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áo

朝代:唐作者:储光羲浏览量:1
shān
běi
ráo
xiǔ
shān
nán
duō
zhī
zhī
zuò
cǎi
xīn
cuàn
shì
zhī
jié
zhāo
xún
shì
xíng
guī
xiān
xuě
yǐn
yíng
xuān
máo
qīng
jiàn
zhuó
qiáo
shí
zhōng
nián
dēng
xiǎn
yōu
ān
wēi
dàng
yàng
shén
yóu
zhī
shì
fēi

译文

山北长满朽木,山南堆满枯枝。樵夫把枯枝当柴烧,炊烟在自家屋顶静静飘起。清晨磨快斧头进山,傍晚哼着歌踏歌而归。初雪落下时躲进薜荔丛,暖阳洒来时卧在茅草屋里。清澈山涧每日洗脚,高大的树木下不时晾晒衣裳。整年攀爬险峻山路,却不再担忧安危。心境如水般荡漾,灵魂似云般神游,不知世间是非。

逐句剖析

"山北饶朽木":山北长满朽木,

"山南多枯枝":山南堆满枯枝。

"枯枝作采薪":樵夫把枯枝当柴烧,

"爨室私自知":炊烟在自家屋顶静静飘起。

# 爨室:厨房。

"诘朝砺斧寻":清晨磨快斧头进山,

# 砺:磨。,诘朝:明朝。

"视暮行歌归":傍晚哼着歌踏歌而归。

"先雪隐薜荔":初雪落下时躲进薜荔丛,

"迎暄卧茅茨":暖阳洒来时卧在茅草屋里。

# 茅茨:茅屋。茨,芦苇、稻草盖的屋顶。

"清涧日濯足":清澈山涧每日洗脚,

"乔木时曝衣":高大的树木下不时晾晒衣裳。

"终年登险阻":整年攀爬险峻山路,

"不复忧安危":却不再担忧安危。

"荡漾与神游":心境如水般荡漾,灵魂似云般神游,

# 荡漾:飘荡起伏。

"莫知是与非":不知世间是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樵父词》是唐代诗人储光羲创作的五言排律。该诗虽以“樵父”为题,实则描绘了一位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隐者形象。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樵夫与渔父常被用作隐士的象征。全诗洋溢着闲适淡泊的意境,流露出诗人向往归隐田园、返璞归真的生活理想。被后世学者引用考证唐代曝衣习俗,成为研究盛唐民俗的重要文学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储光羲(706?~763?),唐代诗人。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西南)人,祖籍兖州(今山东济宁市兖州区)。开元进士,初任冯翊县尉,后转任安宜、下邽、汜水尉,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被叛军俘获,迫受伪职,乱平后自归朝廷请罪,后贬岭南。储光羲的诗,多写田园生活的闲适情趣,风格朴实。在各种诗体中,其“独以五言古胜场”,但是有刻意学习陶渊明,力造古雅的倾向。殷璠评其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代表作品有《杂咏五首》《江南曲四首》。明人辑存《储光羲诗集》5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樵父词》是储光羲在盛唐时期所作。作者身为润州延陵籍诗人,于开元十四年进士及第,曾历任冯翊县尉、监察御史等职,历经宦海沉浮。彼时虽处盛唐,但知识分子对仕途险阻多有感触,而储光羲后来在安史之乱中被迫接受伪职的经历,也让他后期诗作常流露隐逸之情,此诗便借樵父视角,寄托了他对仕途的隐喻思考,尽显隐逸之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诗​​,也是一首​​隐逸山水题材诗​​。全诗通过描绘樵夫在山林间砍伐枯枝、濯足曝衣等日常劳作场景,展现了与自然相融的隐逸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宦海浮沉的疏离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诗人将“朽木”“枯枝”“薜荔”“茅茨”“清涧”“乔木”等自然意象与“采薪”“砺斧”“行歌归”“濯足”“曝衣”等樵父的生活意象有机组合,构建出一幅完整的隐逸生活图景。“朽木”“枯枝”点明樵父劳作的对象,“薜荔”“茅茨”展现其居住环境的质朴,“清涧”“乔木”勾勒出日常活动的场景,而“采薪”“行歌”等动作则赋予这些静态意象以动态感,共同营造出恬淡自然的氛围,凸显出樵父远离尘嚣、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也寄托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山北饶朽木,山南多枯枝”,以山林中朽木枯枝的常见景象开篇,勾勒出樵夫所处的自然环境,暗示其生活与自然的紧密关联。“枯枝作采薪,爨室私自知”,承接前句,写樵夫将枯枝当作薪材,自得其乐地生火做饭,“私自知”三字透露出其隐逸生活的自在与惬意。“诘朝砺斧寻,视暮行歌归”,描绘樵夫早起寻找薪材、傍晚唱着歌归来的日常,以“砺斧”“行歌”的动作,展现其劳作的规律与内心的平和。“先雪隐薜荔,迎暄卧茅茨”,通过“先雪”“迎暄”的季节对比,刻画樵夫或隐于薜荔、或卧于茅茨的居所环境,突出其与自然的融合。“清涧日濯足,乔木时曝衣”,以“濯足”“曝衣”的生活细节,进一步渲染樵夫生活的闲适与自然,暗含对世俗纷扰的疏离。“终年登险阻,不复忧安危”,直抒胸臆,写樵夫虽长年攀登险峻山路,却不再忧虑安危,表现出其历经磨砺后的豁达心境。“荡漾与神游,莫知是与非”,以“荡漾”“神游”的精神状态收束,将樵夫的劳作升华为心灵的漫游,暗喻诗人对仕途困境的超脱思考,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不忧已好,神游更高。是在《庄子》言外,实证实悟。

宋刘辰翁《唐诗品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峤《马》

下一篇:唐·白居易《送张山人归嵩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