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神山绿":海面上的神山绿意盎然,
"溪边杏树红":溪水边的杏树红花满枝。
"不知何处去":不知道仙人都去了什么地方,
"月照玉楼空":明月照着华丽的玉楼,空荡荡不见人影。
唐代诗人
窦巩(772?~831?),唐代诗人。字友丰,京兆金城(今陕西兴平)人。元和二年进士,袁滋辟为从事及掌书记,入朝拜刑部郎中。元稹观察浙东,奏窦巩为副使、检校秘书少监、兼御史中丞。他与人说话,唇动而不发,时号“嗫嚅翁”。窦巩工五言诗,绝句造诣较高,善于抒写深沉感慨,诗风温雅。他与兄窦常、窦牟、窦群、窦庠合有《窦氏联珠集》。代表作品有《襄阳寒食》《洛中即事》《南游感兴》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游仙诗。全诗描绘了从绚烂仙境到空寂玉楼的场景变化,体现了中唐时期文人对传统游仙题材的继承与发展,也展现了窦巩善于运用色彩对比与空间转换的创作特征,营造出空灵而略带怅惘的意境,表达了对仙境的遐想与人事渺茫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海上神山绿”以“绿”绘神山苍翠,“溪边杏树红”用“红”描杏树明艳,红绿相映间,将海上仙境与溪边实景并置,一远一近、一幻一真,勾勒出绚烂却空寂的场景;后两句“月照玉楼空”以“月”的清冷光影,笼罩“玉楼”的空荡,冷色月光与空寂楼宇相融,让前两联的鲜活色彩转为清幽,意象间从“繁”到“寂”的过渡,暗合诗人寻人不得的怅惘。虚实相生:“溪边杏树红”是眼前实景,溪边灼灼红杏触手可及,是可感的现实之景;“海上神山绿”则是虚写的仙境,神山传说渺茫难寻,是想象中的虚幻之境,拓展了岁月视野,又以实景的真切衬出虚景的缥缈,暗含对“美好事物难觅”的慨叹。后两句中,“月照”是实有的夜景,月光洒下是可见的实景;“玉楼空”既写楼宇空无一人的实景,更暗含“人去楼空”的虚指,“不知何处去”的寻人无果,让“玉楼空”不再仅是建筑的空,更是心中牵挂之人缺席的虚境,实景的“月照”与虚境的“人空”相融,将寻人不得的失落藏于景中,余味悠长。
3. 分段赏析
“海上神山绿”,此句以“绿”色点染海上神山,将传说中缥缈的仙山具象化。那抹苍翠漫过远海,带着空灵悠远的气息,是仙境特有的色调,既勾勒出理想之境的轮廓,又暗合游仙题材中对世外乐土的向往,藏着中唐文人对传统仙境意象的巧思。“溪边杏树红”,转而以“红”色描摹溪边杏树,嫣红的花瓣映着流水,鲜活而具体。这艳色与神山的苍翠形成鲜明对照,一近一远、一实一虚,让仙境既有缥缈之姿,又含人间的生动,使“理想之境”多了几分可触的暖意。“不知何处去”,此句以问句打破前两句的静美,从前文对仙境的沉浸转入追寻无着的茫然。仿佛绚烂的景致突然消散,只剩这一声追问悬在心头,将“向往”拉回“失落”,完成情感的转折。“月照玉楼空”,以清冷月光下的空寂玉楼作结,将仙境的鲜明意象化为心境的孤寂渺茫。月光照亮“空”楼,不仅是眼前之景,更凝聚着人事渺茫的感慨,留白处尽是怅惘,显露出空间转换与情感表达的细腻。
上一篇:唐·戴叔伦《女耕田行》
下一篇:唐·鱼玄机《赋得江边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