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ǔ
liǔ
zhōu
shí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1
suī
shuǐ
shuǐ
biàn
xíng
mào
qiáng
hào
wèi
shí
suǒ
jiào
suī
rán
liǎng
cháng
nài
cūn
pào
tiào
zhí
suī
yún
gāo
nìng
nào
míng
shēng
xiāng
zhǐ
nào
zhōu
gōng
suǒ
kān
huī
chuí
diǎn
jiào
chóu
hǎi
bīn
héng
yuàn
mián
jiào
kān
péng
lèi
duō
fèi
ěr
zuò
jīng
bào
.
duān
néng
bài
shēng
qìng
réng
gōng
luàn
xué
xiào
suī
méng
gōu
jiàn
jìng
wén
bào
xiào
zhàn
yuán
dǐng
nián
shú
qiáng
shú
bài
ráo
rán
dāng
dǐng
wèi
diào
zhào
chū
xià
hóu
jìn
néng
shāo
shāo
cháng
rǎn
mán
shī
píng
shēng
hào
ér
jūn
wèi
gān
shí
huàn
bào
liè
jiào
tóng
quán
shēn
wèi
xiào
āi
zāi
shēn
wèi
jiàn
huí
zhào

译文

虾蟆虽然生活在水中,但其形貌在水族中特异不凡。勉强把它称作 “蛙蛤”,其实也没什么差别。虽然它两条大腿很长,怎奈背脊满是皴疱。虽说它跳得很高,但终究离不开泥沼。它们的鸣声相互呼应,没有意义只是一味喧闹。周公都不能忍受,把洒灰灭蛙的办法传于后世。我被贬谪满怀愁绪来到海滨,常愿长睡不醒。不能忍受蛙类众多,喧闹的声音在耳边像震动爆裂一般。真能赛过笙磬之声,还擅长扰乱学校的秩序。虽然蒙受了勾践的礼遇,却没听说有什么报效之举。元鼎年间的那场大战,不知谁胜谁败。居然被用来当作鼎中的食物,岂不是有辱于钓罩。我最初难以下咽,近来也能稍微吃一点了。常常担心染上蛮夷之地的陋习,失去平生的爱乐喜好。而你又为什么,吃蛙觉得甘甜如同吃山珍海味。打猎要随俗,保全自身才是孝。可悲啊,你思虑深远,却未见允许你回去的消息。

逐句剖析

"虾蟆虽水居":虾蟆虽然生活在水中,

# 虾蟆:青蛙和蟾蜍的统称。“虾” 又写作 “蛤 ”。

"水特变形貌":但其形貌在水族中特异不凡。

"强号为蛙哈":勉强把它称作 “蛙蛤”,

# 号:称。

"于实无所校":其实也没什么差别。

# 无所校:无所差。校 :差。

"虽然两股长":虽然它两条大腿很长,

# 股:大腿。

"其奈脊皴皰":怎奈背脊满是皴疱。

# 皴:有皱纹,毛粗糙。

"跳踯虽云高":虽说它跳得很高,

"意不离泞淖":但终究离不开泥沼。

# 泞淖:泥沼。,意:一作竟。

"鸣声相呼和":它们的鸣声相互呼应,

# 相呼和:彼此呼唤应答。

"无理只取闹":没有意义只是一味喧闹。

"周公所不堪":周公都不能忍受,

# 周公:周武王 (姬发) 之弟,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 (今陕西歧山北),称为周公。

"洒灰垂典教":把洒灰灭蛙的办法传于后世。

# 垂典教:将法则传于后世。,洒灰:事见《周礼》周官蝈氏掌管灭蛙之事,将牡鞠(小鸟或小兽)烧成灰,洒于其上,则蛙死。

"我弃愁海滨":我被贬谪满怀愁绪来到海滨,

# 弃:指被朝廷所弃。

"恒愿眠不觉":常愿长睡不醒。

# 觉:睡。

"叵堪朋类多":不能忍受蛙类众多,

# 朋类:同类,指蛙。,叵堪:不能忍受。

"沸耳作惊爆.":喧闹的声音在耳边像震动爆裂一般。

# 沸:喧腾,喧闹。

"端能败笙磬":真能赛过笙磬之声,

# 磬:古代打击乐器。,笙:管乐器。,败:输。,端:果真。

"仍工乱学校":还擅长扰乱学校的秩序。

# 工:擅长。

"虽蒙勾践礼":虽然蒙受了勾践的礼遇,

# 勾践礼:事见《韩非子》:越王勾践伐吴,想要将士不怕死,便把一只气鼓鼓的青蛙放在车前的横木上。从者问:“为什么对它如此恭敬?” 勾践答:“因为它有气的缘故。”

"竟不闻报效":却没听说有什么报效之举。

"大战元鼎年":元鼎年间的那场大战,

"孰强孰败桡":不知谁胜谁败。

# 败桡:即桡败,破败、挫败的意思。,孰:谁。

"居然当鼎味":居然被用来当作鼎中的食物,

# 鼎:古代炊具。

"岂不辱钓罩":岂不是有辱于钓罩。

# 钓罩:捕蛙用具。

"余初不下喉":我最初难以下咽,

"近亦能稍稍":近来也能稍微吃一点了。

"常惧染蛮夷":常常担心染上蛮夷之地的陋习,

# 蛮夷:我国古代对南方民族的泛称。

"失平生好乐":失去平生的爱乐喜好。

# 好:喜好。

"而君复何为":而你又为什么,

# 君:指柳宗元。

"甘食比豢豹":吃蛙觉得甘甜如同吃山珍海味。

# 豢豹:豢养的豹,这里指代山珍海味。

"猎较务同俗":打猎要随俗,

# 猎较:古代风俗,打猎时争夺猎物,以所得用为祭祀,后泛指打猎。

"全身斯为孝":保全自身才是孝。

"哀哉思虑深":可悲啊,你思虑深远,

"未见许回棹":却未见允许你回去的消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答柳柳州食虾蟆》是唐代韩愈创作的五言古诗,诗人以奇崛笔触,借“两股长”“脊皴皵”“跳踯虽云高,意不离泞淖”等句,生动刻画虾蟆外形与习性,表面咏物,实则隐喻世俗中安于污浊、喧闹之人;同时,身处迁谪南荒之境的韩愈,借虾蟆的聒噪,抒发自己面对恶劣环境与纷扰世事的忧惧愁烦,寄寓对同样被贬的柳宗元的惺惺相惜。该诗艺术上尽显韩诗宏伟奇崛之风,以俗物入诗化腐朽为神奇,巧用“周公洒灰”典故增添底蕴,在诙谐幽默的语言中蕴藏深沉感慨,将咏物、抒情、讽喻融为一体,极具文学与思想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答柳柳州食虾蟆》是韩愈被贬谪南荒期间所作。元和十四年(819 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从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身处异乡,饱受恶劣环境与纷扰世事侵扰的他,借诗中虾蟆怪异丑陋的外形、聒噪喧闹的习性,既隐喻世俗中安于污浊之人,又抒发自身的忧惧愁烦。同时,想到同样被贬的友人柳宗元,心中满是惺惺相惜之情,于是以独特的视角和奇崛笔触,创作出这首兼具文学价值与思想深度的五言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五言古诗,通过描绘虾蟆的形态习性,暗喻迁谪南荒的忧惧与对世事的讽喻。

2. 写作手法

咏物:“诗里描写了虾蟆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全诗以“虾蟆”为描写对象,细致刻画其外形(如“两股长”“脊皴皵”)和习性(如“跳踯虽云高,意不离泞淖”“鸣声相呼和”),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绘展开全诗,属于典型的咏物手法。抒情:“借抒写自己不堪其扰的烦恼和食虾蟆的感慨,寄托了迁谪南荒的忧惧愁烦”诗人直接抒发对虾蟆喧闹的“不堪其扰”,并通过“我弃愁海滨,恒愿眠不觉”等句,将个人因迁谪南荒产生的忧惧、愁烦、孤寂等情感融入诗中,属于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象征:诗中虾蟆的“无理只取闹”“沸耳作惊爆”等特性,暗指现实中的喧嚣乱象(如朋党之争、世俗纷扰)。以“虾蟆”象征现实中追名逐利、庸碌浮躁的人或现象,其“闹”的外在特征映射朝政的混乱与世态的炎凉,使物象具有深层隐喻意义,属于象征手法。用典:“周公所不堪,洒灰垂典教”化用《周礼》中“洒灰驱蛙”的典故。引用周公以洒灰之法驱蛙的古事,借古圣贤之举表达对虾蟆(世俗乱象)的厌弃,增强诗歌的历史厚重感与批判力度,属于用典手法。白描:“描写了虾蟆的外形特征”(如“两股长,其奈脊皴皵”)用简练直白的语言(“两股长”“脊皴皵”)勾勒虾蟆的外形,不加修饰,如实呈现其肢体修长、脊背粗糙的特点,属于白描手法。夸张:“沸耳作惊爆”形容虾蟆鸣声喧闹。以“惊爆”夸大蛙鸣的刺耳程度,突出诗人内心的烦躁与孤寂,通过夸张手法强化情感表达。对比:“跳踯虽云高,意不离泞淖”将虾蟆腾跃的“高”与困于泥泞的“低”形成对比,暗喻世俗之人追逐浮名却难脱卑下境界的矛盾,通过对比手法深化对庸碌世态的批判。

3. 分段赏析

“虾蟆虽水居,水特变形貌。强号为蛙哈,于实无所校。虽然两股长,其奈脊皴皵”:起笔便言虾蟆虽栖于水,然其形于水族之中独异。“强号为蛙哈”,直言世人将其归于蛙类,实则名实不符。“两股长”“脊皴皵”,以简笔勾勒虾蟆形态,长腿虽显灵动,皴裂脊背却露其丑态。此等质朴之语,精准摹物,既绘柳州风物之异,又以俗物入诗,化俚俗为雅趣,为后文托物讽世埋下伏笔。​“跳踯虽云高,意不离泞淖。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周公所不堪,洒灰垂典教”:“跳踯虽云高,意不离泞淖”,状写虾蟆纵能跃于高处,然其志终系于泥沼,恰似世间逐利之徒,虽有腾达之态,却难脱庸碌之质。“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以虾蟆聒噪之态,喻指世人盲目附和、徒生纷扰。更引“周公洒灰”典故,借古圣厌蛙之举,含蓄针砭时弊,使诗篇于讽喻之中,添古雅厚重之气。​“我弃愁海滨,恒愿眠不觉。叵堪朋类多,沸耳作惊爆。端能败笙磬,仍工乱学校。虽蒙勾践礼,竟不闻报效”:“我弃愁海滨,恒愿眠不觉”,直抒贬谪愁绪,唯愿长睡以避世艰,尽显困顿之态。“叵堪朋类多,沸耳作惊爆”,明写虾蟆群噪,暗指朝中朋党之争,喧嚣扰心。“端能败笙磬,仍工乱学校”,极言奸佞之徒对礼乐文教的破坏。“虽蒙勾践礼,竟不闻报效”,借勾践敬蛙典故,反讽受恩不报之人,将迁谪之痛与世道之叹熔于一炉,沉郁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大战元鼎年,孰强孰败桡。居然当鼎味,岂不辱钓罩。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常惧染蛮夷,失平生好乐”:“大战元鼎年,孰强孰败桡”,借汉元鼎战事,喻当下时局纷争,胜负难辨,尽显世事之混沌。“居然当鼎味,岂不辱钓罩”,虾蟆入馔,既表对异乡食俗的不解,亦讽无才者居高位之怪象。“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道尽身处逆境,从抗拒到无奈妥协之态。“常惧染蛮夷,失平生好乐”,吐露对文化身份迷失的忧惧,在个体与环境的冲突间,尽显内心挣扎。​“而君复何为,甘食比豢豹。猎较务同俗,全身斯为孝。哀哉思虑深,未见许回棹”:“而君复何为,甘食比豢豹”,以诘问之辞,对柳宗元食虾蟆之举既感诧异,又含对友人困境的悲悯。“猎较务同俗,全身斯为孝”,劝友人顺俗以全其身,道尽贬谪之人的无奈。“哀哉思虑深,未见许回棹”,一声长叹,既叹友人归期未定,亦叹自身命运多舛,余哀不绝,令人怅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权德舆《八音诗》

下一篇:唐·鲍溶《采莲曲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