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食月无光":今年的寒食节月亮没有光亮,
"夜色才侵已上床":夜色刚刚降临我就上了床。
"忆得双文通内里":回想起那时双文她进入内室的情景,
# 双文:指唐传奇小说人物崔莺莺。唐,元稹《杂忆五首》诗之一:“忆得双文通内里,玉栊深处暗闻香。”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五:“仆家有微之作《元氏古艳诗》百馀篇,中有《春词》二首……其诗中多言双文,意谓二莺字为双文也。
"玉栊深处暗闻香":在精美的窗棂深处暗暗能闻到她身上的香气。
"花笼微月竹笼烟":花丛笼罩在朦胧的月色中,竹林间弥漫着轻烟,
"百尺丝绳拂地悬":长长的百尺丝绳垂到地面上,秋千悬挂着。
# 尺:一作丈。
"忆得双文人静后":记得在夜深人静众人都散去后,
"潜教桃叶送秋千":双文悄悄让桃叶送来秋千供我们玩耍。
"寒轻夜浅绕回廊":寒夜轻微,夜色尚浅,我绕着回廊漫步,
"不辨花丛暗辨香":在黑暗中难以分辨花丛却能清晰地辨别出那熟悉的香气。
"忆得双文胧月下":记得在月色朦胧之时,
"小楼前后捉迷藏":双文和我在小楼前后玩捉迷藏的游戏。
"山榴似火叶相兼":山石榴花开得像火一样,叶子相互映衬,
"亚拂砖阶半拂檐":花朵低垂,一半拂着砖铺的台阶,一半拂着屋檐。
# 砖阶:一作低墙。
"忆得双文独披掩":记得双文独自披着衣服,
"满头花草倚新帘":头发上插满了花草,倚靠着新换的帘子。
"春冰消尽碧波湖":春天的冰都消融了,碧绿的湖水碧波荡漾,
"漾影残霞似有无":湖面上荡漾着的残霞倒影似有似无。
"忆得双文衫子薄":记得双文穿着单薄的衫子,
# 薄:一作里。
"钿头云映褪红酥":头上的钿饰如云般闪耀,映衬着她那白皙中略带褪去红晕的肌肤。
# 酥:一作苏。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1. 分段赏析
第一首:“今年寒食月无光,夜色才侵已上床”两句点明时间是无光的寒食之夜,夜色刚至诗人便已上床,通过清冷孤寂的氛围渲染,奠定了全诗怀旧忆人的情感基调。“忆得双文通内里,玉栊深处暗闻香”此句转入回忆,“忆得”二字引出对“双文”的回想,在玉栊深处隐约闻到香气,以嗅觉感受侧面烘托出“双文”所处环境的清幽与神秘。第二首:“花笼微月竹笼烟,百尺丝绳拂地悬”描绘出一幅月夜下花竹笼罩、丝绳垂地的静谧画面,朦胧的月色与氤氲的烟雾营造出诗意氛围,为后文回忆增添浪漫色彩。“忆得双文人静后,潜教桃叶送秋千”承接上文,回忆夜深人静时,“双文”让人悄悄送秋千的场景,展现出少女的活泼与俏皮,充满生活情趣。第三首:“寒轻夜浅绕回廊,不辨花丛暗辨香”写在寒意尚轻的夜晚,诗人绕着回廊,无法分辨花丛却能辨别香气,“不辨”与“暗辨”形成对比,以独特的感受强调对“双文”的深刻印象。“忆得双文胧月下,小楼前后捉迷藏”再次回忆往昔,在朦胧月色下,“双文”于小楼前后玩捉迷藏,生动展现出两人相处时的欢乐场景,充满童真与温馨。第四首:“山榴似火叶相兼,亚拂砖阶半拂檐”描写山榴如火、枝叶繁茂垂拂阶檐的景象,鲜艳浓烈的色彩描绘,为回忆中的画面增添绚丽色彩。“忆得双文独披掩,满头花草倚新帘”刻画“双文”独自披衣,满头花草倚靠新帘的形象,通过细腻的外貌与动作描写,凸显其娇俏可爱与天真烂漫。第五首:“春冰消尽碧波湖,漾影残霞似有无”描绘春冰消融后的碧波湖水,残霞倒影若隐若现,勾勒出优美的春日湖景,以景寄情,营造出悠远意境。“忆得双文衫子薄,钿头云映褪红酥”回忆“双文”身着薄衫,头上饰物映照着肌肤的模样,通过对服饰与容貌的描写,展现出“双文”的柔美与魅力,情感真挚动人。
上一篇:唐·本寂《焰里寒冰结》
下一篇:唐·岑参《题梁锽城中高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