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游子身上衣":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行密密缝":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
# 临:将要。
"意恐迟迟归":担心孩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 归:回来,回家。,意恐:担心。
"谁言寸草心":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
#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谁言:一作“难将”。言:说。
"报得三春晖":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 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报得:报答。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嵩山,近五十岁中进士,任溧阳县尉。元和间,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卒后友人私谥贞曜先生。孟郊与韩愈齐名,并称“韩孟”。又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其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虽然题材内容不同,但都显示出思深意远、造语新奇、骨寒神清、峭崛瘦硬的总体风格,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代表作品有《感怀》《伤春》《征妇怨》等。著有《孟东野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游子吟》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亲情诗。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临行前母亲缝衣的日常场景,通过“密密缝”“迟迟归”等细节,将慈母唯恐游子迟归的牵挂与游子对母爱的深情感念自然交融,在质朴无华的语言中展现出母爱的无私伟大与亲情的深沉厚重。诗人借平凡生活片段凝聚永恒母爱主题,既饱含对母亲的感恩与敬爱,亦道尽天下游子共通的心灵共鸣。其语言淳朴素淡却韵味绵长,情感真挚自然而直击人心,成为千年间传唱不衰的母爱经典。
2. 写作手法
比兴:比兴手法的运用在诗的最后两句达到了情感的巅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凝练笔触直抒胸臆,将对母爱的歌颂推向高潮。诗人运用传统比兴之法,以“寸草心”喻儿女绵薄的感恩之意,以“三春晖”喻母爱如春日阳光般浩瀚无垠。小草受阳光滋养而生长,恰似儿女在母爱呵护下得以庇护与成长,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小草的渺小与春晖的广博,在悬殊中激荡出强烈的情感张力。这既暗合前文母亲缝衣时“意恐迟迟归”所蕴含的单向奉献,又借助“寸草”仰赖“春晖”的自然意象象征逻辑,将个体的母爱体验升华为对天下母爱的深情礼赞。白描:《游子吟》以白描手法勾勒日常场景,将母爱熔铸于“临行缝衣”的细微画面中:无雕琢之辞,唯取“慈母手中线”的质朴意象,以“密密缝”的动作特写与“意恐归迟”的心理摹写,于素笔勾勒间尽显母子温情。语言淳朴素淡,却于白描中见深情——“线”与“衣”的物象联结、针脚与忧心的细节交织,皆自然流露出母爱无私的本真形态。诗人摒弃藻饰,以清水芙蓉般的笔触,让母子间的牵挂与依恋在生活化场景中悄然流淌,于简净文字里凝结成永恒的情感符号,成就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境界,使得这份对母爱的礼赞跨越千年,始终以本真的力量叩击人心。比喻:以“寸草心”喻儿女绵薄之心,“三春晖”喻母爱如春日暖阳,二者以微小与浩瀚的悬殊对比,形成“草难报晖”的情感张力。借自然物象的比喻手法,将母爱之深与报恩之艰凝于反问,以简笔写深情,道尽赤子对母爱的无限眷恋与愧疚。反问:“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谁言”(谁说)与“报得”(怎能报答)的诘问,实则隐含“无人能言寸草可报春晖”“儿女无法报答母爱”的肯定结论,以强烈的语气强化“母爱难报”的情感,而非设问的“自问自答”。这种句式通过疑问形式释放情感张力,让“赤子之愧”与“母爱之深”在反问中形成共振,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游子吟》前四句聚焦母子离别场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以“线”“衣”两个日常物象构建情感载体,“慈母”与“游子”的身份通过动作关联自然呈现,白描手法下不见雕琢却显骨肉相连的深情;“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以“密密缝”的动作特写(细节描写)与“意恐”的心理摹写(直接抒情),将母爱具象为针脚间的牵挂——细密针脚是母亲对游子归途难期的隐忧,是离别的不舍与重逢的期许,语言质朴却精准传递出亲情的厚重感,人物形象在动态描写中立体可感。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转向抒情与哲思:“寸草心”以小草喻儿女,“三春晖”以春日阳光喻母爱,运用比兴手法(修辞)构建悬殊对比——小草之微与春晖之广,既暗合前文“慈母”对“游子”的单向付出,又以自然意象的象征意义(表达技巧)升华主题,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母爱难报”的普世性思考。“谁言”“报得”的反问句式强化情感力度,语言凝练而意蕴深长,在结构上收束全诗,使母爱主题从生活细节的铺陈跃入哲理层面的叩问,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游子吟》以“慈母缝衣”的日常细节展现平凡而伟大的母爱,白描手法质朴自然,却于素淡语言中见深情。清代诗人“母线萦我襦”“泪染手缝衣”的化用,足见其对后世亲情书写的深远影响。孟郊于困顿中体悟亲情珍贵,诗如“肺腑出”的真情,让母爱主题超越时代,成为千年共鸣的人性赞歌。
# 钟云:仁孝之言,自然风雅。
明锺惺、谭元春《唐诗归》
# 仁孝蔼蔼,万古如新。
明邢昉《唐风定》
# 贞元、元和间,诗道始杂,类各立门户。孟东野为最高深,如“慈母手中线……”,真是《六经》鼓吹,当与退之《拘幽操》同为全唐第一。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此诗从苦吟中得来,故辞不烦而意尽,务外者观之,翻似不经意。
清岳端《寒瘦集》
# 孟东野“慈母手中线”一首,言有尽而意无穷,足与李公垂“锄禾日当午”并传。
清宋长白《柳亭诗话》
# 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与昌黎之“臣罪当诛,天王圣明”同有千古。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刘云:全是托兴,终之悠然。不言之感,复非睍睆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犹不忘淡,诗之尤不朽者。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周敬曰:亲在远游者难读。顾璘曰:所谓雅音,此等是也。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二语婉至多风,使人子读之,爱慕油然自生,觉“昊天罔极”尚属理语(末二句下)。
清张惣《唐风怀》引南村
上一篇: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下一篇: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