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è
zhōng
shū
shū

朝代:南北朝作者:陶弘景浏览量:2
shān
chuān
zhī
měi
lái
gòng
tán
gāo
fēng
yún
qīng
liú
jiàn
liǎng
àn
shí
jiāo
huī
qīng
lín
cuì
zhú
shí
bèi
xiǎo
jiāng
xiē
yuán
niǎo
luàn
míng
tuí
chén
lín
jìng
yuè
shí
shì
jiè
zhī
xiān
kāng
lái
wèi
yǒu
néng
zhě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确实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异的山水景色了。

逐句剖析

"山川之美":山川景色的美丽,

# 之:的。,山川:山河。

"古来共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

# 共谈:共同谈论。

"高峰入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 高峰:高耸的山峰。

"清流见底":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

# 翠竹:翠绿的竹子。,青林:青葱的树林。

"四时俱备":四季长存。

# 备:完备,齐备。,俱:全,都。,四时:四季。

"晓雾将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 歇:消散。,晓雾:清晨的薄雾。

"猿鸟乱鸣":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

# 乱:纷乱,这里指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确实是人间仙境啊。

#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实:确实,的确。

"自康乐以来":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异的山水景色了。

# 奇:指山水之奇异。,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复:又。,未: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陶弘景写给友人谢中书的山水文。开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发端,借感慨领起全文,既言山川之美为雅士共识,亦以“与友人交流内感”为人生乐事,直抒娱情山水之怀。文中“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既绘峰峦、清流、石壁、青林等景致相映成趣,又状晓雾、夕日、猿鸟、沉鳞等时序生机,于俯仰之间收天地万物于尺牍。末句“期望与古往今来林泉高士比肩”,以“自比先贤”的含蓄笔法,将个人雅趣升华为文人精神追求。全文文辞清丽而意境浑成,兼具诗的凝练与画的留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的精雅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创立茅山派。入梁后虽不受聘,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后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陶弘景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均有研究。曾整理古代《神农本草经》,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著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其放弃将药物按疗效分为三品的分类方法,首创把药物按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分类。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药总诀》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其晚年饱览山林、心灵净化后所作。关于文中“谢中书”所指人物,学界主要有四种说法:一说认为是谢征(一作谢徵),此说见于《六朝文絜》眉批并为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沿用;二说主张是谢朓,王家葵《陶弘景丛考》指出谢朓在建武初(约494年)掌中书诏告故得称“谢中书”,至建武二年(495年)出任宣城太守后则改称“谢宣城”;三说则认为是谢览,王京州依据明代贾嵩《华阳陶隐居内传》所载二人交往及谢览曾任中书郎的经历而提出;四说则倾向于谢朏,高步瀛《南北朝文举要》及钟国发《陶弘景评传》认为,谢朏(长陶弘景十五岁)于永明七年(489年)至隆昌元年(494年)任中书令,其时陶弘景恰于永明八年(490年)游历浙东,文中描绘的壮美山水很可能反映此次游历见闻(非茅山景观),故“谢中书”或指谢朏。至今未有定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山水文。描写了江南山水四时变幻的绮丽风光和清幽意境​​,​​表达了作者陶弘景沉醉于自然之美的闲适情怀、渴望与友人谢中书共享山水之乐的知音情谊,以及追慕古往今来林泉高士、娱情山水的雅趣和清高志向​​。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以静写动,“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勾勒山川静态之美,“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注入动态生机,动静相映成趣。以动衬静,“夕日欲颓”的渐变与“沉鳞竞跃”的突变为画面增添灵动感,凸显自然时序韵律,使山水兼具静谧与活力。俯仰结合:仰观“高峰入云”绘山势巍峨,俯视“清流见底”写水色澄澈,平视“石壁五色交辉”摹崖壁绚烂。视角转换间,天地万物尽收眼底,构建出“仰观俯察”的立体空间,使有限文字含纳无限景致,尽显山水纵深感。

3. 分段赏析

本文开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点明对自然山水之美的赞叹是古今共识,为下文的精描细绘铺垫。“高峰入云”以夸张手法凸显山势高峻挺拔,直插云霄;“清流见底”则清晰勾勒出水流之清澈明净,一高一低,立体感顿生。随后目光聚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捕捉岩石在光照下的色彩斑斓,“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展现山林竹丛的葱郁繁茂与四季长青。这几句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动静结合(山静水动),色彩丰富(青、翠等)且对比鲜明,共同描绘出一幅雄奇、明丽、充满生机的山川画卷。作者并未停留于空间静景,笔触巧妙转向朝夕之变。“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写出清晨雾气渐散时山中生灵的自由鸣叫,声音打破静谧,充满野趣与活力;“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则刻画夕阳西沉之际水中游鱼竞相跳跃的景象,“沉鳞”这一借代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显文雅。这一晨一昏,通过“歇”、“颓”二字点明时间推移,视听结合(视觉的雾散、日落与听觉的鸟鸣猿啼),动态描绘(乱鸣、竞跃)更赋予画面无限生机与情趣。面对如此超凡脱俗的景致,作者由衷发出赞叹:“实是欲界之仙都”,此句为全文点睛之笔,将眼前山水美境比作人间天堂,情感达到高潮,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倾倒与沉醉。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更借追忆推崇山水诗人谢灵运(康乐公),进一步强调此景之极致奇妙与审美价值,言外流露出对自然纯粹之美的无比欣赏与沉醉自得之情,也隐含着一丝能欣赏此奇景的自得。全文语言精炼明快,景物刻画生动如画,层次清晰,意境空灵高远,充分展现了南朝山水小品文的清丽风格,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的高雅志趣与热爱之情。

4. 作品点评

《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陶弘景寄情山水、崇尚清高的隐逸情怀。其所处的南北朝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不休,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岁月之一。身处乱世的文人,常选择遁入山林,意图在自然之美中寻求精神的慰藉与解脱。因此,他们在与友人的书信往来中,常以山水景物入题,既表明个人的志趣追求,也传递对友人的问候与慰藉。这类作品虽未体现鲜明的积极政治倾向,却凭借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创作出美学价值极高的文学精品,至今仍具有重要的鉴赏意义。其精妙的艺术手法和独特的隐逸情怀,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亦应尚有起讫。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三十《答谢中书书》末批语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萧衍《子夜歌 二》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卧疾穷愁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