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高台勃勃州":夏州的百尺高台巍然耸立,气势雄壮,
# 勃勃州:即夏州,夏王赫连勃勃占据的地方。
"大刀长戟汉诸侯":这里的将领手持大刀长戟,如同汉代的诸侯般威武。
"征鸿过尽边云阔":远征的大雁飞过,边塞的天空辽阔无际,
"战马闲来塞草秋":战马在秋日的塞外草原上悠闲休憩。
"国计已推肝胆许":你已将全部忠诚献给国家大计,
"家财不为子孙谋":从不为了子孙后代而聚敛家财。
"仍闻陇蜀由多事":如今仍听说陇蜀一带战事频繁,
# 陇蜀:陇即甘肃一带,蜀即四川一带。两边都是边关地带,多战事。
"深喜将军未白头":所幸将军你依然年轻,未生白发。
唐代文学家
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西南)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罗隐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风浅易流畅,亦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长于提炼口头语,“今朝有酒今朝醉”(《自遣》)、“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诗句流传后世。著有诗集《甲乙集》和文集《谗书》《两同书》等。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写了夏州边关的高台战马、征鸿塞草等景象,通过刻画驻守将领的军容与气概,表达了对其尽忠报国、不谋私利的赞赏。诗中“肝胆许”“未白头”等句,既展现了边关将士的豪情,也暗含诗人对时局的关切。
2. 分段赏析
“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长戟汉诸侯”:这两句勾勒出夏州边关的雄伟景象。高台巍峨耸立,兵器森然陈列,将边关重镇的军事气势生动展现。“勃勃”二字既暗含历史典故,又凸显了此地蓬勃的军事力量,而“汉诸侯”的比喻则突出了守将的威武形象。“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通过边塞特有的景物描写,营造出苍茫辽阔的意境。大雁飞过,战马休憩,一动一静间展现了边关生活的真实图景。“边云阔”与“塞草秋”的搭配,既点明季节,又暗示了边关的寂寥与壮美。“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这两句直抒胸臆,赞美守将的忠诚品格。前句写其为国尽忠的赤诚,后句赞其清廉自守的操守,语言质朴却掷地有声,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结尾转入现实关切。陇蜀战事频仍的背景下,将军正值壮年、英姿勃发的形象更显可贵。“未白头”三字既是对将军的祝福,也暗含对边关安宁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