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之美":山川景色的美丽,
# 之:的。,山川:山河。
"古来共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 共谈:共同谈论。
"高峰入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 高峰:高耸的山峰。
"清流见底":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
# 翠竹:翠绿的竹子。,青林:青葱的树林。
"四时俱备":四季常存。
# 备:完备,齐备。,俱:全。,四时:四季。
"晓雾将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 歇:消散。,晓雾:清晨的薄雾。
"猿鸟乱鸣":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 乱:纷乱,这里指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实:确实,的确。
"自康乐以来":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 奇:指山水奇异。,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复:又。,未:没有。
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创立茅山派。入梁后虽不受聘,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后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陶弘景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均有研究。曾整理古代《神农本草经》,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著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其放弃将药物按疗效分为三品的分类方法,首创把药物按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分类。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药总诀》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封书信体裁的作品,也是一篇山水小品文。文章以对山川之美的感慨开篇,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秀丽景色,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交辉、林竹常青,还有晨昏时猿鸟乱鸣、沉鳞竞跃的生动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叹,以及娱情山水、愿与友人共赏美景、追慕林泉高士的思想。
2. 写作手法
首尾呼应:开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起笔,奠定对山水赞美的基调;结尾“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既总结前文山水之美如仙境,又与开篇“共谈”呼应,让文章结构严谨,表意完整。动静结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等句写静态的山川、石壁、林竹;“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则描动态的飞禽、游鱼,静景与动景相互映衬,使山水画面鲜活生动,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借景抒情:作者细致描绘江南山水的秀丽景色,将对山水的喜爱、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融入写景之中,借美好的自然景致,抒发内心对自然美的赞叹与精神上的慰藉。对仗:“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中,“高峰”对“清流”,名词相对;“入云”对“见底”,动宾结构相对,句式整齐,写出山高水净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晓雾”对“夕日”、“猿鸟”对“沉鳞”,“将歇”对“欲颓”、“乱鸣”对“竞跃”,对仗工整,分别描绘晨昏不同时段的生动景致。动静结合:高峰、青林翠竹等属静态之景,营造静谧氛围;流水潺潺、“五色交辉”(光色流动)、“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为动态之景,增添生机活力,静动相衬让画面丰富鲜活。比喻:“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中“沉鳞”喻指潜游在水中的鱼,以简洁的词语勾勒出鱼儿游动姿态,使描写更生动形象。铺陈:文中从高峰、清流,到石壁、青林翠竹,再到夕日、沉鳞等,依次铺叙山川诸多美景,全面展现山川之美,让读者能充分领略其魅力。渲染:“沉鳞竞跃”里的“竞”,意思是争着、争相,生动描绘了水中游鱼争着跃出水面的样子,渲染出傍晚热闹欢快的氛围。正衬:“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从仰视转为俯视,细致描绘山的高峻、水的澄澈,用词简练,短短八字便涵盖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画面清新,展现山水相映之美。情景交融:“实是欲界之仙都”,将所见山川之美与内心赞叹融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景与情浑然一体,借景的独特暗寓个人赏奇之乐。
3. 分段赏析
开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轻轻一句,就像拉开了一幅画卷的边角,让读者知道接下来要聊的是人人都爱的山水妙处。接着写“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山直直插进云层,清澈的水流能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高一低,一静一动,简单两句话就把江南山水的特别之处画出来了——北方的山多是雄浑的,可像这样山脚下就有清透溪水的景致,只有江南才有。再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作者没费笔墨细描石头的形状、竹子的枝叶,只说石壁有各种颜色交相辉映,青绿的树林和竹子四季都在,却让人生出好多联想:春天新竹冒头,夏天绿荫遮阳,秋天竹叶沙沙,冬天竹枝挂雪,不管什么时候来,这里都是一片生机。尤其是“五色交辉”四个字,没说具体是什么颜色,却让人想到阳光照在石壁上,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光影,像是大自然随手调了幅美丽的画。写一天的景色时,“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特别有画面感。早上雾气刚散,猿猴和鸟儿就开始热闹起来,叫声此起彼伏;傍晚太阳要落山了,水里的鱼也跳出水面,像是在和夕阳告别。这些动的声音和画面,反而让山林显得更安静了,就像我们在安静的屋子里,听见窗外小鸟叫,才觉得屋子更静了一样。作者没说自己多喜欢这里,可字里行间都是对山水的陶醉。最后“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他说这里简直是人间仙境,可惜自从谢灵运以后,就没人能真正懂得欣赏这种美了。这话里有点遗憾,也有点自得,像是在说自己和谢灵运一样,能从山水里找到乐趣。全文没什么华丽的词,也不堆砌典故,就像平时和朋友聊天,说起见到的美景,却把山水的美、自己的喜欢,都实实在在地说了出来,让人读着就像跟着作者的眼睛,看了一场江南山水的盛宴,心里也跟着觉得清亮、舒服。
4. 作品点评
《答谢中书书》用巧妙的笔法展现了江南山水的美,有不俗的美感和可品之处。文章以简洁灵动的笔墨,借着“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样的对偶句子,勾勒出山水相映、色彩鲜明的景象;又用“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这类动静相衬的写法,让自然的生机与清幽的意境融在一起。全文结构精巧,首尾相呼应,文字简练,又有骈句和散句交错。短短六十八个字,便把江南的美都聚拢其中。它写出了南北朝时文人隐居山林,从自然里找精神寄托的心境;凭着诗一般的意境和特别的写法,在六朝山水短文中很有代表性。到现在,还能让读它的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和文人的雅趣合在一起的妙处。
# 亦应尚有起讫。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三十《答谢中书书》末批语
上一篇:南北朝·北朝民歌《敕勒歌》
下一篇:南北朝·刘义庆《杨氏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