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黄河南流经过北屈县旧城西,
# 北屈县:故城在今山西吉县北。
"西四十里有风山":再向西四十里有风山。
# 风山:在今山西吉县西北。
"风山西四十里":风山西面四十里,
"河南孟门山":黄河南岸是孟门山,
"与龙门相对":与龙门山遥遥相对。
# 龙门: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北。
"《山海经》曰":《山海经》记载:“
# 《山海经》: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作者已无可考。成书大约在战国时期,秦汉时又有增删。书中记载了古代的山川、物产,并保留了很多远古的神话传说。
"孟门之山":孟门山,
"其上多金玉":山上有很多金矿和玉石,
"其下多黄垩涅石":山下多黄沙土和涅石。”
# 涅石:矾石,色黑。,黄垩:一种黄土,可做涂饰之用。
"《淮南子》曰":《淮南子》记载:“
#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著,分内、外篇;现只流传内篇二十一篇。
"龙门未辟":龙门山还没有开通,
"吕梁未凿":吕梁山还没有开凿(之前),
"河出孟门之上":河水从孟门之上流出,
"大溢逆流":大水泛滥倒流,
"无有丘陵、":没有丘陵、
"高阜灭之":高山阻挡,
# 阜:土山。
"名曰洪水":称之为洪水。
"大禹疏通":大禹疏通河道,
"谓之孟门":称之为孟门。”
"故《穆天子传》曰":所以《穆天子传》记载:“
# 《穆天子传》:晋代从战国时魏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之一,作者不详。六卷。前五卷记周穆王驾八骏西游故事,后一卷记盛姬之死。文辞朴质。
"北发孟门九河之磴":北登孟门,是九河的斜坡。”
# 磴:险峻的山坡。
"孟门":孟门,
"即龙门之上口也":就是龙门山的上游入口啊。
"实为河之巨阨":实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
# 阨:这里指阻塞的地方。
"兼孟门津之名矣":又被称作“孟门津”。
# 孟门津:在陕西宜川东南二十里,与孟门山参差相接。
"此石经始禹凿":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
"河中漱广":河道因被水冲击而非常宽阔,
# 漱广:因受流水冲击河床变宽。漱,指水的冲击。
"夹岸崇深":两岸山崖高耸深邃,
"倾崖返捍":水势猛冲山崖而又折回,
# 倾崖返捍:水势猛冲山崖而又折回。倾崖,水势象要倾动山崖。捍,摇动。
"巨石临危":高处的巨石好像靠在悬崖上就要掉下来似的,
# 临危:临近危险的地势。
"若坠复倚":似将坠落却又有所倚靠。
# 若坠复倚:象要坠落似的,而又有所旁依。
"古之人有言":古人曾说,
"水非石凿":水不是石匠的凿子,
# 石凿:凿石的工具。
"而能入石":却能穿透岩石,
"信哉":果然不错!
"其中水流交冲":龙门水流交汇冲击,
"素气云浮":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
# 素气:指白色的水气。
"往来遥观者":过往的行人,远远地观看(这景象),
"常若雾露沾人":常觉雾露沾湿衣衫,
"窥深悸魄":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
# 窥深悸魄:往深处窥探,使人惊心动魄。窥,窥探,看。悸,惊。
"其水尚奔浪万寻":河水奔涌的浪涛高达万尺,
# 寻:古代以八尺为寻。
"悬流千丈":有如瀑布千丈,
"浑洪赑怒":浑浊的洪流如巨兽(赑屃,传说中龙子)发怒,
# 赑怒:发怒用力的样子。形容水势很大。,浑洪:水势直大的样子。
"鼓若山腾":波浪像崇山峻岭,
"浚波颓垒":激流交叠,
"迄于下口":直奔下游而去,
# 下口:黄河水流出龙门之口称下口。
"方知《慎子》":此时方知《慎子》所载,
# 《慎子》:即慎到,著有《慎子》一书。
"下龙门":下龙门的时候,
"流浮竹":乘竹筏,
"非驷马之追也":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 驷马:指四匹马拉的车。
北魏地理学家
郦道元(470?~527),北魏地理学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官御史中尉,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关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被萧宝寅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郦道元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从少年时就有志于地理学研究。他在各地“访渎搜渠”,留心考察水道变体和城邑兴废等地理现象。其著作《水经注》是中国古代地理名著,也是6世纪时处于世界水平前列的地理著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地理游记散文。描绘了孟门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及相关历史传说,介绍了孟门山与龙门的相对位置,引用《山海经》《淮南子》等典籍讲述其与大禹治水的渊源,刻画了黄河水流经孟门山时“奔浪万寻”“浑洪赑怒”的磅礴态势及“夹岸崇深”的险峻地形,体现了自然山水的雄浑气势与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2. 写作手法
铺垫:开篇叙孟门山地理位置,引“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交代地质,既明山之构造,又为水势怒涌张本;首段先写风山,以他山之景衬孟门山之险,是为环境铺垫;主体以夹岸山势、山石形状渐次展开,层层蓄势,让“水石相击”的壮景出场更具冲击力,使黄河与山搏击之象有迹可循。
3. 分段赏析
这篇散文开头先介绍了孟门山的位置和地质状况,提到山上多出产金属和玉石,山下则常见黄土和涅石。接着又说明了它的由来,既描述了水流汹涌时的直观模样,也为后文的叙述做了铺垫。文章主体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描述。“孟门”到“若坠复倚”先从两岸的山势讲起,接着具体说明两岸山石奇特的形状,再讲到因为黄河水年复一年地冲刷,最终形成了水击石穿的景观。作者虽然主要写山,但重点落在水上,把黄河与孟门山相互撞击的壮观场面写得很鲜活。“古之人有言”到“窥深悸魄”着力描写水的动态,翻滚的水浪激起的白气像云团一样,这种场景写得真实具体,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水雾沾在身上的触感,画面冲击力很强,看着让人震撼。“其水尚奔浪万寻”到“非驷马之追也”重点刻画黄河水经过孟门时的汹涌气势:翻涌的浪头、高挂的水流非常壮观,水势浩大,浪涛像山一样腾起,又向下游奔涌而去。水流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让人看了既觉得痛快,又能感受到一种振奋的力量。除了这种壮阔的美,这段描写还体现了水的丰富美感。它不仅有持续不断、坚韧不拔的内在力量,还有外在的色彩、声音和形态的美,既有让人震撼的雄伟感,有时又会呈现出柔和细腻的一面。另外,水的美还随着流动不断变化。从上游到下游,水流的状态各不相同:有的地方浪头高得望不到边,有的地方波浪则逐渐平缓,这种变化让整个景观更显生动。
# 黄河经过龙门,正是最奇险之处,写来惊心动魄。
现代文史学家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 黄河是壮美的,郦道元笔下的黄河富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确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现代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黄季耕《中华历代名文评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