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将绝月斜痕":更鼓的声音即将停歇,月亮西斜,天边留下淡淡的痕迹,
# 鼓声:此指黄昏时报时之鼓声,即晨钟暮鼓之鼓。鼓,鼓楼晚间报时的鼓声。
"园外闲坊半掩门":园外安静的街巷里,坊门半掩着。
# 坊:城市居民聚居地的名称,与街市里巷相类似。唐时长安居民以坊为居住群落,盛唐时长安凡一百零九坊。
"池里红莲凝白露":池塘里的红莲上,凝结着点点白露,
# 凝:玉山樵人本、韩集旧钞本、统签本、麟后山房刻本均作“迎”,《全唐诗》吴校本均校:“一作迎”。
"苑中青草伴黄昏":苑囿中的青草,在黄昏中静静相伴。
"林塘阒寂偏宜夜":树林和池塘一片寂静,这幽静的氛围正适合夜晚,
# 阒寂:亦作“寂”。静寂;宁静。,林塘:树林池塘。
"烟火稀疏便似村":烟火稀少,此地安静得就像是乡村一般。
"大抵世间幽独景":大概世间这些清幽孤寂的景色,
# 幽独景:指静寂幽僻的景色。,抵:汲古阁本作“底”。按:“大底”即“大抵”。
"最关诗思与离魂":最能触动诗人的情思与离人漂泊的愁绪。
# 离魂:指游子的思绪。,诗思:作诗的思路、情致。
晚唐诗人
韩偓(842~923),唐代诗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昭宗龙纪进士及第,初佐河中幕府,后历任左拾遗、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等职。因不肯依附朱全忠,被贬为邓州司马,后依附王审知,寓居福建泉安的九日山延福寺。其与姜公辅、秦系、欧阳詹被称为“南安四贤”。韩偓的诗风因时期而异。早年多写艳情,词藻华丽,有香奁体之称;晚年多写唐末变乱及个人遭际,感时伤怀,风格慷慨悲凉。主要作品有《伤乱》《春尽》《安贫》等。今传《香奁集》《韩内翰别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鼓声将绝月斜痕,园外闲坊半掩门”:从听觉和视觉入手,“鼓声将绝”点明时间已近深夜,营造出一种渐趋寂静的氛围;“月斜痕”描绘出月亮西斜,留下淡淡的痕迹,暗示夜已深沉。“园外闲坊半掩门”,以“半掩门”的细节,表现出坊巷的静谧与冷清,为全诗定下幽独的基调,也引发诗人的离思。颔联“池里红莲凝白露,苑中青草伴黄昏”:此联对仗工整,“池里”对“苑中”,“红莲”对“青草”,“凝白露”对“伴黄昏”。“凝”字生动地写出白露凝结在红莲上的状态,“伴”字赋予青草以人的情感,它们在黄昏中相互陪伴。通过对池莲和苑草的描写,展现出曲江景物在夜晚的清幽之美,进一步烘托出幽独的氛围。颈联“林塘阒寂偏宜夜,烟火稀疏便似村”:“林塘阒寂偏宜夜”,直接点明林塘的寂静,这种寂静在夜晚显得尤为适宜,强化了静谧的氛围。“烟火稀疏便似村”,将曲江夜晚烟火稀少的景象与乡村相比,突出此处的冷落与孤寂,从环境描写上为尾联的抒情做铺垫。尾联“大抵世间幽独景,最关诗思与离魂”:此联为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曲江的幽独夜景引发感慨,指出世间这种幽独的景色最能触动诗思与离魂。“最关”二字强调了幽独之景与诗人情思之间的紧密联系,将景与情相融合,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乡等复杂情感。
下一篇:唐·王建《渡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