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zhēn
shī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4
líng
shān
fēi
jīn
lái
cāng
hǎi
qiú
zhū
léng
qié
dǐng
shàng
qīng
liáng
shàn
yǎn
xiān
rén
hǎi
wèi
yīn
dōng
fāng
guò
wēi
chén
dāng
bǎi
亿
lián
huā
shàng
lián
huā
jiàn
shēn

译文

往昔前往灵山并非只是随意的拜访,如今来到沧海想要寻求那珍贵的佛法之珠。在那楞伽顶的清凉佛地,善眼仙人是否还记得我呢?人生如在苦海和迷途之中,想要脱离却没有因缘,东方的佛国距离此地有无数微尘那么遥远。什么时候能在百亿莲花之上,每一朵莲花上都能见到佛身呢?

逐句剖析

"昔去灵山非拂席":往昔前往灵山并非只是随意的拜访,

# 拂席:敬客留居之义。,灵山:即印度灵鹫山。

"今来沧海欲求珠":如今来到沧海想要寻求那珍贵的佛法之珠。

"楞伽顶上清凉地":在那楞伽顶的清凉佛地,

# 清凉地:清净之地。,楞伽:《大唐西域记·僧伽罗国》:“国东南隅有骏(音棱,去声)迦山岩谷幽峻,神鬼游舍,在昔如来于此说骏迦经。”

"善眼仙人忆我无":善眼仙人是否还记得我呢?

"苦海迷途去未因":人生如在苦海和迷途之中,想要脱离却没有因缘,

# 去未因:过去未来之因。 去:离去,脱离。因:原由。

"东方过此几微尘":东方的佛国距离此地有无数微尘那么遥远。

# 微尘:佛教指极细小的物质。

"何当百亿莲花上":什么时候能在百亿莲花之上,

"一一莲花见佛身":每一朵莲花上都能见到佛身呢?

# 见:显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臻师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著的一组诗作。在第一首诗中,开篇两句描述臻师往昔离开灵山时,并非匆匆拂席而去,似未对那里过多留意;而如今他前往沧海,意在探寻佛法真谛,钻研佛理。后两句则是诗人揣度,臻师即将去往的楞伽顶这般清凉的佛地,待他到达那所寺庙之后,是否还会忆起自己。第二首诗里,首句抒发诗人感慨,想要摆脱人生如苦海般的迷途,却始终未能寻得解脱的因由。次句思索从东方出发,前往那光明的彼岸世界,路途究竟何等遥远,要跨越多少艰难险阻。最后两句,诗人表达出一种美好祈愿,希望臻师能如同世尊一般,幻化为百亿莲花,每一朵莲花之上皆现佛身,如此便能超度无数人脱离苦海,抵达光明世界,而自己也能为此感到欣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第一首诗着重抒写送别相忆之情,描写臻师昔日离寺云游,如今为求佛理真谛而奔走四方,设想日后二人相忆的情况,委婉表达出诗人对臻师的离情别绪。第二首诗将普渡众生的希望寄托在臻师的得道上,表达对臻师此去的祝愿。

2. 分段赏析

《送臻师二首》第一首前两句“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往昔前往灵山并非只是简单的拜访(“非拂席”表示不是一般的应酬、游历),如今来到沧海想要寻求那珍贵的“珠”(象征佛法、真理)。此句写过去与佛地的因缘以及现在对佛法的追求,暗示自己对佛法的虔诚和执着。后两句“楞伽顶上清凉地,善眼仙人忆我无”:楞伽顶是清凉的佛地,诗人在这里询问善眼仙人是否还记得自己。表达了对曾经佛境经历的怀念以及对仙人的思念,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佛境的眷恋和对自身在求法道路上的关注。第二首诗前两句“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人生如同在苦海和迷途之中,想要脱离却没有因缘(“去未因”),而东方佛国距离此地有无数微尘那么遥远。此句感慨人生的艰难和佛国的遥远,突出了求法的不易和对解脱的渴望。后两句“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什么时候能在百亿莲花之上,每一朵莲花上都能见到佛身呢?这是诗人对佛境的美好想象和向往,表达了对佛法高深境界的追求以及对解脱、觉悟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王舍国人欲作寺,钱不足,人海得名宝珠。杜甫诗:僧宝人人沧海珠。

《譬喻经》

# 引诸沉冥,出于苦海。《庄子》:七圣皆迷,无所问途。去未因,过去未来之因。

《楞严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应物(另说李煜所作)《杂曲歌辞·上皇三台》

下一篇:唐·无名氏《玉卮无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