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干枝水又东流":桑干支水向东流去,
# 桑干枝水:今称黄水河,发源于山西省朔州市南,至应县西北入桑干河。
"长津委浪":长长的河流弯弯曲曲,
# 委:弯曲,曲折。
"通结两湖":连通两湖泊,
"东湖西浦":东湖和西面湖泊一水相连,
# 浦:这里指湖泊。
"渊潭相接":深渊和潭水相互连接,
"水至清深":这里的水极其清澈且水深,
"晨凫夕雁":清晨的野鸭和傍晚的大雁,
# 凫:野鸭。
"泛滥其上":在水面上游弋,
"黛甲素鳞":黑色甲壳的龟鳖和白色鳞甲的鱼儿,
# 黛甲素鳞:代指鱼鳖等水族。黛:青黑色。素:白色。
"潜跃其下":在水下游动出没。
"俯仰池潭":观望池潭,
# 俯仰:本指低头和抬头,这里代指观望。
"意深鱼鸟":寄深意于鱼鸟,物我交融,
# 意深鱼鸟:寄深意于鱼鸟,物我交融。
"所寡惟良木耳":美中不足的只是缺少美木而已。
# 良木:美木。,寡:少。
北魏地理学家
郦道元(470?~527),北魏地理学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官御史中尉,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关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被萧宝寅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郦道元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从少年时就有志于地理学研究。他在各地“访渎搜渠”,留心考察水道变体和城邑兴废等地理现象。其著作《水经注》是中国古代地理名著,也是6世纪时处于世界水平前列的地理著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地理游记文。文章以桑干枝水为线索,描绘了其水流态势、汇流湖泊、水域生态等自然景观,既表达了对这片水域的喜爱,也道出缺乏优良树木的遗憾,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2. 分段赏析
“桑干枝水又东流,长津委浪”:描绘桑干枝水向东流淌的情景,“东流”点明流向,“长津委浪”四字精炼地勾勒出河水悠长、波浪起伏的动态画面,展现出水流的绵长与波澜壮阔之态。“通结两湖,东湖西浦,渊潭相接”:说明桑干枝水最终与东湖、西浦相连,两湖间渊潭彼此相通,简洁地交代水域的分布与连接情况,使读者对其水系格局有清晰认知。“水至清深,晨凫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潜跃其下”:先写水的清澈深邃,接着描绘清晨野鸭、傍晚大雁在水面游弋,黑色甲壳的龟鳖、白色鳞甲的鱼儿在水下潜游跳跃的画面,从视觉角度展现水域生物的生机与活力。“俯仰池潭,意深鱼鸟,所寡惟良木耳”:作者俯仰观赏池潭景色,对水中鱼鸟充满喜爱之情,同时也客观指出此处美景中唯一的不足是缺少优良树木,将观景感受与客观评价自然融合。
上一篇:南北朝·王谌《绝句(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