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朝代:唐作者:徐夤浏览量:1
huǒ
xìng
shuǐ
xìng
róu
西
lái
dōng
chū
shí
xiū
yán
tōng
hǎi
néng
tōng
hàn
suī
jiě
zhōu
zhōu
xiāng
chén
yáo
yuàn
fén
qiū
fàn
hàn
huáng
chóu
hóng
tuān
guī
chù
èr
yuè
táo
huā
mǎn
yǎn
liú

译文

火的性质怎么能比得上水的柔和呢,从西边流来向东边流去什么时候才停止。不要说水能够连通大海,甚至能连接汉地,虽然能让船漂浮起来,但也能使船倾覆。傍晚时分,湘水之滨沉浸着尧女的哀怨,秋天在汾河上泛舟,汉皇满是忧愁。汹涌的波涛和湍急的水流最终流向哪里,二月里,满眼都是随水漂流的桃花。

逐句剖析

"火性何如水性柔":火的性质怎么能比得上水的柔和呢,

"西来东出几时休":从西边流来向东边流去什么时候才停止。

"莫言通海能通汉":不要说水能够连通大海,甚至能连接汉地,

"虽解浮舟也覆舟":虽然能让船漂浮起来,但也能使船倾覆。

"湘浦暮沉尧女怨":傍晚时分,湘水之滨沉浸着尧女的哀怨,

"汾河秋泛汉皇愁":秋天在汾河上泛舟,汉皇满是忧愁。

"洪波激湍归何处":汹涌的波涛和湍急的水流最终流向哪里,

"二月桃花满眼流":二月里,满眼都是随水漂流的桃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是唐代诗人徐夤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属于咏物诗,通过对水的特性、流向及相关历史传说的描写,探讨水的刚柔两面与蕴含的哲理。开篇以“火性何如水性柔,西来东出几时休”将水与火对比,提出水的柔和与川流不息的特点;“莫言通海能通汉,虽解浮舟也覆舟”则道出了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双重作用,暗含对世事的思考;“湘浦暮沉尧女怨,汾河秋泛汉皇愁”引入尧女、汉皇典故,赋予水以情感色彩;“洪波激湍归何处,二月桃花满眼流”以景作结,余韵悠长。全诗借物抒怀,将对水的观察与历史典故、人生哲理相结合,体现出诗人对自然与人事的深刻思考,语言含蓄,意蕴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文学家

徐夤(?~920?),唐末五代文学家。字昭梦,一作徐寅,莆田(今属福建)人。乾宁进士,曾官秘书省正字。博学多才,工诗擅赋,著作颇丰。其诗长于咏物,如《斩蛇剑赋》《御水沟赋》,脍炙人口,远播异域。主要作品有《探龙》《钓矶》二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火性何如水性柔,西来东出几时休”:诗人开篇以火与水作比,突出水的柔和特质,同时对水自西向东奔涌不息的现象发出疑问,引发读者对水的思考。“莫言通海能通汉,虽解浮舟也覆舟”:进一步阐述水的作用,提醒人们不要只看到水连接江海、承载船只的一面,还应明白它也具有颠覆船只的威力,暗含对事物两面性的思考。“湘浦暮沉尧女怨,汾河秋泛汉皇愁”:引入尧女投湘水、汉皇汾河泛舟的典故,让水承载起历史的哀怨与忧愁,增添了水的情感厚度和历史文化底蕴。“洪波激湍归何处,二月桃花满眼流”:以对洪波流向的疑问和描绘二月桃花流水的景象作结,既表现出水的磅礴气势,又营造出优美而富有诗意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中《所思》

下一篇:唐·李白《中山孺子妾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