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lóng
mén

朝代:南北朝作者:郦道元浏览量:2
mèng
mén
lóng
mén
zhī
shàng
kǒu
shí
wéi
zhī
è
jiān
mèng
mén
jīn
zhī
míng
shí
jīng
shǐ
záo
zhōng
shù
guǎng
广
jiā
àn
chóng
shēn
qīng
fǎn
hàn
shí
lín
wēi
ruò
zhuì
zhī
rén
yǒu
yán
:“
:“
shuǐ
fēi
shí
záo
ér
néng
shí
。”
。”
xìn
zāi
zhōng
shuǐ
liú
jiāo
chōng
yún
wǎng
lái
yáo
guān
zhě
cháng
ruò
zhān
rén
kuī
shēn
shuǐ
shàng
bēn
làng
wàn
xún
xuán
liú
qiān
zhàng
hún
hóng
ruò
shān
téng
jùn
tuí
dié
xià
kǒu
fāng
zhī
shèn
xià
lóng
mén
liú
zhú
fēi
zhī
zhuī

译文

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实在是河中巨大的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河中水流湍急。水被山夹着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高处的巨石悬挂在悬崖上,好像就要掉下来一样。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果真是这样!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白的水汽像云一样飘浮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笼罩着,往云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瀑布好像有一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古时一种动物),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下龙门的时候,乘坐竹筏,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逐句剖析

"孟门":孟门,

"即龙门之上口也":就是龙门的入口。

"实为河之巨厄":实在是河中巨大的隘口,

# 厄:险要的地方。

"兼孟门津之名矣":又被称作“孟门津”。

"此石经始禹凿":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

# 禹:治水的大禹。,经始:开始。

"河中漱广":河中水流湍急。

# 广:开阔。,漱:冲击。

"夹岸崇深":水被山夹着很长的一段,

# 崇深:高深。

"倾崖返捍":两边都是悬崖,

# 捍:摇动。,返:回冲。

"巨石临危":高处的巨石悬挂在悬崖上,

"若坠复倚":好像就要掉下来一样。

# 倚:依靠。

"古之人有言":古人曾说:“

"水非石凿":水不是石匠的凿子,

"而能入石":却能够进入石头中。”

"信哉":果真是这样!

"其中水流交冲":龙门水流交汇冲击,

"素气云浮":白白的水汽像云一样飘浮在空中,

# 素气:白气。

"往来遥观者":在远处行走的人,

"常若雾露沾人":好像是被雾气笼罩着,

"窥深悸魄":往云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感觉。

# 魄:心魂。,悸:惊动。,深:深处。,窥:看。

"其水尚奔浪万寻":河水激起万重浪,

# 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悬流千丈":瀑布好像有一千丈,

"浑洪赑怒":河水好像愤怒的赑(古时一种动物),

# 赑怒:发怒。,浑洪:水势浩大。

"鼓若山腾":波浪像崇山峻岭,

# 山腾:像山腾起。,鼓:鼓荡。

"浚波颓叠":激流交叠,

# 浚波:大的波浪。

"迄于下口":直奔下游而去。

"方知《慎子》下龙门":我这才知道慎子下龙门的时候,

# 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流浮竹":乘坐竹筏,

"非驷马之追也":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河水龙门》是北魏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短文以生动笔触勾勒出孟门作为黄河天险的雄奇风貌,凸显其地理位置的险要。文中既绘山石之态,又摹水势之壮,引“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之典,借《慎子》“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之喻,将自然之力的鬼斧神工与人文想象相融合,字里行间激荡着对天地造化的惊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魏地理学家

郦道元(470?~527),北魏地理学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官御史中尉,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关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被萧宝寅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郦道元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从少年时就有志于地理学研究。他在各地“访渎搜渠”,留心考察水道变体和城邑兴废等地理现象。其著作《水经注》是中国古代地理名著,也是6世纪时处于世界水平前列的地理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山水的文,描写了孟门是龙门上口,为黄河险隘,并介绍其由禹开凿,因河水冲刷河道变宽,两岸崖壁高耸险峻,描绘水流交汇冲击时白浪如雾、波涛汹涌、悬流千丈的壮观景象,以《慎子》语佐证水流湍急。

2. 分段赏析

首句以“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直接点明孟门的地理位置,以“龙门”这一熟知的地理坐标为参照,迅速建立空间位置。“巨厄”二字凸显其作为黄河天险的险峻地位,“兼孟门津之名”补充其交通属性,短短两句便从地理和人文双重维度确立孟门的特殊性。“此石经始禹凿”引入大禹治水的传说,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勾连,赋予孟门神话般的开凿背景。“河中漱广”四字简练概括水流长期冲刷的结果,既解释孟门形成的自然力量,又为后文描写水势埋下伏笔。“夹岸崇深”至“信哉”特写山水。“夹岸崇深”总写两岸风貌,“崇”言其高,“深”状其陡,勾勒出壁立千仞的险峻之态。“倾崖返捍”进一步刻画崖壁的动态感——仿佛倾斜的山崖互相支撑,形成对抗水流的态势,赋予静态山石以力量博弈的张力。“巨石临危,若坠复倚”聚焦细节:危石悬空,似坠未坠,以“若”字营造悬而未决的惊险感,强化视觉冲击。接着作者以“古之人有言”引入古语,用“水非石凿,而能入石”这一哲理短句,直接点破自然力量的本质——柔能克刚。“信哉”二字以感叹收束,既是对古语的认同,亦是对眼前景象的喟叹,将山水之险与自然之道结合,使写景兼具哲理性。“其中水流交冲”至“迄于下口”写水势的奇观。“水流交冲”四字直写水势核心:两股激流相撞,激起巨大能量。“素气云浮”转而描写水沫升腾的视觉效果,白色水汽如云雾弥漫,化动态为静态,营造缥缈意境。“雾露沾人”从观者触觉切入,“窥深悸魄”则诉诸心理感受,通过多感官描写,将不可触及的水势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体验,让读者身临其境。“奔浪万寻,悬流千丈”以夸张修辞极言浪高流急,“万”“千”虚数强化震撼效果。“浑洪赑怒”将水势比作暴怒的神兽,赋予其生命感;“鼓若山腾”以比喻手法,写浪涛如群山奔腾,画面极具张力。“浚波颓叠”描绘层层叠叠的波浪如高墙崩塌,“迄于下口”收束水势流向,形成从宏观到细节的完整画面。“方知《慎子》下龙门”至末句,援引《慎子》典故,以“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作结,用竹筏顺流而下的速度远超驷马奔驰的夸张想象,侧面烘托孟门水流之急。此句不直接描写水速,而借典籍中的传说强化读者认知,将自然现象与人文想象结合,既呼应开篇“禹凿”的历史感,又以典籍权威增强描写的可信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代悲哉行》

下一篇:南北朝·鲍照《夜听声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