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pǐn
èr
shí
·
·
gāo

朝代:唐作者:司空图浏览量:1
rén
chéng
zhēn
shǒu
róng
fàn
hào
jié
yǎo
rán
kōng
zòng
yuè
chū
dōng
dǒu
hǎo
fēng
xiāng
cóng
tài
huá
rén
wén
qīng
zhōng
zhù
shén
tuō
rán
fēng
huáng
táng
zài
luò
luò
xuán
zōng

译文

奇人乘着真元之气,手里持着一枝芙蓉。飘浮在那历时长久的劫数之上,深远幽渺却又无所寻踪。月亮升起在东方的斗宿之上,温柔的风与它相从。夜幕降临的太华山显得空灵碧秀,远远听到寺院里传来清脆的晚钟。站立在虚旷之处心神清净,摆脱那一切世俗的束缚。寄心于淳朴的太古时代,自然潇洒犹如玄妙的化身超越时空。

逐句剖析

"畸人乘真":奇人乘着真元之气,

# 畸人乘真:高人乘真气凌空翱翔。畸人:奇特之人。《庄子·大宗师》:“畸人者,崎于人而侔于天。”

"手把芙蓉":手里持着一枝芙蓉。

"泛彼浩劫":飘浮在那历时长久的劫数之上,

# 浩劫:巨劫,历时长久的劫数。佛家称天地由成、住至坏、空为一劫。

"窅然空纵":深远幽渺却又无所寻踪。

# 窅然:深远的样子。窅:深远。

"月出东斗":月亮升起在东方的斗宿之上,

"好风相从":温柔的风与它相从。

"太华夜碧":夜幕降临的太华山显得空灵碧秀,

# 太华:太华山,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人闻清钟":远远听到寺院里传来清脆的晚钟。

"虚伫神素":站立在虚旷之处心神清净,

# 虚伫神素:精神清净虚灵。神素,精神,虚伫,虚立,若有若无。

"脱然畦封":摆脱那一切世俗的束缚。

# 脱然畦封:超脱畦界。

"黄唐在独":寄心于淳朴的太古时代,

# 黄唐:黄帝和唐尧,相传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

"落落玄宗":自然潇洒犹如玄妙的化身超越时空。

# 落落玄宗:精神高尚,俨然玄妙圣人。落落,高尚貌。玄宗,玄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诗品二十四则·高古》是唐代诗人司空图创作的一首诗。“高古”为重要审美品格,体现高雅古朴、意境深远之美。诗中借“畸人乘真,手把芙蓉”语句,营造出超脱浩渺、幽远空灵的意境,传递秉持本真、超脱世俗束缚的追求。虽未直接关联杜甫,但可借杜甫诗歌呈现的沉着高古等艺术风格,辅助理解“高古”审美,其展现的社会动荡与人文情怀,也与诗中蕴含的超脱哲思,共同映照唐代文学在审美与现实观照上的多元表达。全诗概括了“高古”风格的内涵,营造出高雅古朴、意境深远之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司空图(837~908),唐代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司空图工文能诗,亦擅书法。其论诗极力推崇王维、韦应物,强调“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对后代严羽、王士禛等人的诗论颇有影响。其诗作以写景咏物、反映隐居生活为主。苏轼谓其“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遗风”(《东坡题跋》)。代表作品有《河湟有感》《狂歌》,后人辑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诗集》行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朝末年,社会陷入动荡,百姓困苦不堪。司空图早年科举得中,踏入仕途,历任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然而官场波谲云诡,他几经起落,深感单凭个人力量无法扭转世风日下的颓势,遂抱定逃避现实的心态,辞官归乡。辞官后,司空图隐居河中中条山王官谷,寄情山水花鸟,远离乱世纷扰,追寻怡然之趣。为给心灵觅得安栖之所,他于精神世界构建出冲淡、超诣的境界,让心灵有所归依。这种应对唐末乱局的人生态度,深刻影响其诗论创作。《二十四诗品》以诗论诗的独特形式,植根于中国古代生产、思维方式,关联文化发展进程与唐代文化氛围,而司空图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助推其诗性语言成型,是个人、社会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在多重因素交织下,促成了这一诗论言说形式的诞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美学理论诗。它围绕“高古”这一审美范畴展开,通过描绘“畸人”的形象与行踪,“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汎彼浩劫,窅然空踪”,营造出高雅古朴、意境深远的氛围,表达了“高古”境界中纯真素朴、超越尘俗的精神内涵。

2. 分段赏析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诗人描绘“畸人”的动静,显示“高古”的意境,援引《庄子》阐释,点明其“乖异人伦却侔于天”的本质——是挣脱世俗规训、与自然大道相互融合的有道者。“乘真”之“真”,溯源《说文》“仙人变形登天”本义,将抽象道气化为具体的“凭真飞天”的动态,让“畸人”携带着超凡脱俗的仙气而来。“手把芙蓉”化用李白《古风》、司空图自身诗作,以莲花这一圣洁、清逸的意象,赋予畸人“素手撷芳”的画面。莲花在传统文化里本就关联着高洁、出尘,与“乘真”互相呼应,构建了一个唐朝人心目中仙人“凭道飞天、持莲而行”的形象,为“高古”的情境奠定了“超逸出尘”的背景,让人发现这种审美品格里“超脱凡俗、趋近自然本真”的本质。“泛彼浩劫,窅然空踪”,一个“泛”字突破了“水流貌”含义,延伸出“历经”一切事务的历史感。“浩劫”不单止是时间的概念,更包含着唐代社会由盛转衰、战乱频发的历史意义,让“畸人历经”有了现实的反应,恰似诗人身处动荡,见证了王朝跌宕。“窅然空踪”则将时间的概念无限拉长,畸人从“乘真持莲”的映像中,出现了淡化的痕迹,形成“实-虚”二者之间的转换。这种转换,既呼应前文“侔于天”的超脱,又暗含对“存在与消逝”“世俗与永恒”的哲学疑问。读者可借由“空踪”,联想历史长河里的先贤、乱世中的隐者,体会“高古”意境里“穿越沧桑、归于幽寂”的深邃,以及对永恒道统的追慕。“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月出东斗”以天象起笔,东方天际、斗宿伴月,描绘出一幅寂寞而深远的宇宙背景图,将畸人置于浩渺太空之中。“好风相从”化用陶潜诗意,把自然风息化为“追随畸人”的灵性存在,让天地元素都成了畸人超凡历程的参与者,渲染出“天人相契”的和谐。“太华夜碧”聚焦西岳华山,以“夜碧”描绘出深青色夜幕下,山峦静谧、雄浑且带神秘光泽的质感,将地点从遥远的天际收束到某座具体的山岳,却依然不减苍茫。“人闻清钟”以声衬静,清越钟声穿透夜碧山峦,在空寂里回荡,既添神秘清凉,又让“高古”的情境拥有了听觉的能力。这几句从天文到地理,从视觉到听觉,层层铺陈出超脱尘世的隐逸氛围,体现作者对隐逸生活“沉浸式体察”——不只是外在栖居,更是心灵、宇宙、大自然同频共振的互相交融,给“高古”注入了“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灵魂。“虚伫神素,脱然畦封”,从“虚伫神素”拆解来看,“虚”承《庄子》“心斋”之说,是清空世俗杂念、让心灵成为“道的容器”;“伫(宁)”取“积存”义,将道家追求的纯真素朴,一点点积存、涵养于精神深处;“神”关联《淮南子》“精神定矣”,强调这种积存是精神层面的纯粹沉淀;“素”回归《庄子》“素朴民性”,指向未经世俗染污的本真。四者互相融合,诠释出畸人精神境界——此句为比喻句,以“虚无之心”为江上小舟,载着积存的素朴精神,驶向远方“道”的彼岸。“脱然畦封”则是对精神的进一步拓展,“脱”意味着挣脱,“畦封”代表着世俗的界限、是非的区分。这是对庄周“万物一齐”思想的诗化演绎,畸人眼中,万物无别、美丑齐一,消解了世俗执念。此句让“高古”从意境营造,深入到哲学思辨,展现出“高古”审美背后,对“破除执念、回归本真”道家思想的尊崇,也让人明白,“高古”不只是画面、氛围,更是一种精神超脱的境界。“黄唐在独,落落玄宗”,化用陶潜语句,将畸人比作黄唐(黄帝、唐尧)时代的先民。那个时代,被视为“至德之世”,人民无知无欲、素朴纯真,与道合一。“在独”强调畸人如遗世独立的黄唐遗民,守着纯粹本真;“落落玄宗”里,“落落”是孤高、超拔之态,“玄宗”是玄妙道统,意即畸人是道的鲜活化身,以孤高之姿承载着古老、深邃的道家哲理。这两句收束全篇主旨,将前文塑造的畸人形象,锚定在“追溯上古纯真、传承道家精髓”的文化脉络里。让“高古”意境最终落点于“对淳朴道统的追怀与践行”,呼应开篇“畸人侔于天”的主旨,完成了从“造像”到“载道”的进一步升级,让人得以理解,“高古”审美本质上是对“道统传承、精神复古”的文学化诠释。

3. 作品点评

《诗品二十四则·高古》是司空图诗歌美学作品。在文学地位上,它是古代诗歌美学理论的重要构成,首次系统阐释“高古”风格,为后世诗歌创作与鉴赏提供关键理论参照。写作特色鲜明,以意象营构意境,“畸人”“月”“风”“太华”“清钟”意象,营造出空灵、静谧、悠远且神秘的“高古”之境。用典自然巧妙,援引《庄子》等典故,增添文化底蕴与内涵深度。语言纯真素朴,自然天成,表意含蓄却精准传达“高古”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龙池》

下一篇:唐·韦庄《桐庐县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