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款春风澹澹云":轻柔舒缓的春风,悠悠地吹拂着,天空中淡云轻飘,
# 澹澹:浅淡的样子。一作淡淡。,款款:柔和的样子。
"柳枝低作翠栊裙":柳树的枝条低垂,宛如一条条翠绿的筒裙。
# 栊:一作笼。
"梅含鸡舌兼红气":含苞欲放的梅花像鸡舌,将轻轻的雾气也染成了红色,
# 鸡舌:一种香料,即丁香。
"江弄琼花散绿纹":清澈的江面生出无数琼花江面散着绿纹。
# 琼花:白玉般的花水花。
"带雾山莺啼尚小":林间带着雾气的山莺,啼鸣声还十分细小,
# 小:一作少。
"穿沙芦笋叶才分":刚破土而出的芦笋,嫩叶才刚刚分开。
"今朝何事偏相觅":今晨我又有什么事情偏要寻找你呢?
# 朝:天。
"撩乱芳情最是君":原来是您啊,撩乱了我这满心的芳情。
# 芳情:春天美好的心情。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诗。这首诗描绘了早春轻柔的春风、翠绿柳枝、含香红梅、波光江面、初萌芦笋及雾中莺啼等生机盎然的景象,从多感官展现春日的细腻与活力,表达诗人对春色的喜爱、陶醉,以及被美景触动的纷繁情思,景中含情,洋溢着对自然之美的热烈倾倒。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如“款款春风”写触觉,“澹澹云”“满树的红梅”等写视觉,“啼尚小”写听觉,从多种感官角度描绘景物,使读者能更全面地感受所写之物。比喻:“柳枝低作翠栊裙”写柳枝似栊裙,是暗喻,以“作”为喻词,将柳枝直接拟为裙裾,突出其柔美飘逸的动态。“梅含鸡舌兼红气”写梅花似鸡舌,是暗喻,通过“含”字隐含比喻,赋予梅花以具象的形态与香气。“江弄琼花散绿纹”把“水花”直接当作“琼花”写,是借喻,以“琼花”(美玉雕琢的花)直接指代江中浪花,强调其晶莹剔透之美,本体“水花”未显性出来。该诗通过暗喻与借喻的交织,将自然景物转化为富含人文意蕴的意象,在“形似”基础上追求“神似”,既生动刻画春景,又寄托审美情趣。拟人:“江弄琼花散绿纹”中,诗人巧用一“弄”字,将江水人格化,赋予其如人般嬉戏、拨弄的灵动情态,使静态的江流顿生动态意趣。直抒胸臆:“撩乱芳情最是君”一句中,“君”字直指题中“李校书”,既点明所寻之人,又暗含深厚情谊。这一笔既呼应了诗题“寻李校书”的题旨,又以“芳情”二字巧妙道出二人交谊之笃,可谓题文相映,情韵悠长。对偶:颔联与颈联的工对,赋予律诗严谨的形式美感。叠字:“款款”二字摹春风之轻柔,“澹澹”一词绘朝云之舒卷,传神地勾勒出春日和煦温润的气候特征与明媚秀丽的自然景致。字里行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内心对春光的欣喜之情,不着痕迹地融入景物描写之中,达到了情景交融。远近结合:以“款款春风”、“澹澹云”勾勒广阔远景,用“柳叶新”、“红梅染雾”聚焦生动近观,巧妙构建空间层次。动静结合:于“澹澹云”之静谧中见“款款风”之流动;在春柳轻扬、春水弄波、雏莺嬉飞间显盎然生机,动静相生尽显春日律动。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春风春柳相映成趣的画卷开篇,笔触细腻传神。首句“款款春风澹澹云”中,“款款”二字堪称绝妙:既从触觉上摹写出春风徐来的轻柔舒缓之态,更赋予其拟人化的温柔情态,令人恍若邂逅一位含羞带笑的新嫁娘,正携着满心柔情款款而来。此般笔法,较之杜甫“点水蜻蜓款款飞”的实景描摹更显空灵,将无形春风刻画得可触可感。而“澹澹云”则以视觉入笔,精准捕捉到云霭的轻盈质地——既非浓云蔽日之沉郁,亦非万里无云之单调,恰似美人肩头飘拂的轻纱,为湛蓝天幕平添几分朦胧诗意。次句“柳枝低作翠栊裙”则另辟蹊径,以新颖比喻写尽春柳神韵。诗人慧眼独具,将整株垂柳幻化为碧玉雕就的筒裙:那初萌的嫩叶是裙上细密的丝缕,微风过处枝条轻摆,便似罗裙泛起细腻的皱缬。更妙在曲江岸柳成行,千万条绿枝在春风中翩跹共舞,恍若无数绿裳仙子正以天地为舞台,尽情挥洒着春日的蓬勃生机。此中“翠栊裙”之喻,既得色彩之鲜润,又具动态之婀娜,较之寻常“碧玉妆成”的套语,更见匠心独运。颔联转而描绘春梅春水,笔触细腻传神。第三句写红梅含苞,以“鸡舌”为喻,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梅蕊的娇小玲珑。晨光熹微中,满树红梅竟将薄雾也晕染成绯色,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意境。第四句写春水活泼,着一“弄”字,将江水拟人化,仿佛顽皮的孩童在嬉戏玩闹。清澈的江面时而泛起琼花般的浪沫,时而漾开翡翠般的波纹,动静相宜间尽显春水的灵动之美。颈联聚焦雏莺春笋,以精微的观察展现生命的律动。第五句写雏莺,用“绿雾”作比,新颖别致地表现出山莺在林间穿梭时的朦胧美感。“啼尚小”三字既点明莺之幼小,又以声衬静,若非“间关莺语花底滑”的细微声响,几乎难以察觉这些绿色精灵的存在。第六句写春笋破土,一个“穿”字力透纸背,不仅刻画出芦笋破土而出的动态过程,更让人仿佛听见嫩芽顶开泥土的窸窣声响,将春天不可遏制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直抒胸臆,“撩乱芳情最是君”一句,将前六句所描绘的盎然春意,皆归结为对李校书的思念之情。此处的“君”字,既与诗题“寻李校书”遥相呼应,又将自然春色与人间情谊巧妙绾合。
4. 作品点评
全诗笔触细腻,处处彰显色彩之美、修辞之巧、意境之远。品读之际,恍若啜饮琼浆玉露,又如沐浴和煦春风,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 前解写早春。此解虽写早春,然只起句是清朝晏起,以下二、三、四句,一路推窗看柳,巡檐嗅梅,出门观江,便是渐渐行出高斋,闲闲漫寻江岸,一头虽是赏心寓目,一头已是随步访人也。逐句细玩之。后解写寻李校书。五、六非又写早春,正是独取“尚小”“才分”字,言一时春物,绝无只以撩乱我心者,然则今日寻,乃是得以为君,而君不可不知也。
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五
# 必欲抹此以轻艳,则《三百篇》之可删者多矣。但不犯梁家宫体,愿皋比先生勿易由言也。
《唐诗评选》
上一篇:唐·虞世南《凌晨早朝》
下一篇:唐·病狂人《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