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何所有":您问我山中有什么,
"岭上多白云":山岭上有很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这些只能自己欣赏,
# 怡悦:取悦,喜悦。
"不堪持寄君":我却无法赠送给您。
# 不堪:旧注:陶隐居集。茅山志二十八引金薤记作答诏问。《太平广记》三百二引谈薮。《诗纪》八十九。不堪:不能胜任。寄:一作赠。
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创立茅山派。入梁后虽不受聘,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后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陶弘景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均有研究。曾整理古代《神农本草经》,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著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其放弃将药物按疗效分为三品的分类方法,首创把药物按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分类。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药总诀》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诗是陶弘景回答梁武帝诏问的即兴之作。诗中通过山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隐士清高自适的生活态度。首句以问句起兴,次句以白云作答,后两句则道出了隐士生活的真谛,这种超然物外的乐趣只能自己体会,难以与他人分享。全诗展现了作者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 写作手法
设问:首句“山中何所有”借梁武帝诏书中的问语引出下文回答,看似随意却巧妙体现隐士不事王侯的风范。象征:“岭上多白云”中,云行踪飘忽、自由自在,象征隐士的幽怀与自我,暗含拒绝应征出山的态度。直抒胸臆:“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直接点明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只”“自”强调对白云(隐居生活)欣赏的专属,毫不掩饰地将帝王排斥于同道外,拒聘态度坚决。
3. 分段赏析
这首五言四句小诗由齐梁间隐士陶弘景创作,虽陶弘景不以诗闻名,但此诗用简练词句,展现出作者高远超脱的心境和轻视富贵的态度。首句“山中何所有”,借用梁武帝诏书中的询问,自然引出后文回答。这句看似平常随意,却透露出隐士不依附权贵、坚守志向,面对“圣旨”毫无畏惧、恭顺的洒脱风范。次句“岭上多白云”,直接回应诏问。山中事物众多,作者唯独选取“白云”作答,一方面山中多云是常见景象,作者如实描述,青山与白云相互映衬,景色优美;另一方面,自晋宋以来,白云就被隐逸之士赋予特殊含义,云行踪不定、来去自由,是隐士寄托情怀、象征自我的对象,陶渊明等诗人的作品就是例证。此句虽未提及“我”,却生动描绘出作者仰望白云、悠然惬意的模样,巧妙回应梁武帝的同时,委婉表明拒绝出山的态度。“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两句,进一步明确拒绝之意。表面上看,是说白云只适合自己欣赏,无法寄给对方共赏,似有惋惜之感。但“怡悦”一词,直白地表达出作者对青山白云,也就是隐居生活的喜爱。“只”“自”强调对白云的欣赏是隐士独有的体验,“只可”“不堪”则直接将对方排除在自己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之外。这些表述虽直白,却让拒绝出仕的态度更加坚定。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哲理。作为一首应制诗,它不卑不亢,既保持了隐士的尊严,又委婉地拒绝了皇帝的征召,展现了陶弘景高超的语言艺术和处世智慧。
# 即独寐寤宿,咏矢勿告意。
清诗人沈德潜《古诗源》
上一篇:南北朝·谢朓《永明乐 五》
下一篇:南北朝·范云《闺思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