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之美":山川景色的美丽,
# 之:的。,山川:山河。
"古来共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
# 共谈:共同谈论。
"高峰入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 高峰:高耸的山峰。
"清流见底":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
# 翠竹:翠绿的竹子。,青林:青葱的树林。
"四时俱备":四季长存。
# 备:完备,齐备。,俱:全,都。,四时:四季。
"晓雾将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 歇:消散。,晓雾:清晨的薄雾。
"猿鸟乱鸣":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
# 乱:纷乱,这里指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确实是人间仙境啊。
#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实:确实,的确。
"自康乐以来":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异的山水景色了。
# 奇:指山水之奇异。,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复:又。,未:没有。
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创立茅山派。入梁后虽不受聘,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后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陶弘景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均有研究。曾整理古代《神农本草经》,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著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其放弃将药物按疗效分为三品的分类方法,首创把药物按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分类。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药总诀》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山水文。描写了江南山水四时变幻的绮丽风光和清幽意境,表达了作者陶弘景沉醉于自然之美的闲适情怀、渴望与友人谢中书共享山水之乐的知音情谊,以及追慕古往今来林泉高士、娱情山水的雅趣和清高志向。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以静写动,“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勾勒山川静态之美,“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注入动态生机,动静相映成趣。以动衬静,“夕日欲颓”的渐变与“沉鳞竞跃”的突变为画面增添灵动感,凸显自然时序韵律,使山水兼具静谧与活力。俯仰结合:仰观“高峰入云”绘山势巍峨,俯视“清流见底”写水色澄澈,平视“石壁五色交辉”摹崖壁绚烂。视角转换间,天地万物尽收眼底,构建出“仰观俯察”的立体空间,使有限文字含纳无限景致,尽显山水纵深感。
3. 分段赏析
本文开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点明对自然山水之美的赞叹是古今共识,为下文的精描细绘铺垫。“高峰入云”以夸张手法凸显山势高峻挺拔,直插云霄;“清流见底”则清晰勾勒出水流之清澈明净,一高一低,立体感顿生。随后目光聚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捕捉岩石在光照下的色彩斑斓,“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展现山林竹丛的葱郁繁茂与四季长青。这几句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动静结合(山静水动),色彩丰富(青、翠等)且对比鲜明,共同描绘出一幅雄奇、明丽、充满生机的山川画卷。作者并未停留于空间静景,笔触巧妙转向朝夕之变。“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写出清晨雾气渐散时山中生灵的自由鸣叫,声音打破静谧,充满野趣与活力;“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则刻画夕阳西沉之际水中游鱼竞相跳跃的景象,“沉鳞”这一借代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显文雅。这一晨一昏,通过“歇”、“颓”二字点明时间推移,视听结合(视觉的雾散、日落与听觉的鸟鸣猿啼),动态描绘(乱鸣、竞跃)更赋予画面无限生机与情趣。面对如此超凡脱俗的景致,作者由衷发出赞叹:“实是欲界之仙都”,此句为全文点睛之笔,将眼前山水美境比作人间天堂,情感达到高潮,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倾倒与沉醉。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更借追忆推崇山水诗人谢灵运(康乐公),进一步强调此景之极致奇妙与审美价值,言外流露出对自然纯粹之美的无比欣赏与沉醉自得之情,也隐含着一丝能欣赏此奇景的自得。全文语言精炼明快,景物刻画生动如画,层次清晰,意境空灵高远,充分展现了南朝山水小品文的清丽风格,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的高雅志趣与热爱之情。
4. 作品点评
《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陶弘景寄情山水、崇尚清高的隐逸情怀。其所处的南北朝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不休,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岁月之一。身处乱世的文人,常选择遁入山林,意图在自然之美中寻求精神的慰藉与解脱。因此,他们在与友人的书信往来中,常以山水景物入题,既表明个人的志趣追求,也传递对友人的问候与慰藉。这类作品虽未体现鲜明的积极政治倾向,却凭借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创作出美学价值极高的文学精品,至今仍具有重要的鉴赏意义。其精妙的艺术手法和独特的隐逸情怀,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
# 亦应尚有起讫。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三十《答谢中书书》末批语
上一篇:南北朝·萧衍《子夜歌 二》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卧疾穷愁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