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辽水":渡过辽河,
"此去咸阳五千里":这里距离咸阳已经有五千来里。
# 咸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还未出门父母就已知道此去将隔海茫茫,今生很难再次相聚,
# 隔生:隔世,意即此生不能再见。
"重著衣裳如送死":临出门时母亲又让重新穿戴好衣裳,好像是伤悼去送死一般。
# 如:动词,去。,重著衣裳:穿上一件又一件的衣服。古代风俗,死人入殓要穿上一年四季的衣服,故言。重:一作里,一作裹。
"亦有白骨归咸阳":也有征人牺牲被送回咸阳,
"营家各与题本乡":这些坟墓的碑石上都刻出了各人的家乡。
# 题本乡:题写死者乡里籍贯。题:上奏呈请。,营家:军中的长官。一作茔冢,即坟墓。
"身在应无回渡日":想想自己真是可怜,身在外时将再没有回来的日期,
# 回渡:一作渡辽。
"驻马相看辽水傍":只能在辽水旁驻马回望遥远的家乡。
# 傍:同“旁”,旁边。,驻马:停住了马。
中唐著名诗人
王建(766?~830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出身寒微,终生未举进士。元和间为昭应丞、渭南尉,大和初官至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善以白描、比兴手法,用典型形象针砭时弊,揭示社会矛盾,语言含蓄,简洁峭拔。善短篇,多七言,尤以《宫词》百首著名。代表作品有《海人谣》《当窗织》。著有《王司马集》《王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反映战争的诗。诗中截取士兵横渡辽河的特定场景,以战前士兵的沉郁心境触动人心。全诗笔力苍劲,意境苍凉,虽以别致视角切入,却同样深刻揭露战争的残酷本质。
2. 分段赏析
这首诗作以被迫远征的底层士卒口吻发声,将厌战的悲愤与思乡的哀痛熔铸于简短的八句诗行中,读来令人心惊泪落。首句“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如重锤落地,以“五千里”的惊人数字瞬间拉开故乡咸阳与辽河战场的空间鸿沟——这是比地理距离更残酷的生存鸿沟,战士背井离乡的悲怆、长途征战的绝望,尽在这冰冷的数字对比中悄然蔓延,未言艰辛而艰辛自显,堪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典范。“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笔锋陡转,回溯出征前那幕令人心碎的场景。一个“知”字力重千钧,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凝结着无数家庭的血泪记忆:父母早已从无数次“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残酷现实中,参透此次送别即是永诀。他们曾在多少个深夜里泪水浸透衣襟,曾多少次抚摸儿子的脸庞欲言又止,曾多少回诅咒如山的军令状却又无可奈何,最终才将千言万语化作一句看似平静的“隔生”。更令人肝肠寸断的是“重著衣裳”的细节——父母已做好"死别"的准备,怕儿子暴尸荒野无人收殓,特意在出征前为其换上寿衣,将生离的锥心之痛与死别的无奈悲凉,全部缝进这层层衣衫。此句以白描手法写尽战争对普通人的毁灭性打击,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无声控诉。“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两句,在悲怆中透出一丝凄凉的慰藉:战死的士卒虽魂归故里,却只能以白骨之身躺在刻有乡籍的坟冢里。“亦有”二字暗藏锋芒,既承认部分幸运者的归乡,更暗示更多征人葬身异域、尸骨无存的残酷现实。白骨与坟冢,这些战争遗留的凄凉符号,不仅是征人"死亦归乡"的卑微愿望,更是悬挂在统治者头上的血泪控诉书——所谓“开边功业”,不过是用无数百姓的生离死别堆砌而成的残酷碑碣。“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如一声绝望的长叹,将情感推向巅峰:死者尚有“白骨归乡”的可能,生者却深知渡辽之后再无归期。当士卒驻马辽水之畔,回望五千里外的咸阳,那滔滔辽水仿佛也染上了乡愁的温度,流淌着依依难舍的怀乡之情。他们明知生还无望,却仍心怀侥幸——或许战死之后,自己的遗骸能像诗中所说的“白骨”一样,被幸运地带回故乡。这种"向死而生"的悲凉,让远征战士的痛苦更加浓烈刺骨,字里行间涌动着对战争的血泪控诉,更凝结着千万家庭的苦难缩影。全诗以士卒的口吻娓娓道来,不事雕琢却力透纸背,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紧密相连。
3. 作品点评
此诗笔力苍劲悲凉,意境沉郁雄浑,通篇浸满哀痛,字里行间皆似血泪凝成,读来令人心肝俱碎、肠断神伤。唯有亲历军旅生涯且敢于直面现实的诗人,才能在浓郁的乡愁与生离死别的悲怆中,将战争的残酷本质与对统治者的血泪控诉抒发得酣畅淋漓。
# 深著处,是其所长。
明陆时雍《唐诗镜》
上一篇:唐·韩偓《曲江夜思》
下一篇:唐·乔知之《苦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