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焰听风来动":烛光随风轻轻摇曳,
# 听:听从。一作“折”,或作“长”。
"花开不待春":仿佛花朵在春天之外自行绽放。
# 花:指烛花。
"镇下千行泪":它不断地落下长长的泪滴,
# 镇:常。
"非是为思人":这并非出于对某人的思念。
"九龙蟠焰动":九龙烛台上,火焰跳动,
# 九龙蟠:古人多以九龙为装饰,如九龙殿、九龙冠、九龙舆等。蟠,盘曲而伏的样子。
"四照逐花生":照亮了四周的花朵,仿佛在生长。
# 逐:流荡的样子。
"即此流高殿":就在这流淌的高殿之中,
# 流:传布。
"堪持待月明":适宜持烛等待月明。
# 待:一作代。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八载(749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即位后,任用贤良,兼听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他的政策和措施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兼爱文学、艺术,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文士。其诗多为宫廷唱和之作,文词富丽,但不失“雅正”。后人辑有《唐太宗皇帝集》行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绝句。也是一组咏物诗。这组诗热情歌颂了蜡烛毁灭自己、照亮别人的自我牺牲精神。第一首诗通过描写蜡烛的火焰在风中摇曳,如同花朵在春天之外自行绽放,以及蜡烛不断滴落的“千行泪”,并非因为思念某人,而是象征着蜡烛自我牺牲的精神。第二首诗则通过“九龙蟠焰”和“四照逐花”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蜡烛的光辉与美丽,以及它在高殿中照亮黑暗、等待月明的意境。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句:“焰听风来动”描绘了烛光随风摇曳的景象,象征着生命的不稳定和短暂。次句:“花开不待春”花朵在非春季绽放,比喻事物的发生不受常规时节的限制,暗示生命的顽强和美丽。第三句:“镇下千行泪”以“千行泪”形容烛泪,夸张地表达了情感的强烈。末句:“非是为思人”表明烛泪并非因思念某人而流,暗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第二首首句:“九龙蟠焰动”以“九龙蟠焰”形容烛光的摇曳,增添了神秘和华丽的氛围。次句:“四照逐花生”描绘了烛光照亮四周,仿佛追随着花朵的开放,展现了生命的活力。第三句:“即此流高殿”描绘了烛光在高殿中流淌的景象,象征着时光的流逝。末句:“堪持待月明”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瞬间的期待,认为这是等待月亮升起的恰当场所。
上一篇:唐·佚名《褰帐》
下一篇:唐·李白《幽州胡马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