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píng
quán
yǒng
èr
shí
shǒu
·
·
zhú
jìng

朝代:唐作者:李德裕浏览量:1
zhú
chéng
jìng
rào
sān
tán
luán
bèi
céng
xiāo
yīn
qīng
luò
jiàn
lín
jìng
fēng
xíng
zhī
tián
jiā
rén
shǎo
shuí
kěn
gòng
fén

译文

野外的竹子自然生长成一条小路,沿着溪流蜿蜒三里多。茂密的竹林覆盖山岗,微风拂过带来清凉。夕阳西下林更幽,风吹过时传回声。农家稀少少人烟,谁愿与我共垂钓。

逐句剖析

"野竹自成径":野外的竹子自然生长成一条小路,

"绕溪三里余":沿着溪流蜿蜒三里多。

"檀栾被层阜":茂密的竹林覆盖山岗,

"萧瑟荫清渠":微风拂过带来清凉。

"日落见林静":夕阳西下林更幽,

"风行知谷虚":风吹过时传回声。

"田家故人少":农家稀少少人烟,

"谁肯共焚鱼":谁愿与我共垂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竹径》是唐代诗人李德裕创作一首的五言律诗。诗中“野竹自成径,绕溪三里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竹林小径的清幽寂静,“檀栾被层阜”生动描绘出层层竹影覆盖山岗的画面,而“风行知谷虚”则巧妙通过风声传递出山谷的空旷意境。结尾处诗人触景生情,借“田家故人少,谁肯共焚鱼”的感慨,流露出对世态炎凉的深深怅惘,这种从自然景物转向人情冷暖的笔法,正是此诗耐人寻味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大臣

李德裕(787~850),唐代大臣。字文饶,初名缄,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宰相李吉甫之子,早年以门荫入仕,主张大臣应用公卿子弟。历任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兵部侍郎、兵部尚书、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加官至太尉,封卫国公。在牛李党争中,是李党的领袖。李德裕少好学,反对浮华风尚,不过分追求华丽的文风。他的作品不事雕琢藻饰,注重内容,真挚感人。著有《会昌一品集》《次柳氏旧闻》《文武两朝献替记》《会昌伐叛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被收录在《会昌一品集·别集·卷十》中,是李德裕于开成五年(840年)创作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诗中描绘了春暮时节平泉竹径的景象,末句感慨乡野故友稀少,难寻共赏之人,流露出对自然幽趣的喜爱与孤寂心绪。

2. 分段赏析

首联​​“野竹自成径,绕溪三里余。”这两句以自然笔触勾勒竹径全貌。诗人用“野竹”点明竹林未经人工雕琢的野趣,“自成径”暗含路径蜿蜒、随性生长的灵动。后句“绕溪三里馀”以空间延展强化画面感,溪水与竹径相依,形成幽深静谧的田园意境。两句平实却生动,为全诗铺陈出清丽底色。​​颔联​​“檀栾被层阜,萧瑟荫清渠。”此联细化竹林的形态与氛围。“檀栾”形容竹枝修长柔美,“被层阜”展现竹影层层覆盖山丘的繁茂;“萧瑟”则赋予竹林秋意般的疏朗感,“荫清渠”点明溪水在竹荫下更显澄澈。两句通过视觉与触觉的叠加,将竹林的生机与清冷交织,凸显自然造物的层次美。​​颈联​​“日落见林静,风行知谷虚。”由静转动,捕捉光影与声响的变化。日落时分,竹林轮廓渐暗,以“静”字凝练暮色中的安宁;风过竹林,枝叶摩挲之声反衬山谷的空阔。诗人以“见”与“知”的感官转换,将视觉的静谧与听觉的流动结合,赋予画面动态的诗意。​​尾联​​“田家故人少,谁肯共焚鱼。”由景及情,抒发隐逸之思。“田家故人少”暗指田园生活的孤寂,与竹径的幽僻呼应;“焚鱼”典故化用《史记·豫让传》中“士为知己者死”的忠义,反问“谁肯共”则流露对知音难觅的怅惘。尾联以人事之疏淡收束,深化了全诗超然物外却隐含孤寂的情感基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萧散处尚有初盛气体,不堕中晚人蹊径。

清李因培《唐诗观澜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越溪杨女《春日》

下一篇:唐·皮日休《闲夜酒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