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山四望阻":居住在山中四周都是高山,
"风云竟朝夕":整天都是云雾缭绕。
"深溪横古树":溪涧上古树横斜,
"空岩卧幽石":幽深的岩洞乱石交错。
# 幽石:墓石。
"日出远岫明":日出时候远山明亮,
# 岫:山洞。,远:一作“孤”。
"鸟散空林寂":鸟儿已经飞离的树林更显幽寂。
"兰庭动幽气":庭院中幽香浮动,
# 动幽气:幽香浮动。
"竹室生虚白":竹室内生出一片空明。
# 虚白:犹言空明。语本《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
"落花入户飞":落花飘荡着分入室内,
"细草当阶积":细细的小草在台阶上堆积。
"桂酒徒盈樽":用玉桂浸制的美酒白白地倒满,
"故人不在席":因为老友不在席上。
"日落山之幽":天晚日落山色清幽,
# 日落:一作“日暮”。日,一作薄。
"临风望羽客":临风盼望友人归来。
# 临风望羽客:引自文苑英华二百四十八,《诗纪》百二十九句。羽客,亦称“羽士”“羽人”。以鸟羽比喻仙人可飞升上天,引申为神仙方士,进而专指道士。后世道士多取以自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诗是隋朝名将杨素在山斋独坐时写给友人薛内史的两首赠诗之一。全诗通过描绘山居环境的幽静景致,抒发了诗人独处时的孤寂之情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诗中"居山四望阻"开篇即点明山居环境的封闭,"风云竟朝夕"暗示时间的流逝。后文通过一系列山居景物的细腻描写,如深溪古树、空岩幽石、日出远岫等,营造出一个远离尘嚣的隐逸世界。结尾"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道出了诗人独酌无友的怅惘。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前十句着重写景,在对山斋内外幽静环境的描写中寄寓孤寂之情;后四句着重抒情,在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中融入“桂酒徒盈樽”等景象,景与情自然融合。对偶:诗中“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等句,对仗工整,通过对溪、树、岩、石及其状态的细致描绘,营造出宁静幽深的境界。反衬:五六句写日出时景色,本是生机复发时刻,作者却借此对“寂”作进一步渲染,以日出鸟散的景象反衬山斋环境的空寂,烘托出淡淡的愁绪。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总写山居环境,文字质朴,组合起来却营造出开阔的空间感,以简笔勾勒出群山环绕的大环境。“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一联对仗工整,“深”“古”“空”“幽”等字精准形容溪、树、岩、石,营造出宁静幽深的氛围,由概括性描写转向具体刻画,为后续情感铺垫。“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紧扣首联“朝”字,在日出鸟散的动态场景中强化环境的空寂感,形成节奏上的起伏。接着四句转向山斋内景,“幽气”“虚白”突出居室的清静与寂寥,“花落入户飞,细草当阶积”通过庭院中落花细草的细节,在无直接抒情的情况下,自然传递出独居的寂寞惆怅。后四句点明对薛内史的怀念,“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以酒席无人的场景直抒怅惘,“临风望羽客”则表达对友人到来的期盼,情景结合紧密,首尾在山居环境的描写上形成呼应。全诗情感表达自然,景物描写由远及近、由外而内,从山间远景到室内细节,层次分明,景中含情而不显刻意,部分细致刻画的语句因贴合幽寂而富有生机的环境,未显生硬。
4. 作品点评
杨素作为隋代武将,其诗作呈现出与身份不同的风格。《山斋独坐赠薛内史诗二首(其一)》以清幽淡远的笔调描绘山居环境,体现了隋朝上层文人的艺术修养。诗中景物描写细致,通过“竹室生虚白”等句将道家思想融入场景,显现出南北朝文学向唐代过渡的特征,在题材与意境上和唐代山水田园诗存在关联。诗歌语言受齐梁诗风影响,对仗工整,注重词句锤炼,同时营造出空寂超脱的意境。作品通过山居生活的刻画,反映了隋代文人在时代环境中借自然景物寻求精神寄托的心态。
# 质文相宣,不离经纬。几与景阳《杂诗》相出入,亦可谓旷世同音者矣。
明末清初王夫之《古诗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