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
shān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1
jiē
dōng
jiē
西
jiǎng
jīng
zhuàng
zhōng
chuī
luó
nào
gōng
tíng
guǎng
广
zhāng
zuì
yòu
xié
tīng
zhòng
xiá
qià
pái
píng
huáng
dào
shì
jiǎng
shuō
zuò
xià
liáo
luò
míng
xīng
huà
shān
ér
jiā
fèng
dào
jiào
guī
xiān
líng
zhuāng
shì
miàn
zhù
guān
pèi
bái
yān
hóng
jiá
cháng
méi
qīng
suì
lái
shēng
zuò
yǎn
zhēn
jué
guān
mén
rén
kāi
jiōng
zhī
shuí
rén
àn
xiāng
bào
hōng
rán
zhèn
dòng
léi
tíng
sǎo
chú
zhòng
rén
jué
huá
liú
sāi
lián
píng
guān
zhōng
rén
mǎn
zuò
guān
wài
hòu
zhì
yóu
tīng
chōu
zān
tuō
chuàn
jiě
huán
pèi
duī
jīn
dié
guāng
qīng
yíng
tiān
mén
guì
rén
chuán
zhào
zhào
liù
gōng
yuàn
shí
shī
yán
xíng
huáng
hàn
shǒu
guī
chéng
lóng
jià
lái
qīng
míng
háo
jiā
shào
nián
zhī
dào
lái
rào
bǎi
jiǎo
tíng
yún
chuāng
shì
huǎng
chóng
chóng
cuì
shēn
jīn
píng
xiān
nán
pān
yuán
zhòng
làng
píng
qīng
niǎo
tōng
dīng
níng

译文

街东街西都在宣讲佛经,撞钟吹螺的声音响彻宫廷。广泛宣扬罪福之说以引诱威胁听众,听众们随意聚集像浮萍一样。黄衣道士也在讲经说法,但座位下听众稀少像天上的星星。华山的女儿家中信奉道教,想要驱除其他教派归向仙灵。她洗去妆容擦拭面容,戴上冠帔,白皙的脖颈、红润的脸颊、长长的眉毛青黑。于是她登上讲席演说真正的道法,道观大门不允许随意打开。不知是谁暗中报信,道观突然震动如同雷霆。扫除了其他寺庙的听众,道路上挤满了车马。道观里坐满了人,外面的人无法进入听讲。听众们摘下发簪、脱下手镯、解下环佩,堆积的金钱玉石闪闪发光。天门的贵人传来诏书召见她,后宫的妃嫔都希望见到她的容貌。玉皇大帝点头允许她回去,她乘龙驾鹤来到青天之上。豪门少年哪里懂得道法,围绕道观百圈脚步不停。云窗雾阁中的事情恍惚不清,重重翠幕遮挡着深处的金屏。仙梯难以攀登世俗缘分太重,只能凭借青鸟传递消息。

逐句剖析

"街东街西讲佛经":街东街西都在宣讲佛经,

# 街东街西:佛教徒利用世俗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来宣扬因果报应,由来已久。

"撞钟吹螺闹宫庭":撞钟吹螺的声音响彻宫廷。

# 宫庭:今作宫廷。,螺:这里指以海螺制成的号角。

"广张罪福资诱胁":广泛宣扬罪福之说以引诱威胁听众,

# 胁:威胁。,诱:引诱。,资:一作恣。供。

"听众狎恰排浮萍":听众们随意聚集像浮萍一样。

# 排浮萍:如浮萍般挤在一起。,狎恰:同“洽恰”,稠叠密集貌。此乃唐人语。

"黄衣道士亦讲说":黄衣道士也在讲经说法,

"座下寥落如明星":但座位下听众稀少像天上的星星。

# 座:讲台。

"华山女儿家奉道":华山的女儿家中信奉道教,

# 奉道:信仰道教。

"欲驱异教归仙灵":想要驱除其他教派归向仙灵。

# 仙灵:道教认为凡人通过修炼,可以长生不老,成为神仙。,异教:指佛教。佛教来自印度。

"洗妆拭面著冠帔":她洗去妆容擦拭面容,戴上冠帔,

# 帔:披肩。

"白咽红颊长眉青":白皙的脖颈、红润的脸颊、长长的眉毛青黑。

# 咽:咽喉,这里指颈部。

"遂来升座演真诀":于是她登上讲席演说真正的道法,

# 演真诀:讲演成仙的秘诀。真,仙。诀,诀窍。

"观门不许人开扃":道观大门不允许随意打开。

# 开扃:开门。扃,门闩。,观门:道观之门。

"不知谁人暗相报":不知是谁暗中报信,

"訇然振动如雷霆":道观突然震动如同雷霆。

# 訇:大声。

"扫除众寺人迹绝":扫除了其他寺庙的听众,

# 扫除众寺人迹绝:是说将许多佛寺里的听众全部吸引过来了。

"骅骝塞路连辎輧":道路上挤满了车马。

# 骅骝塞路连辎輧:写达官贵人纷至沓来,男女百姓车马奔波,都是为了听华山女讲道。骅骝:相传为周穆王乘坐的八骏之一,后泛指良马。辎轩:四周有帷幕的车。辎,车前面的帷。轿,车后面的幔。

"观中人满坐观外":道观里坐满了人,

"后至无地无由听":外面的人无法进入听讲。

"抽簪脱钏解环佩":听众们摘下发簪、脱下手镯、解下环佩,

# 抽簪脱钏解环佩:描写施舍情况。簪:一作钗。

"堆金叠玉光青荧":堆积的金钱玉石闪闪发光。

# 青荧:青光闪映貌。此状金玉堆积,光彩闪烁

"天门贵人传诏召":天门的贵人传来诏书召见她,

# 贵人:即中贵人,对有体面的宦官的敬称。,天门:指宫门。

"六宫愿识师颜形":后宫的妃嫔都希望见到她的容貌。

# 师:即尊师,对华山女的敬称。,六宫:皇帝的后妃所住宫殿的总称,代称后妃。

"玉皇颔首许归去":玉皇大帝点头允许她回去,

# 颔首:点头允许。,玉皇:玉皇大帝,道教中最尊贵的天神。

"乘龙驾鹤来青冥":她乘龙驾鹤来到青天之上。

# 青冥:天空。

"豪家少年岂知道":豪门少年哪里懂得道法,

# 道:指道教的教义。

"来绕百匝脚不停":围绕道观百圈脚步不停。

# 百匝:百周,百转。

"云窗雾阁事恍惚":云窗雾阁中的事情恍惚不清,

# 云窗雾阁事恍惚:谓华山女飞升事从深宫传出,难以得知内情。云窗雾阁:指华山女的居处。翠幔、金屏:形容华山女居处的富丽隐秘。

"重重翠幕深金屏":重重翠幕遮挡着深处的金屏。

"仙梯难攀俗缘重":仙梯难以攀登世俗缘分太重,

# 仙梯难攀俗缘重:暗示飞升纯属欺骗,而道观中可能有男女隐秘之事。俗缘:尘世因缘。

"浪凭青鸟通丁宁":只能凭借青鸟传递消息。

# 丁宁:即叮咛,一再致意。,青鸟:神话中西王母的使者。,凭:凭借。,浪:随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华山女》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诗作,成功塑造了一位容貌艳丽且工于心计的女道士形象。诗中描绘她凭借色相与世人的猎奇心理,在佛道两教争夺信众与财物的较量中,助道教反败为胜,更借此欺骗统治阶层、玩弄豪家子弟。唐代道佛二教竞争激烈,互有胜负。当时部分女道士生活放诞,行径近乎娼妓,此诗正是这一社会现实的映射,兼具鲜明的时代气息与深刻的社会意义。诗人不仅借笔墨讽刺统治阶层的宗教迷信,更揭露僧道愚弄民众的行径,批判锋芒清晰可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代帝王多崇道佞佛,至中唐时,全国寺庙、道观数以万计,遍布京城及州郡名胜,数十万僧尼、道士广占良田,受十方供养,时人叹言“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这一庞大的僧侣地主阶层不仅生活奢靡,更借宗教名义招摇撞骗、蛊惑人心,成为社会痼疾。据《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十三年(818年),有大臣上奏唐宪宗,称凤翔法门寺护国真身塔内藏释迦牟尼佛指骨,三十年一开,开则岁稔民安。宪宗遂下旨于元和十四年正月迎奉佛骨,命宦官率禁兵持香花与僧众将佛骨迎入宫中供奉。一时之间,“王公士庶奔走施舍如不及”(《旧唐书・宪宗本纪》),举国若狂。韩愈当时上《论佛骨表》力谏,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从表中所述与诗中开篇几句的吻合度来看,此诗或与《论佛骨表》作于同一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讽喻诗。描绘了中唐时期佛道之争的闹剧,通过华山女道士凭借色相与心计吸引信众、入宫奉诏的情节,揭露了宗教势力借迷信蛊惑民众的虚伪本质,讽刺了统治阶层的荒淫迷信及世俗信众的愚昧盲从,以漫画式笔法撕开佛道两教的虚伪外衣,兼具社会批判与辛辣讽刺的双重主题。

2. 写作手法

铺垫:“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开头四句先写佛教徒“俗讲”的盛况,描绘出佛教在当时的兴盛以及对民众的影响,为后文写道教与佛教抗衡做了铺垫,衬托出华山女出来讲道的背景和必要性。“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这几句先写道士讲道听众寥寥,接着引出华山女奉道想要驱赶异教,为下文华山女采取手段吸引听众做了铺垫,让读者对华山女的行为有了心理准备。夸张:“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将华山女讲道消息的传播形容得如雷霆震动般迅速而强烈,夸张地表现出消息传播的力度和影响力,突出了人们对华山女讲道的关注程度。烘托:“抽钗脱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通过描写善男信女们纷纷解下钗钏环佩布施,堆起的金玉闪闪发光,烘托出华山女讲道时场面的盛大和听众的虔诚,同时也暗示了华山女通过讲道获得了大量的财物。

3. 分段赏析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诗的开头四句,作者以用漫画式的笔法,为读者形象地展现出佛教徒“俗讲”的盛况。中唐时期,京城长安,处处传来佛教徒撞钟击磬、吹法螺、讲唱佛经故事的喧闹之声,一直响到九重宫闱之中去了。这就是唐代佛教僧侣盛行的所谓“俗讲”。他们借佛经故事大肆宣扬崇佛之福和世俗之罪,恣意地诱惑、恫吓听众,而听的人却重重叠叠、密密麻麻,像水上的浮萍那样飘来荡去。作者仅用四句铺写,就把中唐佛教势力之盛和群众迷信的狂热劲儿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来了。“黄衣道士亦讲说”等十六句铺写道教与佛教抗衡、转败为胜的经过及盛况;为了与佛教徒争夺听众和钱财,道教徒们登坛讲道,但在他们的法座之下,听众却如拂晓的星星,寥寥无几。道教徒们当然不甘心,为了挽回败局,于是巧施妙计,寻得一个世代崇奉道教的华山年轻女道士来长安讲道。这个女道士洗妆拭面,擦脂抹粉,双眉画得又黑又长,浓妆艳抹地披上道袍登坛讲道。这是一个工于心计的女道士,她揣摸听众普遍存在好奇心理,所以她一方面故意紧闭观门,摆出一副道家真诀不能外传的样子,另一方面又暗中派人散布消息。“不知谁人暗相报”,不过是诗人使用反跌法虚晃的一笔。突然之间形势陡转,长安城里,如风卷浪,如雷振耳,车马连翩,万人填巷,一齐拥向这个清冷的道观,出现了观内观外,听众如云、立脚无地的场面;而众家佛寺,则人迹如扫。这个女冠的美目倩笑,立即征服了这些善男信女,他们当场施献财物,“抽钗脱钏”,唯恐不及,法座之下,“堆金叠玉”,盛况空前。这一段看似极客观自然的铺叙,实际上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巧妙安排的。它一方面通过这场闹剧,形象地说明这次道教徒的转败为胜,并不是靠高深灵验的道法,而靠的是女道士的搔首弄姿,卖弄色相,实际上和那些倚门卖笑的娼妓并无二致。而佛教的经义和高僧们的如簧巧舌,竟抵挡不住一个青年女道士的红颊长眉,它的虚伪和脆弱便可想而知了。这场闹剧还使读者看到了那些善男信女们的精神之空虚和愚昧,其手法可谓一石三鸟。“天门贵人传诏召”十句写华山女冠的风流韵事和入宫秘密。这个女道士的姿色和风流,不仅轰动了长安市井,而且传入了禁宫深闱,赢来了六宫的召见,玉皇的颔首。诗的最后六句,写那些过去曾与华山女有过暧昧关系的“豪家少年”、浪荡子弟,以为华山女还在道观,仍象过去那样如蝇逐臭似地在道观周围一遍一遍地转来转去,并且买通人去暗表情愫。他们哪里知道华山女早已尘缘断绝,身处“青冥”,但事涉皇帝,不得明言,所以作者只得以“慌惚”之笔,写“慌惚”之事。托诸“豪华少年”的俗缘太重,“仙梯难攀”,虽然青鸟频遣,殷勤叮咛,仍是枉费精神罢了。这一画龙点睛之笔,把华山女入宫前与豪家少年的风流韵事和入宫后与皇帝不可告人的秘密写得曲尽其妙。它不仅通过女道士的秽行,进一步撕开了道教的虚伪外衣,也无情地撕破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冠冕堂皇的龙袍,所以查慎行说:“与杜老《丽人行》结处意同,而此更含吐蕴藉。”而儒学家朱熹则指责说:“亵慢甚矣!”通过这截然相反的评语,可以看到诗的讽刺力量。

4. 作品点评

韩愈擅长以小说笔法入诗,不仅借此描摹文人坎坷身世、文化生活乃至家庭幽默小景,更以此铺陈现实重大题材,《华山女》便是典型例证。此诗以写实为骨、讽刺为魂,借漫画式笔调展开中唐长安佛道之争的风俗长卷——通过教众自身的舞台表演,层层剥开封建宗教的神圣外衣,将其欺世惑众的伎俩暴露无遗;同时深刻揭露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的浊世风气,堪称针砭时弊的文学范本。作为古体叙事诗,其艺术造诣亦属韩诗上品:结构上转折跌宕,从佛徒俗讲的喧腾到道徒逆袭的戏剧性突变,尽显笔力;笔法上虚实相生,以女冠色相惑众的实写反衬宗教义理的虚妄;语言平直浅近而劲健古朴,于白描中暗藏锋芒,将批判意识熔铸于叙事肌理,形成“以文为诗”的独特美学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或怪公排斥佛老不遗馀力,而于《华山女》独假借如此,非也。此正讥其街姿色,假仙灵以惑众。又讥时君不察,使失行妇人得入宫禁耳。观其卒章,豪家少年,云窗雾阁,翠幔金屏,青鸟丁宁等语,亵慢甚矣,岂真以神仙处之哉?

宋理学家朱熹《韩文考异》

# 韩诗无非《雅》也,然则有时乎近《风》,如《谁家子》《华山女》《僧澄观》,则近于《风》乎。

宋学者吴沆《环溪诗话》

# 形容女冠之易动俗。

宋学者黄震《黄氏日钞》

# 退之《咏华山女》诗:“白咽红颊长眉青”.....皆写真文字也。

明文学家何孟春《馀冬诗话》

# 朱彝尊曰:闭门人愈来,亦是奇境(“骅骝塞路”句下)。女道士乃作柔情语,然风致全在此(末句下)。何焯曰:反跌妙(“观门不许”句下)。应听众狎恰(“扫除众寺”句下)。

清词人、学者朱彝尊《批韩诗》

# 二句与杜老《丽人行》结处意同,而此更校含吐蕴藉(末二句下)。

清诗人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谢自然诗》显斥之,《华山女》诗微刺之,总见神仙之说之惑人也。《渔隐丛话》谓退之此诗颇用假借,岂其然乎?

清诗人沈德潜《唐诗别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骆宾王《畴昔篇》

下一篇:唐·王维《辋川集·华子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