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óu
miào
bǎi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1
shǔ
xiàng
jiē
qián
bǎi
lóng
shé
pěng
gōng
yīn
chéng
wài
jiāng
pàn
lǎo
xiàng
huì
líng
dōng
shù
féng
gān
táng
shào
gōng
diāo
xiāng
yàn
zhī
chāi
hǎi
péng
fēng
lěi
jīng
lún
yuǎn
jīn
dāo
shù
zhōng
shuí
jiāng
chū
shī
biǎo
wèi
wèn
zhāo
róng

译文

蜀国丞相祠堂前面的柏树,像龙蛇一样捧着诸葛武侯庙。柏树的树荫已经延伸到外面的江畔去了,老柏树的枝干伸向东面的惠陵。大柏树令人想起了冯异,甘棠树让人回忆起召公。湘燕之雨凋零了柏树叶,海鹏之风吹散了柏树枝。诸葛武侯在玉垒山筹划国家大事的历史已经久远,刘家的天下也历经劫数而终结。谁来再如诸葛武侯般书写一篇出师表,鞠躬尽瘁一生只向帝王鉴察忠心。

逐句剖析

"蜀相阶前柏":蜀国丞相祠堂前面的柏树,

"龙蛇捧閟宫":像龙蛇一样捧着诸葛武侯庙。

# 閟宫:深闭的祠庙。

"阴成外江畔":柏树的树荫已经延伸到外面的江畔去了,

"老向惠陵东":老柏树的枝干伸向东面的惠陵。

# 惠陵:这里指刘备的陵墓。

"大树思冯异":大柏树令人想起了冯异,

# 冯异:东汉开国名将,屡建战功,有“大树将军”之称。

"甘棠忆召公":甘棠树让人回忆起召公。

# 召公:指召穆公,宣文王之政,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开创“成康之治”。,甘棠:今名棠梨树。此处指召公休息过的树。

"叶凋湘燕雨":湘燕之雨凋零了柏树叶,

"枝拆海鹏风":海鹏之风吹散了柏树枝。

# 拆:一作坼。

"玉垒经纶远":诸葛武侯在玉垒山筹划国家大事的历史已经久远,

"金刀历数终":刘家的天下也历经劫数而终结。

# 金刀:暗指刘家天下。

"谁将出师表":谁来再如诸葛武侯般书写一篇出师表,

"一为问昭融":鞠躬尽瘁一生只向帝王鉴察忠心。

# 昭融:光明,指帝王的鉴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武侯庙古柏》为李商隐所写的一首意蕴深厚的五言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武侯庙古柏》乃唐代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巧妙用典,借大树将军冯异与召公之故事,隐喻诸葛亮在军事征伐与文治理国上的非凡成就。诗中运用拟人手法,将百姓对施行仁德之君的深切怀念寓于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对建立不朽功业的殷切渴望。由大树将军与召公之典故,诗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诸葛亮,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位历史伟人的无限敬仰与深切羡慕。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缅怀与歌颂,深刻表达了诗人感怀时事、忧伤世变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两句,借用了大树将军冯异和召公的典故。冯异以军功著称,而召公则以德政闻名,这里用来暗指诸葛亮在武功与文治两方面的杰出贡献。拟人:通过“思”“忆”等拟人化的动词,赋予古柏以情感,仿佛它也在怀念着历史上的贤臣,进一步加深了诸葛亮与古柏之间的象征关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与怀念。象征:诗中“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两句,用自然景象来象征诸葛亮的命运多舛与不屈精神。

3. 分段赏析

开篇“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描绘了武侯庙前古柏的威严姿态,如同龙蛇环绕守护着宫殿,象征诸葛亮的崇高地位与忠诚精神。次句“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写古柏在外江畔成荫,岁月流转中它逐渐老去,朝向惠陵(刘备陵墓),寓意诸葛亮一生的忠诚与奉献。三句“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借大树将军冯异与召公之故事,隐喻诸葛亮在军事征伐与文治理国上的非凡成就。四句“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描绘了古柏在风雨中的坚韧与不屈。湘燕雨和海鹏风,分别象征着南方和北方的风雨,暗示了古柏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洗礼。最后两句“玉垒经纶远,金刀历数终。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诗人感叹历史的变迁与王朝的兴衰,“玉垒经纶远”一句,暗指蜀汉的基业已经远去;“金刀历数终”一句,则暗示了蜀汉的灭亡与历史的终结。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不禁想起了诸葛亮的《出师表》,那是他对蜀汉未来的深深忧虑与忠诚誓言。最后,“一为问昭融”一句,诗人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诸葛亮忠诚与智慧精神的追寻与向往,也流露出对蜀汉兴衰的无限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薛涛《别李郎中》

下一篇:唐·殷益《看牡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