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朝代:唐作者:李世民浏览量:1
xià
zuó
liú
huī
qiū
jiàn
jīn
guǐ
é
méi
xiù
chū
chū
dòng
tíng
jiàn
guì
bái
yōu
yán
huáng
kāi
yùn
liú
fāng
tàn
hán
háo
shǔ
wēi

译文

夏天的节令仿佛昨日还留存着余温,秋天的时光已随着日影移动。峨眉山的山峰刚刚显露出来,洞庭湖的波浪渐渐涌起。白色的桂花在幽静的山岩开放,黄色的菊花在灞水岸边盛开。时光流转实在值得感叹,拿起笔来书写其中微妙的道理。

逐句剖析

"夏律昨留灰":夏天的节令仿佛昨日还留存着余温,

"秋箭今移晷":秋天的时光已随着日影移动。

# 秋箭:秋天的时刻。箭,原义为置漏下用以标记时刻之物。

"峨嵋岫初出":峨眉山的山峰刚刚显露出来,

# 岫:峰峦。,嵋:《英华》作“眉”。

"洞庭波渐起":洞庭湖的波浪渐渐涌起。

# 渐:活字本作“惭”,误。

"桂白发幽岩":白色的桂花在幽静的山岩开放,

# 幽岩:深山。,桂白:桂树开放的白色的花朵。

"菊黄开灞涘":黄色的菊花在灞水岸边盛开。

# 涘:水边,河岸。

"运流方可叹":时光流转实在值得感叹,

# 运流:时间如水流那样运行不息。运,运转。

"含毫属微理":拿起笔来书写其中微妙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度秋》是唐代皇帝李世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开篇点明时序变化,从夏入秋;接着描绘了峨嵋山初现、洞庭湖水波渐起,以及幽岩桂白、灞涘菊黄等秋景。通过这些自然景色的呈现,诗人感叹时光的流转,在结尾处表达以笔书写对时光与自然变化微妙道理的思考。整首诗借景抒情,展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沉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八载(749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即位后,任用贤良,兼听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他的政策和措施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兼爱文学、艺术,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文士。其诗多为宫廷唱和之作,文词富丽,但不失“雅正”。后人辑有《唐太宗皇帝集》行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夏律昨留灰,秋箭今移晷”,“夏律留灰”暗示夏天已过去,“秋箭移晷”表明秋天已至,通过季节更替的描述,直接点明主题“度秋”,为全诗定下感慨时光流逝的基调。颔联:“峨嵋岫初出,洞庭波渐起”,描绘了秋天的山川景象。峨嵋山在秋天初现身姿,洞庭湖泛起层层波浪。这两句从宏观角度描绘秋景,峨嵋山的静态与洞庭湖的动态相互映衬,展现出秋天大自然的变化,给人以广阔的空间感,同时借景抒情,蕴含着时光流逝带来自然变化的感慨。颈联:“桂白发幽岩,菊黄开灞涘”,从山川之景转向特写,幽岩中的桂树白花绽放,灞水岸边菊花金黄盛开。“桂白”“菊黄”色彩鲜明,描绘出秋天花卉盛开的景象,进一步点明秋季特征,借桂菊在秋天开放,感叹时光变迁,生命随着季节变化而呈现不同状态。尾联:“运流方可叹,含毫属微理”,“运流”指时光流转,诗人直接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含毫属微理”表示要拿起笔来书写其中微妙的道理,表明诗人不仅感慨时光,还深入思考时光与自然、生命变化的内在联系,从单纯的写景抒情上升到对生命哲理的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暇《碧玉歌》

下一篇:唐·王绩《咏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