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áo
wéi
qiū
fēng
suǒ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3
yuè
qiū
gāo
fēng
háo
juǎn
shàng
sān
chóng
máo
máo
fēi
jiāng
jiāng
jiāo
gāo
zhě
guà
juàn
cháng
lín
shāo
xià
zhě
piāo
zhuǎn
chén
táng
ào
nán
cūn
qún
tóng
lǎo
rěn
néng
duì
miàn
wéi
dào
zéi
gōng
rán
bào
máo
zhú
chún
jiāo
kǒu
zào
guī
lái
zhàng
tàn
é
qǐng
fēng
dìng
yún
qiū
tiān
xiàng
hūn
hēi
qīn
duō
nián
lěng
tiě
jiāo
ér
è
liè
chuáng
tóu
lòu
gān
chù
jiǎo
wèi
duàn
jué
jīng
sāng
luàn
shǎo
shuì
mián
cháng
zhān
shī
湿
yóu
chè
ān
guǎng
广
shà
qiān
wàn
jiān
tiān
xià
hán
shì
huān
yán
fēng
dòng
ān
shān
shí
yǎn
qián
xiàn
shòu
dòng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逐句剖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

# 怒号:大声吼叫。,秋高:秋深。

"卷我屋上三重茅":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 三重茅:多层茅草。

"茅飞渡江洒江郊":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 洒:一作“满”。

"高者挂罥长林梢":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

# 长林梢:高高的树梢。长:高。,挂罥:挂着,挂住。罥,挂。

"下者飘转沉塘坳":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塘,一作“堂”坳:低洼的地方。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

#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当面做抢掠的事。忍,狠心。能,如此、这样。

"公然抱茅入竹去":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 入竹去:进入竹林。

"唇焦口燥呼不得":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

# 呼不得:喝止不住。

"归来倚杖自叹息":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

# 俄顷:一会儿。

"秋天漠漠向昏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 向昏黑:渐渐变黑(“向”意为“接近”)。,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布衾多年冷似铁":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 冷:一作“象”。,布衾: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 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

# 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头:一作床。

"雨脚如麻未断绝":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密集,像下垂的麻线。雨脚:雨点。

"自经丧乱少睡眠":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

#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长夜沾湿何由彻":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彻”意为“到,这里指彻晓”)。,沾湿:潮湿不干。

"安得广厦千万间":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

# 广厦:宽敞的大屋。,安得:如何能得到。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

# 欢颜:喜笑颜开。,俱:都。,寒士:贫寒的士人。,大庇: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呜呼":唉!

# 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

# 见:通“现”,出现。,突兀:高耸的样子。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 足:值得。,死:一作“意”。,破:一作“坏”。,庐:茅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时创作的歌行体古诗。此诗叙写茅屋被秋风所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深沉感慨,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境界,乃杜诗典范。全诗分四段:首段写狂风破屋之焦虑,次段写群童抱茅之无奈,三段写夜雨袭屋之痛苦,末段写期盼广厦之升华。前三段写实叙事,情绪抑压含蓄;末段理想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激越轩昂。层层铺叙间,抑扬曲折,尽显杜诗“沉郁顿挫”之独特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公元760年春,杜甫四处求亲访友,于成都浣花溪畔建起一座茅屋,这才拥有了一处安身之地。然而,到了公元761年八月,狂风将茅屋吹破,暴雨也随之而来。彼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人心中满是感慨,于是创作出这篇广为流传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歌行体古诗,也是一篇忧国忧民诗。描述了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全家遭雨淋的经历,通过描写自身痛苦展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2. 写作手法

拟人:“八月秋高风怒号”,将秋风赋予人的“怒号”行为,生动展现出秋风呼啸、凶猛肆虐的态势,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风的强大破坏力,也为后文茅屋被破坏营造出紧张氛围。比喻:“雨脚如麻未断绝”,把细密连绵的雨丝比作“麻”,形象描绘出秋雨下个不停、密集且绵长的样子,既写出雨势之大,也烘托出诗人屋内漏雨、狼狈不堪的境况。烘托:“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通过描写风停后乌云如墨、天色昏暗的景象,烘托出压抑、愁苦的氛围,与诗人此时悲凉、无奈的心境相呼应,为下文写雨夜苦况做铺垫。以小见大:诗人从自身茅屋被秋风破坏、雨夜受冻的个人悲惨遭遇出发,生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由个人的小困境推及天下寒士的大苦难,深刻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高尚情怀。

3. 分段赏析

首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以“怒号”将秋风拟人化,如猛兽怒吼,起势迅猛,“卷”字更显风势之强,瞬间卷走茅屋茅草,诗人焦急之情跃然纸上。“茅飞渡江洒江郊”中,“飞”字紧承“卷”,茅草随风飞越江面,“洒”落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挂罥”“飘转”等一连串动态词,勾勒出茅草纷飞散落的鲜明画面,紧紧揪动诗人与读者之心,诗人将焦灼与痛惜之情寓于客观描写,自然深沉。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一个“欺”字道尽诗人因老迈无力而遭欺的无奈,“忍能”更强化群童忍心抱走茅草的意外感,“唇焦口燥呼不得”的无奈,为后文“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崇高愿望埋下伏笔,展现出从个人困境向天下苍生关怀的情感递进。第三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浓墨重彩地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与诗人悲凉心境相呼应,“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以生活细节写尽穷困之苦,为屋破漏雨的悲惨场景蓄势。“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则从眼前困境拓展至安史之乱后的种种苦难,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相连,忧国忧民之情深沉厚重。末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句式从七字转九字,节奏铿锵有力,气势奔腾向前,尽显诗人阔大胸襟与美好愿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抒胸臆,以舍己为人的决绝姿态,将忧国忧民的情怀推向极致。全诗中,杜甫通过自身“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的痛苦,映射出“天下寒士”的苦难,乃至社会、时代的艰难。语言质朴无华,却意象峥嵘,于自然叙事中波澜叠出,情感从个人焦虑逐步升华至对天下苍生的悲悯,肺腑之言扣人心弦,成为古代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典范之作,千载之下,犹令人感怀。

4. 作品点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代表作,以个人茅屋被破、雨夜遭寒的苦难经历,逐层升华至“大庇天下寒士”的崇高理想。首段以“卷”“飞”“洒”等动词勾勒秋风破屋的惨状,寄寓焦灼之情于写实;次段借群童抱茅的生活细节,暗蓄民生多艰的现实根基;三段以“云墨色”“漠漠昏黑”渲染愁惨氛围,由个人贫寒联想到国家丧乱,忧国之情自然流露;末段“广厦千万间”的呐喊骤起,句式跌宕、气势磅礴,以“吾庐独破”的牺牲精神,将个人悲苦升华为博爱情怀。全诗语言质朴如口语,却于叙事中见波澜,于困苦中显担当,是古代诗歌中“推己及人”民本思想的巅峰之作,读之令人感佩其心系苍生的赤子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安得广厦千万间’,发此大愿力,便是措大想头。”申凫盟此语最妙。他人定谓是老杜比稷、契处矣。

明李沂《唐诗援》

# 子美七言古诗气大力厚,故多局面可观。力厚,澄之使清;气大,束之使峻:斯尽善矣。

明陆时雍《唐诗镜》

# 《茅屋为秋风所破》,亦为宋人滥觞,皆变体也。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钟云:好笑!好哭(“南村群童”二句下)。钟云:“入竹”妙!妙(“公然抱茅”句下)!谭云:“恶卧”,尽小儿睡性(“娇儿恶卧”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恶卧”,尽小儿睡性(“娇儿恶卧”句下)。

明谭元春《唐诗归》

# “广厦万间”,“大庇寒士”,创见故奇,袭之便觉可厌。……“呜呼”一转,固是曲终馀意,亦是通篇大结。

明王嗣奭《杜臆》

# 元气淋漓,自抒胸臆,非出外袭也。“自叹息”三字,直贯注结处(“归来倚杖”句下)。“风”字带收前半(“风雨不动”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极无聊事,以直写见笔力,入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作收,如龙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则诗亦可不作。朱鹤龄曰:白乐天云:“安得布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同此意。

清高宗敕《唐宋诗醇》

# 起五句完题,笔亦如飘风之来,疾卷了当。“南村”五句,述初破不可耐之状,笔力恣横。单句缩住、黯然。“俄顷”八句,述破后拉杂事,停“风”接“雨”,忽变一境;满眼“黑”、“湿”,笔笔写生。“自经丧乱”,又带入平时苦趣,令此夜彻晓,加倍烦难。末五句,翻出奇情,作矫尾厉角之势。……结仍一笔兜转,又复飘忽如风。《楠树篇》峻整,《茅屋篇》奇奡。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邵子湘云:此老襟抱自阔,与蝼蚁辈迥异。诗亦以朴胜,遂开宋派。蒋弱六云:此处若再加叹息,不成文矣。妙竞推开自家,向大处作结,于极潦倒中正有兴会(“安得广厦”句下)。还说穷话,妙(“风雨不动”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此处若再加叹息,不成文矣。妙竞推开自家,向大处作结,于极潦倒中正有兴会(“安得广厦”句下)。还说穷话,妙(“风雨不动”句下)。

清蒋弱六《杜诗镜铨》

# “安得”三句,固屋破而思广厦之庇,转说到独破不妨,想见“胞与”意量。末二句,有意必尽,惟老杜用笔喜如此。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后段胸襟极阔,然前半太觉村朴,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四语,及“骄儿恶卧踏里裂”语,殊不可学。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沉雄壮阔,奇繁变化,此老独擅。

清曾国藩《十八家诗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使至塞上》

下一篇:唐·孟郊《游子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