沥,早是船背雨声也,真写尽“予重”二字矣。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诸溪近海”一句,写了多少境界,小家不能。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登楼止是想望故人,不言作赋。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赋、比、兴皆具,非止于呆赋景也。所以下言因此别恨转深,前程唯有登楼望远。聊慰怀思耳。“转”字不可忽。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如走穷崖,砉逢异境,迥绝,快绝。

清谭宗‌‌《近体秋阳》

# 如仲宣作《登楼赋》(末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如此四句一气呵成,五、六遂趁势纵笔。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第四句缥缈已臻绝顶,第五句却又接得奇横;若“独树边淮”,便扭捏无味矣。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正己后移疾江南,以不得志而客此地。故发句上句曰“愁心一倍”,一此对己言;曰“长离忧”,却属自己一面,亦对人言,皆从不得志来。下句曰“夜思千重”,写愁之日长,故思亦无穷,夜思并切题中“宿”字;曰“恋旧游”,言恋旧游之友,亦夜思中一事,非单为旧游也。两句已定题位,是对起格。颔联上句言秦地皆朝贵所聚,凡此类故人,迹已远矣,徒成一梦,此所以独忆文明也,此句承“离忧”。下句言楚大凉雨之候,而在孤舟独宿,易于怀人,此所以忆文明也,此句承“夜思千重”。颈联写淮浦:上句言淮浦近海,潮水一至,诸溪皆应。下句言独树在淮浦边,林叶下时,随水流尽。此句并有所托,直谓孤身飘泊,何以异此,正己暗中自况,且起落句;故落句上句言因此故忆文明,而别恨转深。然愁心如此,何处可写,正言难写也。下句言此去前程,倘逢有楼必登,惟学王粲之怀旧作赋乎?此句并抒旅思,不徒忆友矣。上句“何处”二字,叫起下句“惟有”二字。[品]清远。

唐皎然《诗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窦巩《赠王氏小儿》

下一篇:唐·司空曙《关山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