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ān
jiàng

朝代:唐作者:秦韬玉浏览量:1
jiàn
guāng
diàn
fēng
bǎi
jié
cháng
qīng
shì
zhǎng
zhōng
dìng
biān
fān
jiàng
shòu
jiàng
chéng
wài
chén
kōng
fèng
yàn
chì
gān
竿
niǎo
jiàn
niǎn
diāo
líng
zhú
sǔn
xióng
zhǐ
yān
shān
zuì
gāo
shí
zhī
shuí
wèi
shū
gōng

译文

边将的剑光像闪电般耀眼,战马奔驰如疾风一般迅猛,他身手矫健,动作轻盈敏捷,武艺高强的样子仿佛全在掌中操控。在无定河边的战场上,敌方的蕃族将领已被斩杀,受降城外原本扬起的敌军烟尘,此刻已消散一空。军旗的边缘缝着雁翅般的装饰,旗杆在风中轻轻摇曳,箭矢的羽毛用雕翎制成,如猎鹰般精准地射向敌军。边将遥指燕山最高处的岩石,仿佛在寻找刻石记功的地方,他心中感慨:不知未来谁能为我铭刻这非凡的战功。

逐句剖析

"剑光如电马如风":边将的剑光像闪电般耀眼,战马奔驰如疾风一般迅猛,

"百捷长轻是掌中":他身手矫健,动作轻盈敏捷,武艺高强的样子仿佛全在掌中操控。

# 长轻:常常是不费气力。,百捷:多次胜利。

"无定河边蕃将死":在无定河边的战场上,敌方的蕃族将领已被斩杀,

# 无定河:黄河中游的支流,在今陕西省北部。

"受降城外虏尘空":受降城外原本扬起的敌军烟尘,此刻已消散一空。

# 虏尘空:指敌人被消灭了。虏是对敌人轻蔑的称呼。,受降城:古地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旗缝雁翅和竿袅":军旗的边缘缝着雁翅般的装饰,旗杆在风中轻轻摇曳,

# 竿袅:摇动的竹竿。袅,一作褭。

"箭撚雕翎逐隼雄":箭矢的羽毛用雕翎制成,如猎鹰般精准地射向敌军。

# 隼雄:用来借指凶恶的敌人。,撚:一作捻,安有。

"自指燕山最高石":边将遥指燕山最高处的岩石,仿佛在寻找刻石记功的地方,

# 燕山:山名,即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杭爱山。

"不知谁为勒殊功":他心中感慨:不知未来谁能为我铭刻这非凡的战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边将》是唐代诗人秦韬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鲜活勾勒出边关将领的英武模样。诗中可见其剑光似电、战马飞驰的骁勇,亦能读出百战百胜的锐气。唐代末年,藩镇割据是威胁唐朝存亡的严重隐患,作者深切期盼能有忠诚勇猛的将领站出来,平定叛乱、建功立业,重振日渐衰微的唐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秦韬玉(?~?),唐代诗人。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中和间从僖宗至蜀,赐进士出身,后依附宦官,官工部侍郎。秦韬玉少有辞藻,擅长歌吟,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谓其“恬和浏亮”,尤长于七律。其诗构思奇巧,语言清雅,意境浑然,多有佳句,艺术成就很高。代表作品有《织锦妇》《贵公子行》《天街》《豪家》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通过写剑光如电、战马疾驰的边将英姿,无定河畔的战场残迹与受降城外的清寂,还有军旗招展、利箭破空的军威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边将赫赫战功未被记录的深切感慨。

2. 分段赏析

首联“剑光如电马如风,百捷长轻是掌中”,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意象,描绘了战场的画面。“电光”“疾风”的比喻既凸显边将的骁勇善战,又暗含晚唐边塞战事频发的紧迫感。后句“掌中”二字以举重若轻之态,暗示将领对战局的绝对掌控力,呼应秦韬玉出身将门的家世背景。​​颔联“无定河边蕃将死,受降城外虏尘空”,无定河作为古战场代称,暗示此地常年征伐;“蕃将死”直写敌军溃败,而“虏尘空”则以反讽笔法揭露唐军虽胜却难固边疆的现实矛盾。两句以虚实相生的手法,既展现战场肃杀,又暗批晚唐军事威慑力衰微的颓势。颈联“旗缝雁翅和竿袅,箭撚雕翎逐隼雄”,聚焦战阵细节:战旗如雁阵展翅,箭矢追猎猛禽,以“雁翅”“雕翎”等精工比喻,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美学推向极致。“缝”“撚”二字化静为动,既写军备精良,更暗喻将士如猎隼般蓄势待发的战斗意志,延续李贺奇崛诗风却注入写实厚度。​​尾联“自指燕山最高石,不知谁为勒殊功”,借窦宪燕然勒石典故,将历史荣光与当下境遇形成尖锐对比。“自指”的豪迈与“不知”的迷茫构成张力,既暗讽晚唐军功赏罚失衡的积弊,又流露诗人依附宦官却难获功名的身份焦虑。末句开放式诘问,打破盛唐边塞诗的凯旋范式,投射末世功业难成的集体悲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煜《渔父》

下一篇:唐·岑参《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