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忆长安烂熳开":为了忆念长安烂漫开的菊花,
# 烂熳:同“烂漫”。,忆:回忆。
"我今移尔满庭栽":我今天把你们移来栽满庭院。
# 尔:指菊花。
"红兰莫笑青青色":红兰不要笑菊花青青的颜色,
# 莫:不要。
"曾向龙山泛酒来":它曾经让众多宾客泛酒龙山驻足观赏。
# 龙山:据《晋书·孟嘉列传》载,九月九日重阳节,桓温曾大聚佐僚于龙山。后遂以“龙山会”称重阳登高聚会。
唐末五代诗人,花间派重要词人
韦庄(836?~910),唐末至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乾宁进士,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后期为仕蜀时期,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词多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善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诗多忧时伤乱之作,以近体诗见长,清词丽句,情致婉曲。其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另有代表词作《菩萨蛮》《浣溪沙》。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菊诗。通过移栽菊花的行为,既寄托了对长安故土的深切思念,又以菊花与红兰的对话暗喻自身高洁不俗的品格。全诗以平实语言构建“移栽—告诫—溯源”的叙事脉络,通过色彩对比(“烂熳开”与“青青色”)与历史意象(“龙山泛酒”)的叠加,在浅近中见深致,形成思乡怀旧与品格自持的双重表达。
2. 写作手法
拟人:“红兰莫笑青青色”一句通过拟人化对话,赋予红兰以人的情感态度,诗人告诫红兰,不要因为菊花的颜色素雅而轻视它。象征:菊花象征高洁人格,通过“曾向龙山泛酒来”的典故,菊花被赋予魏晋名士的洒脱风骨,暗喻诗人不慕繁华、坚守本真的精神追求用典:“曾向龙山泛酒来”化用《世说新语》孟嘉落帽典故,虽原典未言采菊,但结合重阳饮菊花酒的习俗,将名士风流与菊花品格融合,凸显菊花的文化意蕴。
3. 分段赏析
“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以因果逻辑展开叙事。前句直述移栽菊花的动机源于对长安菊景的追忆,后句通过“满庭栽”的具象化动作,将抽象乡愁转化为可触的庭院实景。这种由情及物的构思,既暗合咏物诗托物言志的传统,又以“移”字赋予菊花人格化特质,暗示诗人将故都风物随身携带的精神寄托。“红兰莫笑青青色”一句通过拟人化对话,构建出菊花与红兰的戏剧性冲突。诗人以告诫口吻维护菊花,实则借植物间的尊卑秩序暗喻自身处境:青青色既指绽时的朴素形态,亦隐喻诗人虽处逆境却持守高洁的品格。此句通过色彩对比与植物特性,将抽象的人格追求具象化为可感的自然意象。“曾向龙山泛酒来”收束全篇,以历史典故升华意境。诗人将《世说新语》孟嘉落帽的魏晋风度与《荆楚岁时记》重阳饮菊的民俗传统糅合,赋予菊花“泛酒”的文化符号意义。此典故的运用既突破单纯咏物局限,又以历史纵深感强化菊花作为文化载体的象征价值,使全诗在时空维度上形成长安记忆、当下境遇与历史传承的三重呼应。
4. 作品点评
《庭前菊》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菊诗。全诗以看似直白的叙述手法展开,无多机巧,实则寓曲于直,多弦外之音。这种虚实交织的笔法,既延续了陶渊明以菊喻志的传统,又融入了诗人对“朱绂贵”“御炉香”等宫廷记忆的复杂情结,借咏菊婉曲地表述了他郁闷不平的心理,最终在浅近的语言表层下,凝结成一份对自我价值的坚守与对现实境遇的微妙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