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yuán
wài

朝代:唐作者:薛涛浏览量:2
lěi
shān
qián
fēng
xuě
jǐn
guān
chéng
wài
bié
hún
xìn
líng
gōng
xiāng
wèn
cháng
xiàng
mén
gǎn
jiù
ēn

译文

成都西北方向的玉垒山下的夜晚飘起雪花,这一天,我在成都城墙外和卢员外依依不舍告别。这场告别的情分就像信陵君当年和他的门客情分一样,我会长期面向夷门祈祷感谢旧日的恩情。

逐句剖析

"玉垒山前风雪夜":成都西北方向的玉垒山下的夜晚飘起雪花,

# 玉垒山:在成都西北。

"锦官城外别离魂":这一天,我在成都城墙外和卢员外依依不舍告别。

# 锦官城:指成都。

"信陵公子如相问":这场告别的情分就像信陵君当年和他的门客情分一样,

# 信陵公子:指战国时期魏国的信陵君,有食客三千。

"长向夷门感旧恩":我会长期面向夷门祈祷感谢旧日的恩情。

# 长向夷门感旧恩:言信陵君的食客,原为大梁夷门看门的,后来教信陵君窃符救赵之策,以报知遇之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卢员外》是唐代诗人薛涛创作的七言绝句。前两句“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以“玉垒山”“锦官城”的地理坐标勾勒离别场景,“风雪夜”的环境描写与“别离魂”的情感抒怀相融合,营造出凄凉沉郁的氛围。后两句“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借用“信陵公子”“夷门”的历史典故,将卢员外比作礼贤下士的信陵君,自喻为受恩的侯嬴,含蓄表达对卢员外知遇之恩的深切感念。全诗以典故承载情谊,于离别场景中寄寓“断魂”之悲与感恩之情,语言凝练而意蕴深长,通过典故的巧妙运用,在悲壮基调中展现出文人酬赠诗作中深沉厚重的情感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晚唐女冠诗人

薛涛(768?~832),唐代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幼随父入蜀,父卒后流寓蜀中,为乐妓。能诗,时称女校书。韦皋镇蜀时,召令侍酒赋诗。曾居成都浣花溪,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悠闲吟咏。其诗歌题材丰富,用语晓畅通俗,诗风雅正、含蓄,境界开阔明朗,兼具女性特质和男性风骨。明人辑有《薛涛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送卢员外》是唐代诗人薛涛创作的诗作。武元衡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薛涛受其厚待,心怀知遇之恩。后武元衡幕府中的卢士玫(卢员外)赴京城任职吏部员外郎,薛涛于途中送别,借诗句托其向武元衡转达谢意。诗中“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化用信陵君与侯嬴的典故,将武元衡比作礼贤下士的信陵君,自喻为受恩的夷门守门人,暗合自身在幕府受关照的经历。此次送别正值“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诗人触景生情,以典故含蓄表达对武元衡知遇之恩的铭记,以及对卢员外的别绪与托付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借风雪夜的苍凉环境烘托离别时的沉重心情,以“别离魂”直接点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全诗在风雪离愁与典故抒怀中,兼具苍凉意境与深沉情谊,于简笔勾勒中见送别诗的真挚情怀。

2. 写作手法

烘托:"玉垒山前风雪夜"的寒冷萧瑟景象,烘托"别离魂"的凄凉离愁,将风雪交加的自然环境与离别伤魂的主观情感相融合,营造沉郁氛围。用典:“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运用“信陵公子”“夷门”的典故,信陵君礼遇侯嬴,侯嬴为其效命,诗人借此表达若卢员外如信陵公子相问,自己会像侯嬴一样感怀旧恩,含蓄传达对卢员外的感激。

3. 分段赏析

“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从景物形象与语言风格看,诗人以“玉垒山”“锦官城”明确送别地点(成都西北山地与城外),“风雪夜”三字简练勾勒出寒冷、昏暗的环境特征,通过自然景象的萧瑟营造凄凉沉郁的离别氛围。“别离魂”以直白质朴的语言直指核心情感,“别离”点题“送”字,“魂”字强化离愁之深,使主观情绪与客观环境形成呼应,展现出薛涛善用简笔勾勒场景、以景衬情的语言特色。“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在表达技巧与内容主题上,诗人借用《史记》中信陵君与侯嬴的典故“信陵君礼遇夷门守门人侯嬴,侯嬴以死报知遇之恩”,将卢员外所代表的恩主比作信陵君,自喻为受恩的侯嬴,以历史典故完成对现实关系的隐喻。这种用典手法(属于“用典:以古喻今”)避免了直白抒情,通过“如相问”“长向”的虚写,含蓄传递出对恩主长久的感恩之心,以及托卢员外转达谢意的托付之意。诗句将个人情感融入历史语境,在送别场景中深化了“知遇之恩”的主题,体现出文人酬赠诗借典抒怀的典型特征。

4. 作品点评

《送卢员外》是唐代女诗人薛涛的七言绝句其中之一,作者借此诗抒发了离别时的哀痛以及对恩人相助的感念。全诗笔调沉郁,蕴含悲怆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只似一首吊古咏怀诗,却作送赠,高而朴,古而静,可谓大手笔。”

明钟惺《名媛诗归》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杂曲歌辞·苦热行》

下一篇:唐·刘叉《古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