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ái
bàn
西
shān

朝代:唐作者:李世民浏览量:2
hóng
lún
zàn
zhù
fēi
tíng
cén
xiá
jiàn
jiàn
luò
yīn
cùn
cùn
shēng
huò
suí
guāng
zhuǎn
kuí
xīn
zhú
zhào
qīng
wǎn
yān
hán
shù
niǎo
liú
shēng

译文

红色的太阳不会暂时停留,乌鸦飞翔怎么会再次停下。山间的云霞渐渐落下,溪边的阴影一寸寸生长。藿叶随着光线转动,葵花花盘随着阳光倾斜。傍晚的烟雾中包含着树的色彩,栖息的鸟儿叫声夹杂着流水的声音。

逐句剖析

"红轮不暂驻":红色的太阳不会暂时停留,

"乌飞岂复停":乌鸦飞翔怎么会再次停下。

"岑霞渐渐落":山间的云霞渐渐落下,

"溪阴寸寸生":溪边的阴影一寸寸生长。

"藿叶随光转":藿叶随着光线转动,

"葵心逐照倾":葵花花盘随着阳光倾斜。

"晚烟含树色":傍晚的烟雾中包含着树的色彩,

"栖鸟杂流声":栖息的鸟儿叫声夹杂着流水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赋得白日半西山》是唐太宗李世民创作的五言律诗,属“赋得”体命题咏景之作,借夕阳西下的景象铺陈描摹,寄寓对时光流转与天地秩序的体悟。全诗紧扣“白日半西山”展开:首联以“红轮”、“乌飞”喻落日疾驰,点出时光不可挽留;颔联细绘霞光渐隐、溪畔阴影渐生的光影变迁,写尽黄昏推移之态;颈联以藿叶随日光转向、葵花向太阳倾伏的动态,既状自然之物的趋光本性,亦暗合传统中藿葵象征的向阳之诚;尾联融视觉与听觉,勾勒黄昏的鲜活与静谧。诗作以帝王视角观照自然,于严整格律中见景物描摹的细腻,既显宫廷诗的雅正,又渗透着时空变迁的哲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八载(749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即位后,任用贤良,兼听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他的政策和措施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兼爱文学、艺术,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文士。其诗多为宫廷唱和之作,文词富丽,但不失“雅正”。后人辑有《唐太宗皇帝集》行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诗。该诗介绍了诗人所见的白日西斜至傍晚的景色,描绘了红轮(太阳)、岑霞、溪阴、藿叶、葵、晚烟、树、栖鸟等景象,营造出宁静且略带时光流逝之感的氛围。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象的喜爱之情。

2. 写作手法

意向组合:诗中“红轮不暂驻,乌飞岂复停”,“红轮”指代太阳,以“红轮”和“飞乌”这两个意象,描绘出太阳不停西沉、飞鸟匆匆掠过的动态画面,展现出时光的飞逝。“岑霞渐渐落,溪阴寸寸生”,“岑霞”即山上的云霞,“溪阴”指溪水边的阴影,这两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云霞逐渐消散、溪边阴影慢慢扩大的黄昏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苍凉的氛围。感官描写:尾联“晚烟含树色,栖鸟杂流声”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感官描写手法。“晚烟含树色”是视觉描写,描绘出傍晚时分烟雾笼罩着树木,树木的颜色在烟雾中若隐若现的景象;“栖鸟杂流声”是听觉描写,描写了栖息的鸟儿的叫声和流水的声音相互交织的情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诗人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让读者在感受画面的同时,也能听到声音。

3. 分段赏析

首联“红轮不暂驻,乌飞岂复停”,以“红轮”指代太阳,“不暂驻”直接点明太阳不会停留,“乌飞岂复停”以飞鸟不停歇进一步强调时光的不停流转。此句从宏观的时间角度切入,奠定了全诗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基调,引发读者对时光匆匆的思考,同时为后文描写夕阳西下的自然景象变化做铺垫。颔联“岑霞渐渐落,溪阴寸寸生”,写山峦上的云霞随着太阳西下渐渐沉降,溪边的阴影一寸一寸地蔓延。“渐渐”“寸寸”细腻地描绘出光影变化的过程,通过山峦云霞与溪边阴影的对比,从视觉上强化了黄昏时光线由明转暗的变化,展现出黄昏景色的渐变之美。颈联“藿叶随光转,葵心逐照倾”,描绘了豆叶随着光线的移动而转动,葵菜的花盘追随着阳光倾斜。此联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藿叶和葵心以人的“随”和“逐”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植物对阳光的依赖,体现出黄昏时光照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使画面充满生机。尾联“晚烟含树色,栖鸟杂流声”,傍晚的烟雾笼罩着树木,栖息的鸟儿叫声与溪流声交织在一起。此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黄昏画面,“晚烟含树色”营造出朦胧的美感,“栖鸟杂流声”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生机,展现出黄昏时分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卢纶《赋得彭祖楼送杨德宗归徐州幕》

下一篇:唐·王维《韦给事山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