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轺奉紫泥":使者车驾载诏书,
# 轺:古代轻便的小马车。
"泽国渺天涯":水乡泽国路途遥。
"九派春潮满":九条支流春潮涌,
# 派:水的支流,此处指长江的支流。
"孤帆暮雨低":孤舟暮雨帆低垂。
"草深莺断续":草密莺声断续闻,
"花落水东西":落花逐水各西东。
"更有高唐处":高唐境内风光好,
# 唐:一作堂。
"知君路不迷":保你前行不迷途。
唐代诗人
郑锡(?~?),唐代诗人。宝应二年中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他与“大历十才子”李端、司空曙等多有酬唱。其诗风朴实,擅长五律,多写边塞生活,雄浑豪放,情感真挚。有传世名句“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日中有王字赋》)。《全唐诗》存其诗十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歌以壮阔的自然景象与细腻的羁旅情思为题材,通过“九派春潮”“孤帆暮雨”等意象,既展现江南春潮的浩渺生机,又暗含友人孤舟远行的孤寂感,最终以“高唐”“烟浪”等典故收束,表达对友人前路顺遂的深切祝福与对归隐生活的期许。
2. 写作手法
化用:“草深莺断续,花落水东西”化用了梁朝丘迟的文句,以“草深”“莺断续”“花落”“水东西”勾勒出一幅暮春时节的江南图景。借景抒情,用花草凋零、莺鸟断续啼鸣暗示时光流逝,烘托出离别的感伤情绪。
3. 分段赏析
对于远行之人而言,在这春光明媚之时奉命前往江南,着实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游历契机。更何况还能顺道探亲,真可谓一举两得的美事。正因如此,这首诗里全然不见一般送行诗中常见的那种沉郁、缠绵的情调。诗的一、二两句点明了友人此行的使命与去向。“轺”指的是使者乘坐的车辆,而“紫泥”在古时是用来封书信的,泥上加盖印章,皇帝的诏书更是用紫泥封缄,所以这里“紫泥”指的就是诏书。首句表明友人乃是奉朝廷之命出使,目的地则是“泽国渺天涯”,也就是那遥远的水乡泽国。在唐代,从长安前往江西,需先走陆路,途经商洛,出武关,抵达襄阳后,便可乘船经汉水,再顺流而下长江。“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这两句诗设想了友人在大江中行船的情景。“九派”指的是长江流至九江时分成九道支流,正如皇甫冉诗中所写“江到浔阳九派分”。春天桃花汛期,长江水位高涨,仿佛置身于一片汪洋之中。“九派春潮满”虽未刻意夸张,但春潮涌动、江水浩渺的景象却跃然纸上。而在这广阔无垠的水面上,一叶孤舟在暮雨中缓缓前行。江面的辽阔愈发衬托出行人的孤单,诗人并未直接抒发离别之情,可这份情谊却早已蕴含在景致之中。这一联对仗极为工整,对景物的描摹细致入微。正如沈德潜所言:“著雨则帆重,体物之妙,在一低字。”“草深莺断续,花落水东西”,前一句从宏观着眼,后一句则聚焦于细微之处;前一句侧重于行程,后一句更偏向于玩赏。江南的春光旖旎,春意盎然。南朝梁文学家丘迟在代临川王写的《与陈伯之书》中曾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他以故乡的迷人春色规劝当时为北魏效力的陈伯之归降,最终成功达到了目的。江南春天的独特魅力由此可见一斑。“草深”这两句诗,正是化用了梁朝丘迟的文句,却显得更加流畅明丽。最后两句提到此行还可顺道探望父母,想必友人不会因贪恋沿途风光而耽误行程。整首诗风格轻快流丽,充满生机,堪称送别诗中的佳作。
# 着雨则帆重,体物之妙,在一“低”字。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领联上句景阔,下句又极微,合读乃见佳妙。结意似讽。
清乔亿《大历诗略》
上一篇:唐·包融《武陵桃源送人》
下一篇:唐·卢照邻《江中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