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
zhōu
cháng
shì

朝代:唐作者:罗隐浏览量:1
bǎi
chǐ
gāo
tái
zhōu
dāo
chǎng
hàn
zhū
hóu
zhēng
hóng
鸿
guò
jǐn
biān
yún
kuò
zhàn
xián
lái
sài
cǎo
qiū
guó
tuī
gān
dǎn
jiā
cái
wèi
sūn
móu
réng
wén
lǒng
shǔ
yóu
duō
shì
shēn
jiāng
jūn
wèi
bái
tóu

译文

夏州的百尺高台巍然耸立,气势雄壮,这里的将领手持大刀长戟,如同汉代的诸侯般威武。远征的大雁飞过,边塞的天空辽阔无际,战马在秋日的塞外草原上悠闲休憩。你已将全部忠诚献给国家大计,从不为了子孙后代而聚敛家财。如今仍听说陇蜀一带战事频繁,所幸将军你依然年轻,未生白发。

逐句剖析

"百尺高台勃勃州":夏州的百尺高台巍然耸立,气势雄壮,

# 勃勃州:即夏州,夏王赫连勃勃占据的地方。

"大刀长戟汉诸侯":这里的将领手持大刀长戟,如同汉代的诸侯般威武。

"征鸿过尽边云阔":远征的大雁飞过,边塞的天空辽阔无际,

"战马闲来塞草秋":战马在秋日的塞外草原上悠闲休憩。

"国计已推肝胆许":你已将全部忠诚献给国家大计,

"家财不为子孙谋":从不为了子孙后代而聚敛家财。

"仍闻陇蜀由多事":如今仍听说陇蜀一带战事频繁,

# 陇蜀:陇即甘肃一带,蜀即四川一带。两边都是边关地带,多战事。

"深喜将军未白头":所幸将军你依然年轻,未生白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夏州胡常侍》是唐末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夏州边塞为背景,通过“百尺高台”、“大刀长戟”等意象,生动再现了这座军事重镇的雄浑气势。诗中“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一联,以飞鸿、战马勾勒出边关特有的苍茫意境。尤为可贵的是“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二句,既是对守将忠勇品格的赞颂,也体现了诗人对为官之道的深刻思考。尾联“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在关切时局之余,更流露出对边关安宁的真挚祝愿。全诗将边塞风光与人物赞颂巧妙融合,展现了罗隐诗歌关注现实、笔力雄健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

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西南)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罗隐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风浅易流畅,亦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长于提炼口头语,“今朝有酒今朝醉”(《自遣》)、“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诗句流传后世。著有诗集《甲乙集》和文集《谗书》《两同书》等。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写了夏州边关的高台战马、征鸿塞草等景象,通过刻画驻守将领的军容与气概,表达了对其尽忠报国、不谋私利的赞赏。诗中“肝胆许”“未白头”等句,既展现了边关将士的豪情,也暗含诗人对时局的关切。

2. 分段赏析

“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长戟汉诸侯”:这两句勾勒出夏州边关的雄伟景象。高台巍峨耸立,兵器森然陈列,将边关重镇的军事气势生动展现。“勃勃”二字既暗含历史典故,又凸显了此地蓬勃的军事力量,而“汉诸侯”的比喻则突出了守将的威武形象。“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通过边塞特有的景物描写,营造出苍茫辽阔的意境。大雁飞过,战马休憩,一动一静间展现了边关生活的真实图景。“边云阔”与“塞草秋”的搭配,既点明季节,又暗示了边关的寂寥与壮美。“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这两句直抒胸臆,赞美守将的忠诚品格。前句写其为国尽忠的赤诚,后句赞其清廉自守的操守,语言质朴却掷地有声,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结尾转入现实关切。陇蜀战事频仍的背景下,将军正值壮年、英姿勃发的形象更显可贵。“未白头”三字既是对将军的祝福,也暗含对边关安宁的期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吴融《王母庙》

下一篇:唐·刘希夷《采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