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落叶秋":关山在秋天落叶纷纷,
"掩泪望营州":掩着泪水遥望营州。
# 营州:古州名,治所在今辽宁朝阳。,掩泪:擦泪。
"辽海云沙暮":辽海在傍晚时分云沙弥漫,
"幽燕旌旆愁":幽燕之地军中的旌旗也透着忧愁。
# 旌旆:军旗。旌,旗杆顶上用五色羽毛做装饰的旗子。旆,末端形状像燕尾的旗子。
"战余能送阵":经历战事之后还能去送走敌阵,
"身老未封侯":但自己年老了却还没有被封侯。
"去国三千里":离开国都已经有三千里之遥,
"归心红粉楼":归心早已飞向那女子居住的红粉楼。
唐代诗人
郑锡(?~?),唐代诗人。宝应二年中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他与“大历十才子”李端、司空曙等多有酬唱。其诗风朴实,擅长五律,多写边塞生活,雄浑豪放,情感真挚。有传世名句“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日中有王字赋》)。《全唐诗》存其诗十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通过描写边塞图景,辽海暮云、幽燕旌旗在暮色中笼罩着愁绪,借景物的苍凉暗喻边地局势的紧张与孤寂,抒发诗人空有战功却未获封赏的壮志难酬之悲。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未封侯”化用汉代李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典故(《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战功赫赫却终未封侯),此处以李广喻指征战多年的将士,既点明“身老”仍征战沙场的经历,又借典故中“未封侯”的遗憾,暗讽朝廷封赏不公,抒发将士立功无赏的悲愤之情。意象组合:诗中选取“关山”“落叶”“辽海”“云沙”“暮”“旌旆”等边塞典型意象,以“落叶秋”点明时节萧瑟,“辽海云沙暮”勾勒边疆暮色苍茫的景象,“旌旆愁”则将旌旗拟人化,与自然景物共同构成雄浑而悲凉的画面。这些意象层层叠加,既渲染出边塞战场的荒寒氛围,又借“掩泪”“归心”等情感词,将征人思乡之情与功业无成的愁苦融入景物之中,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对比:“战余”与“身老”的状态对比:“战余能送阵”极言征人作战经验丰富,“身老未封侯”却以年龄衰老与功名未就形成反差,“能”与“未”的虚词对照,凸显功业无成的悲愤;“去国三千里”与“归心红粉楼”行成对比:三千里的阻隔与归心似箭的迫切形成张力,“红粉楼”的温馨意象反衬边塞的苦寒,使乡愁更具画面感;自然景物的“暮”色与征人内心的“愁”绪对比:“辽海云沙暮”的苍茫暮色与“旌旆愁”的主观情感相互映照,以景物的客观衰败反衬人物的心理失落,使“掩泪望营州”的悲怆在对比中更显深沉。
3. 分段赏析
首联:“关山落叶秋,掩泪望营州。”点明时间为秋天,地点在关山,描绘落叶飘零之景,营造出萧瑟氛围。战士掩泪遥望营州,直接展现出战士对家乡或远方的思念之情,奠定全诗愁苦基调。颔联:“辽海云沙暮,幽燕旌旆愁。”进一步渲染边塞环境,辽海地区暮云沉沉,沙漠一片昏暗,幽燕之地旌旗仿佛也含着愁绪,从视觉角度强化了边塞的阴沉与压抑,烘托战士内心的愁苦。颈联:“战余能送阵,身老未封侯。”叙述战士经历战斗后,仍能送军阵,尽到自己的职责,但年华老去却未能封侯,表达出壮志未酬的无奈与悲愤,体现战士在边塞的艰难处境和内心不甘。尾联:“去国三千里,归心红粉楼。”表明战士离家遥远,心中满是对家中红粉佳人的思念,将思乡之情具体化为对爱人的想念,深化了思乡主题。
4. 作品点评
作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此诗传承了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风格,不过更着重展现个体的生命体验。诗中“身老未封侯”的悲叹,与王昌龄“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迈气概形成强烈反差,极大地拓宽了边塞诗的情感表达范畴。
上一篇:唐·郑谷《为人题》
下一篇:唐·欧阳炯《献衷心·见好花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