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臣曾此作缧囚":苏武曾在此沦为囚徒,
# 缧囚:囚徒、俘虏。缧:拘缚犯人的绳索。,汉臣:指苏武。
"茹血衣毛十九秋":吞咽血水穿着兽毛度过十九个春秋。
# 茹:吃。
"鹤发半垂龙节在":白发半垂使节仍握在手中,
# 龙节:使节,一根棍子上挂有一串牦牛尾巴的饰物,代表出使证明。
"不闻青史说封侯":史书里却不见封侯的记载。
# 说封侯:苏武归汉后封为黄属国(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名)。
晚唐诗人
汪遵(?~?),唐代诗人。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初为县小吏,家贫借书昼夜苦读,于咸通七年登进士第。汪遵善诗,尤擅长七绝,以咏史诗著名,颇寓兴讽。其作品或歌颂历史人物,或抒发怀才不遇之志,或寄寓兴亡之叹。辛文房称其“拔身卑污,奋誉文苑”。诗歌作品有《长城》《题李太尉平泉庄》《五湖》等。有《咏史诗》1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诗。诗歌通过苏武北海牧羊的典故,赞颂其持节不渝的民族气节,揭示了忠良之士遭遇制度性冷遇的历史困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汉臣曾此作缧囚”一句,化用苏武的典故: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北海牧羊,茹毛饮血十九年,始终持节不屈。汪遵借苏武北海为囚、坚守气节的典故,以“汉臣”指代苏武,开篇点明苏武曾在此处遭受囚禁的经历,为后文展现其坚守与未得封侯的遭遇做铺垫,借苏武的忠义事迹,表达对其高尚气节的赞颂,以及对历史中忠义之士际遇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汉臣曾此作缧囚”首句以“汉臣”点明苏武身份,直述其被囚禁于北海的屈辱经历。“缧囚”二字凝练概括了苏武作为汉朝使节却沦为阶下囚的境遇,暗含对其命运的深切同情。诗人通过“曾此”二字将时间与空间压缩,凸显北海作为历史见证者的角色,为后文铺陈苏武的坚守埋下伏笔。“茹血衣毛十九秋”此句以“茹血衣毛”的具象描写,刻画苏武在北海牧羊时与野兽为伍、茹毛饮血的生存状态。“十九秋”以时间跨度强化其苦难的漫长与煎熬,数字的精确性使历史真实感跃然纸上。诗人通过环境与行为的双重渲染,凸显苏武肉体与精神的不屈,为后文赞颂其气节奠定基础。“鹤发半垂龙节在”此句“鹤发半垂”以白发垂肩的形象,直观展现苏武历经十九载风霜后的衰老之态,与首句“汉臣”形成强烈对比,暗含岁月流逝与忠贞不改的张力。“龙节”作为汉使信物,象征其未泯的使命感。诗人以“在”字点睛,强调苏武即便容颜枯槁仍紧握象征身份的节杖,凸显其精神坚守的不可摧毁。“不闻青史说封侯”末句以反讽笔法收束全诗,直指汉朝统治者对苏武功绩的漠视。“青史”与“封侯”的落差,揭露历史记载中功勋与回报的失衡,批判统治者忘恩负义的昏聩。诗人借古讽今,既哀叹苏武的悲剧命运,亦暗讽当朝不重忠良的风气,兼具历史批判与现实警示意义。
上一篇:唐·贺知章《唐禅社首乐章·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