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píng
yuè
·
·
luò
yáng
chóu
jué

朝代:唐作者:温庭筠浏览量:1
luò
yáng
chóu
jué
yáng
liǔ
huā
piāo
xuě
zhōng
xíng
rén
pān
zhé
qiáo
xià
shuǐ
liú
shàng
zhēng
quàn
shāng
nán
yīng
shēng
duàn
cháng
chóu
shā
píng
yuán
nián
shào
huí
shǒu
huī
lèi
qiān
háng

译文

当我辞别洛阳的时候,春暮的景色更使我伤心欲绝,杨花柳絮飘舞着如漫天飞雪。远行的人天天折走柳枝,桥下的流水时时都在呜咽,唱不完送别的悲歌。上马时朋友争劝送别的酒,我最怕那南浦的莺啼,声声都是断肠的歌喉。燕赵儿郎也伤愁,挥不尽千行泪,又回头。

逐句剖析

"洛阳愁绝":当我辞别洛阳的时候,春暮的景色更使我伤心欲绝,

# 洛阳:洛阳最早为夏朝都城,此后为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朝代都城。唐时为东都。

"杨柳花飘雪":杨花柳絮飘舞着如漫天飞雪。

"终日行人恣攀折":远行的人天天折走柳枝,

# 恣攀折:任意攀折。恣,一作争。

"桥下水流呜咽":桥下的流水时时都在呜咽,唱不完送别的悲歌。

"上马争劝离觞":上马时朋友争劝送别的酒,

# 离觞:饯别之酒。

"南浦莺声断肠":我最怕那南浦的莺啼,声声都是断肠的歌喉。

# 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愁杀平原年少":燕赵儿郎也伤愁,

# 平原年少:泛指贵族子弟,这里指远行的人。平原,古地名,战国时赵邑,即今山东省平原县。

"回首挥泪千行":挥不尽千行泪,又回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平乐·洛阳愁绝》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上阕借“杨柳花飘雪”之景,定格于古桥边行人攀折柳枝、桥下流水呜咽的暮春离别图;下阕则聚焦南浦渡头,以“上马争劝离觞”的急切与“莺声断肠”的哀婉交织,将离愁具象为“平原年少”回首时挥洒的千行清泪。全词于婉约词风中独树阳刚之骨,在“水流呜咽”与“莺声断肠”的声情交响中,熔铸出悲壮苍凉的审美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温庭筠现存《清平乐》小令双阕,此篇实为惜别之作。寻常送别词多以哀婉缠绵见长,而此作独辟蹊径,于离情别绪中淬炼出雄浑阳刚之气韵,故有学者据其笔力沉郁之风,推测“或作于贬谪途次”(引自《唐五代四大名家词》评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离情的词。本词借由对离别时刻的时间、所处地点、周遭场景以及内心心情的刻画,来展现离别的愁苦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此句“杨柳花飘雪”妙用比喻之法,以柳絮纷飞之态摹写雪花飘落之景,既精准点明暮春时节特征,又借“雪”之清冷意象,将离别的凄怆氛围渲染至极。此喻不仅将无形愁绪凝为可视之景,更以漫天柳絮的苍茫之态,暗喻主人公内心如飘絮般无依的迷茫与哀伤,情景交融,深婉动人。化用:本词化用“平原年少”典故,源自“我本平原儿,少年事远行”,平原多慷慨悲歌之士。词人借此自比游子,以燕赵侠义传统反衬离别之痛,千行清泪中蕴含着对故土的眷恋与离愁别恨,悲苦之情尽显。结尾“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与开篇“愁绝”呼应,以“回首挥泪千行”生动展现主人公的依依离情与无限悲苦,难舍难分之情态跃然纸上。烘托:“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点明送别的时间与地点。有人即将远行,朋友们齐聚桥上。古人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此桥行人往来不绝,送行之人成群。“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水流呜咽。”作者并未直接书写离人内心的离愁,而是通过描绘纷飞的柳絮、频繁的折柳之举、呜咽的流水与送别的哭声,从侧面烘托出这般令人肝肠寸断的离愁气氛。首尾呼应:在结尾的两句中,作者巧妙地运用“愁杀”二字与开篇的“愁绝”首尾呼应,精准地点明了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基调。紧接着,以“回首挥泪千行”六个字,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在离别之际的依依不舍与无尽悲苦,将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仿佛跃然纸上,令人感同身受。

3. 分段赏析

上阕绘就桥畔送别图景。开篇“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便点明时地:春深时节,洛阳城柳絮如雪纷飞,恰逢友人远行,亲朋齐聚桥头饯别。因按古俗须折柳寄情,桥上终日人潮涌动,攀折之声不绝,呜咽之泪长流,哭声与流水声交织共鸣,如泣如诉,以声写情,侧面烘托出离愁之浓重。下阕则细绘离别瞬息与别后余韵。行人上马欲行,众人争相举杯劝饮,此即“上马争劝离觞”之境。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句化入其中,南浦虽为福建古地名,此处借指送别之地。莺啼婉转,似在挽留,更添离人断肠之思。末句“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平原年少”典出“我本平原儿,少年事远行”,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此处以典故暗喻友人重情重义,离愁之深竟致“愁杀”,而“回首挥泪千行”则将离情别绪具象化,如见其形,如闻其声,难舍难分之态跃然眼前。

4. 作品点评

寻常送别词多以凄婉缠绵为基调,温庭筠此篇虽未改离愁别绪之主题,却另辟蹊径,不落儿女情长之窠臼,亦无脂粉雕琢之痕。世人皆知温词惯以“托词房帷”之法显婉雅之风,而此作却于离情中见苍茫,在别绪中蕴悲壮,独树一帜地呈现出阳刚之美,实为咏别词中的别样清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上半阕最见风骨,下半阕微逊。上三句说杨柳,下忽接“桥下水流呜咽”六字,正以衬出折柳之悲,水亦为此呜咽。如此着墨,有一片神光,自离自合。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一

# 结句尤佳。临歧忍泪,恐益其悲,更难为别。至别后回头,料无人见,始痛洒千行之泪,洵情至语也。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词悲壮而有风骨,不类儿女惜别之作,其作于被贬之时乎?

近代丁寿田、丁亦飞《唐五代四大名家词》甲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下一篇:唐·李白《幽涧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