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欲问前朝事":满怀感伤,想要探寻前朝旧事,
# 前朝事:指汉代南越王赵佗称霸事。前朝:前代。,伤心:感伤。
"惟见江流去不回":却只见江水滔滔东去,一去不返。
# 江:指珠江。
"日暮东风春草绿":暮色中春风吹拂绿草萋萋,
"鹧鸪飞上越王台":鹧鸪鸟飞上昔日的越王高台。
# 越王台:南越王赵佗所筑的台,故址在今广州越秀山上。,鹧鸪:鸟名。
唐代诗人
窦巩(772?~831?),唐代诗人。字友丰,京兆金城(今陕西兴平)人。元和二年进士,袁滋辟为从事及掌书记,入朝拜刑部郎中。元稹观察浙东,奏窦巩为副使、检校秘书少监、兼御史中丞。他与人说话,唇动而不发,时号“嗫嚅翁”。窦巩工五言诗,绝句造诣较高,善于抒写深沉感慨,诗风温雅。他与兄窦常、窦牟、窦群、窦庠合有《窦氏联珠集》。代表作品有《襄阳寒食》《洛中即事》《南游感兴》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之作。此诗描写了越王台沉寂荒凉的景色,以简练的笔触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静衬哀情,“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这两句描述了现今越王台上的风景。“日暮”这两个字,象征着黄昏的来临,一切都显得模糊不清。在这昏暗的暮色中,只有春草郁郁葱葱,一个“绿”字描绘了春草的生长和春天的景象。然而,这个“绿”字并没有给人带来任何的喜悦,反而让人感到更加的悲伤。春草的绿色反而突显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使人更加感到荒凉和凄凉。虚实结合:眼前“日暮”“春草”“鹧鸪”是现实之景,色调明丽,画面灵动。“越王台”勾连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往事,是历史虚笔。虚实相融,将眼前春色与历史烟云并置,时空交错中深化了物是人非的怅惘,使诗意厚重悠远。这首诗的开头是对前朝的虚点,随后的三句都是直接而有力的,用“惟见”这两个字来描述,并直接注解了结尾,真实地描述了今天的情况,作为对比。
3. 分段赏析
“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这两句通过今昔对比展现历史变迁的苍凉感。首句的“伤心”作为情感支点,奠定全诗沉郁基调。诗人试图探寻前朝旧事,却只见江水奔流不息,往昔的繁华景象已不复存在。“惟”字凸显出物是人非的落差感,曾经承载历史记忆的越王台,如今仅余自然的水流,由此传递出对盛衰无常的深沉感慨。“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这两句通过自然意象的对比,呈现越王台的今昔变化。“日暮”点明时间,暮色笼罩下,春草在风中蔓延的绿意并不传达生机,反而因古迹的荒颓形成视觉反差,草木的繁茂越发映衬出人事的凋零。后句“鹧鸪飞上”以动态意象暗示历史场域的寂寥,鹧鸪作为传统诗歌中象征哀伤的鸟类,其栖居越王台的画面,既强化了霸业成空的虚无感,又以有声衬无声,凸显空间的历史疏离性。
4. 作品点评
诗中描绘了越王台寂静苍凉的风光,表达了对古今沧桑的感怀。这篇诗的构造与李白的《越中览古》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李白诗歌前三句一气呵成,直抒胸臆,写出了过去的繁荣,又用结句写出了现在的凄凉,产生了强烈反差。这首诗用起句虚点明前朝,后三句气直下体,用“惟见”二字勾画,直注收尾,实写出了今天,认为是相对照的。李诗为上三下一、各有一意;度为上中下三度,先虚实相生,构思均较潇洒。
# 唐窦巩有《南游感兴》……盖用李太白《览古》诗意也。李云:“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宋诗论家吴开《优古堂诗话》
# 此诗只四句,无限情思。故国旧都,人更物换,过而悲者,莫不踌躇而凄惨。非巧心妙手,不能模写。
宋诗人赵蕃、韩淲《注解选唐诗》
# 自从荆公所选《唐百家诗》,反复熟昧之,见其格力辞句,例皆相似,虽无豪放之气,而有修整之功,高为不及,卑复有余,途中而已。荆公谓:“欲观唐人诗,观此足矣。”讵不然乎!集中佳句,世所称道者,不复录出;惟佘别所喜者,命儿辈笔之,以备遗忘。
宋文学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六
# 伤调,绝处尤佳。
明诗人高棅《批点唐诗正声》
# 此诗,无限情思。故国旧都,人更物换,莫不踌躇而凄怆,非巧心妙手,不能模写。
宋谢枋得《唐诗绝句注解》
#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衰草寒烟凝绿。从此诗变化。
宋王介甫
上一篇:唐·张仲素《太平词》
下一篇:唐·齐己《赠智满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