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dēng
jùn
lóu
wàng
zàn
huáng
shān
gǎn
ér
chéng
yǒng

朝代:唐作者:李德裕浏览量:1
rén
huái
怀
jǐng
wéi
yǒu
guà
guān
piāo
péng
zhě
cháng
suí
fàn
gěng
yuè
yín
yīn
bìng
gǎn
pān
bìn
qiū
bēi
běi
zhǐ
hán
dān
dào
yīng
guī

译文

过去那些离乡求仕的人,他们也时常怀念自己的家乡,他们最终都能在功成名就之后辞官荣归故里。叹息自己的仕宦未遇,却不能久留,还要为仕途而继续奔逐。我年来多病,常常产生思乡之情,鬓发发白,但未曾建功立业,愈发感到失意。马上又要离开故乡,这一去归乡无期,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壮志实现,功成名就。

逐句剖析

"昔人怀井邑":过去那些离乡求仕的人,他们也时常怀念自己的家乡,

# 井邑:乡邑,故里。语本《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为有挂冠期":他们最终都能在功成名就之后辞官荣归故里。

# 挂冠:谓辞官。东汉逢萌见政局混乱,辞职归家,“解冠挂东都城门”而去。见《后汉书·逢萌传》。

"顾我飘蓬者":叹息自己的仕宦未遇,

"长随泛梗移":却不能久留,还要为仕途而继续奔逐。

# 泛梗:漂浮的桃梗。

"越吟因病感":我年来多病,常常产生思乡之情,

# 越吟:春秋越国人庄舄在楚国做官,不忘故国,病中吟越歌以寄乡思。后用喻思乡之情。

"潘鬓入秋悲":鬓发发白,但未曾建功立业,愈发感到失意。

# 潘鬓:西晋诗人潘岳,三十二岁鬓发就开始斑白,作《秋兴赋》以感怀。见《秋兴赋》序。后以指中年鬓发初白。

"北指邯郸道":马上又要离开故乡,

# 北指邯郸道:“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两句:从滑州(今河南滑县)归故乡赞皇,经过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言归乡无期。

"应无归去期":这一去归乡无期,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壮志实现,功成名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日登郡楼望赞皇山感而成咏》是唐代诗人李德裕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登楼眺望赞皇山时,触景生情,既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又流露了宦途漂泊的感慨。诗中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人尚有归乡的日期,而自己却漂泊在外、没有定所,这种对照让漂泊的孤寂更明显;还借用“越吟”(表达思乡)、“潘鬓”(感叹时光流逝)等典故,把难以言说的情感说得更真切。全诗思路清晰,在流露漂泊失意心情的同时,也能让人感受到诗人对仕途仍存的进取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大臣

李德裕(787~850),唐代大臣。字文饶,初名缄,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宰相李吉甫之子,早年以门荫入仕,主张大臣应用公卿子弟。历任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兵部侍郎、兵部尚书、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加官至太尉,封卫国公。在牛李党争中,是李党的领袖。李德裕少好学,反对浮华风尚,不过分追求华丽的文风。他的作品不事雕琢藻饰,注重内容,真挚感人。著有《会昌一品集》《次柳氏旧闻》《文武两朝献替记》《会昌伐叛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李德裕担任滑州刺史,秋日登楼远眺故乡的赞皇山,内心感慨不已,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介绍了诗人秋日登郡楼眺望赞皇山时,感叹古人有归乡之期而自己如飘蓬泛梗般漂泊,因病生出思乡之情,鬓发斑白更添愁悲,北望归途却归期无望,体现了宦途漂泊的处境,营造了伤感的氛围,表达了思乡之情与壮志未酬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昔人怀井邑,为有挂冠期。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移”,以昔人有挂冠归乡的期盼与自己如飘蓬、泛梗般漂泊无定作对比,突出了诗人宦途漂泊的悲苦。用典:“越吟因病感”巧用越吟的典故,原指越人庄舄在楚国做官时仍吟越声以表思乡,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因生病而产生的思乡之情;“潘鬓入愁悲”巧用潘鬓的典故,原指潘岳鬓发早白,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鬓发斑白的愁绪与悲叹。“潘鬓入愁悲”巧用“潘鬓”典故。“潘鬓”指晋人潘岳早生白发(《秋兴赋》写其鬓发早斑)。作者借此,写自己鬓发早斑,因功业未遂更添失意悲叹,表达内心愁绪。

3. 分段赏析

“昔人怀井邑,为有挂冠期。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移。”诗的前两联以对比落笔:前人心里牵挂着家乡,是因为他们有退休回乡的盼头;再看自己,却像被风吹着的蓬草、随水漂的树梗,总在各地辗转。“挂冠”本指辞官,这里结合上下文,其实是说“退休回乡”。这样一对比,漂泊在外又没做成什么功业的失落感,就自然流露出来了。​颈联:“越吟因病感,潘鬓入愁悲。”用了两个典故:“越吟”本是说在异乡生病时会更想家,这里正合自己近年常生病,病中对家乡的思念总忍不住冒出来;“潘鬓”说的是鬓发早白,看着自己早早斑白的头发,想到功业还没一点眉目,心里的失意和难过就更重了。​尾联“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邯郸在战国时是赵国都城,李德裕的家乡赵郡,战国时属赵国,秦代属邯郸郡,所以诗里就用“邯郸道”代指回家的路。望着北方的归途,却知道这次离开后,不知何时才能回来,毕竟还没做出像样的成绩,总想着要干出点样子,才能安心回乡。这一句里,既有马上要动身的不舍,又藏着对未来的一股盼头。

4. 作品点评

通读全诗,虽然有不少漂泊失意的感慨,但并没有失去对仕途的追求,能看出不做出一些成绩就不回乡的进取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一气直下,以行文之法成诗,小家数不解办此。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格律高迈。

清于庆元《唐诗三百首续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下一篇:唐·杜甫《春日江村五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