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子远辞丹凤阙":岐王离开京城,
# 丹凤阙:帝阙,京城,泛指帝京宫室。唐大明宫南面有五门,正南门称丹凤门。阙为门前两边的楼台。,帝子:帝王的命令、诏书。
"天书遥借翠微宫":帝王赐诏,允许他借翠微宫避暑。
# 翠微宫:唐代宫殿名。唐高祖武德八年(625)于终南山造太和宫。太宗贞观十年(636)废,二十一年(647)重行修建,改名翠微宫。,天书:天子的诏命,帝王的诏书。
"隔窗云雾生衣上":隔着窗户云雾沾染在衣服上,
"卷幔山泉入镜中":卷起幔帐,山泉映照在镜中。
# 幔:张在屋内的帐幕。
"林下水声喧语笑":树林下,水声伴随着欢笑声,
"岩间树色隐房栊":岩石间的树木遮蔽了房屋的窗户。
# 栊:窗上的木格子。《汉书》颜师古注:栊,疏槛也。古时窗户是木式框架结构,富有人家的房屋窗户上往往雕刻有线槽和各种花纹。,房:窗根、窗户。
"仙家未必能胜此":就是神仙的居所也未必能胜过这里,
"何事吹笙向碧空":又有什么必要像王子乔那样吹笙羽化飞入碧天呢。
# 吹笙:周灵王太子被后人称作王子乔,喜欢吹笙,后来乘白鹤随道士而去。此处“吹笙”为化用典故,指成仙。笙,管乐器名,用苦羊根长短不同的鲁管制成,以口吹奏。一作“箫”。秦穆公时入萧史善吹簿,能引来孔雀白鹤。穆公把女儿弄玉嫁给他,后来吹箫竟然引来凤凰,穆公为他们修建凤凰台。夫妻二人后来皆随凤凰飞去。,何事:谓不必到天上去寻仙境。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诗的首联叙述岐王奉诏离京前往九成宫避暑;中间两联聚焦九成宫景致,通过云雾、山泉、林下水声、岩间树色等意象,勾勒出消暑胜地的清幽雅致;尾联以“仙家未必能胜此”夸耀收结。全诗围绕跟从岐王避暑的经历,描绘九成宫山水之美,展现唐代贵族避暑生活中纵情歌舞的欢饮场景,以典雅语言、巧妙用典,营造清新意境,暗透大唐盛世的繁华气象。
2. 写作手法
用典:尾联借《列仙传》王子晋吹笙典故,以“仙家未必能胜此”,既契合岐王“帝子”身份,又通过对比突显九成宫景致胜似仙境的特质。对偶:颔联“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与颈联“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工整对仗,细腻勾勒云雾沾衣、山泉入镜、林水声响、树掩房栊的画面,尽显九成宫清幽之美。借代:以“丹凤阙”代指帝京宫室,“天书”代指天子诏命,简练交代岐王奉诏离京的背景,语言典雅凝练。寓情于景:全诗围绕“云雾”“山泉”“树色”等景致展开描写,将对九成宫避暑胜地的赞美之情融入景物刻画,含蓄传递对环境的赞叹。
3. 分段赏析
《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以“帝子远辞丹凤阙,天书遥借翠微宫”开篇,首联点明岐王奉诏离京赴九成宫避暑的背景,“丹凤阙”借代帝京宫室,“翠微宫”以山气青苍之态暗喻九成宫的清幽,为全诗奠定雅正基调。颔联“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与颈联“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形成工整对偶,前者以云雾沾衣、山泉入镜的细腻刻画,后者以林水笑语、树掩房室的动态描绘,将“翠微”具象化为云绕雾拥、树环水抱的胜境,兼具画面感与层次感。尾联“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笙向碧空”援引《列仙传》王子晋吹笙典故,既呼应岐王“帝子”身份,又以“仙家难胜”的夸饰收束全篇,将九成宫景致抬升至超越仙境的高度,暗合唐代贵族避暑生活的风雅意趣。全诗通过叙事、写景与用典的层层递进,既展现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质,又以应制之体传递对盛世气象的礼赞。
4. 作品点评
《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作为王维早期应制诗的代表作,以典雅语言与精巧构思展现了盛唐气象。诗中“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等句,通过对偶手法将云雾沾衣、山泉映镜的动态画面融入静态宫阙,营造出虚实相生的仙境氛围,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质。尾联“仙家未必能胜此”借王子晋吹笙典故,既契合岐王身份,又以“不必成仙”的夸饰,将九成宫景致抬升至超越神话的高度,暗合贵族避暑的风雅意趣。全诗虽为应制颂圣之作,却突破传统桎梏,以“林下水声喧语笑”的生活气息打破宫廷诗的刻板,展现出自然野趣与仙风道气的完美融合。
# 顾云:句法天成,更不可易。起语叙事从容曲尽,下联便见九成景物。结乃费咏,便成收束。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摩诘七言律,如“帝子远辞”“洞门高阁”“积雨空林”等篇,皆淘洗澄净者也。
明许学夷《诗原辩体》
# 云雾通窗,山泉入镜,此是极写所借之地暑气全无,清凉隔世,正特为题中“避暑”二字。
明末清初金人瑞《圣叹外书》
# 周敬曰:写景融情入妙。蒋一梅曰:玄思豁语不凡,结佳。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右丞诗中有画,如此一诗,更不道李将军仙山楼阁也。“衣上”字、“镜中”字、“喧笑”字,更画出景中人来,犹非俗笔所辨,八句用吹笙事始切。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起二句破题甚细,不似鲁莽疏漏。帝子,岐王也,先安此句,次句“借”字乃有根。中四句突写九成宫之景。收句乃合应制人颂圣口吻。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辉煌正大中有典丽清新之致。全无笔墨痕。
清屈复《唐诗成法》
# 画亦难到(“卷幔山泉”句下)。处处切避暑意,设色直令心地清凉(“岩间树色”句下)。
清李因培《唐诗观澜集》
# 对叠起最好,后人多不解此法。鲜润清朗,手腕柔和,此盛唐之足音也。顾(可久)云:颔联宫上景,颈联宫下景。又云:使太子晋事翻案,清新俊逸。
清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
# “何处”二字是实有所闻语,又似若有所闻意,意圆而句老。
清谭宗《近体秋阳》
# 读之忘暑,当不仅赏其吐属之秀(“卷幔山泉”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上一篇:唐·刘叉《代牛言》
下一篇:唐·韩偓《曲江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