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水菱叶肥":浑浊水里的菱叶长得肥硕,
# 肥:肥壮。,菱叶:菱角叶子。,浊水:污浊之水。喻污浊的尘世。
"清水菱叶鲜":清澈水中的菱叶色泽鲜嫩。
# 鲜:鲜艳。
"义不游浊水":有气节的人不会在浑浊的水里采菱,
# 游浊水:在污水里游泳。游历为官在污浊的尘世。,义:忠义。正义。
"志士多苦言":志士常常会发出愤懑的言辞。
# 多苦言:多苦苦说道。多多苦劝(于我要善于在污浊尘世里生存)。,志士:有远大志向的人。
"潮没具区薮":潮水淹没了太湖畔的沼泽,
# 具区薮:古泽薮名,即太湖。又名震泽、笠泽。,潮没:潮水沉没于。
"潦深云梦田":积水淹没了云梦泽的田野。
# 云梦田:云梦泽里的田地。楚王好安陵君,安陵君用事,景睢邀江乙使言于安陵君曰:“楚国多贫民,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以食,无使失所。”云梦,古泽薮名,指楚国云梦泽,其故址在今湖北省境内。,潦深:水潦深过于。潦,水潦,路上的积水。因雨水过多而积在田地里的水或流于地面的水。古同“涝”,雨水过多,水淹。
"朝随北风去":早晨随着北风出去采菱,
# 朝随:早晨随着。
"暮逐南风旋":傍晚又追逐着南风回旋。
# 旋:一作还。还:回。,暮逐:傍晚追逐。
"浦口多渔家":浦口有很多渔家,
# 渔家:打渔的人家。,浦口:江口。小河入江之处。
"相与邀我船":他们相互招呼着邀请我上他们的船。
# 邀我船:邀请我的船。,相与:相处;相交往。共同;一道。指交好的人。
"饭稻以终日":整日以稻米为饭,
# 以终日:用以度日。用以结束一天。,饭稻:以稻米为饭。
"羹莼将永年":用莼菜做羹来度过漫长的岁月。
# 永年:长寿。指长久。,将:扶助。,羹莼:以野莼菜。一作莼羹。
"方冬水物穷":到了冬天,水中的物产已经匮乏,
# 穷:穷尽。,水物:水中的物产。,方冬:方才到冬天。
"又欲休山樊":又打算到山中休整。
# 山樊:山间的篱笆。山旁。亦指山中茂林。,又欲:又想要休止于。
"尽室相随从":全家人都跟随相伴,
# 相随从:相互跟随。,尽室:穷尽室内所有。
"所贵无忧患":最可贵的是能远离忧患。
# 忧患:忧虑和祸患。,所贵:所珍视的是。所贵重的是。
唐代诗人
储光羲(706?~763?),唐代诗人。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西南)人,祖籍兖州(今山东济宁市兖州区)。开元进士,初任冯翊县尉,后转任安宜、下邽、汜水尉,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被叛军俘获,迫受伪职,乱平后自归朝廷请罪,后贬岭南。储光羲的诗,多写田园生活的闲适情趣,风格朴实。在各种诗体中,其“独以五言古胜场”,但是有刻意学习陶渊明,力造古雅的倾向。殷璠评其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代表作品有《杂咏五首》《江南曲四首》。明人辑存《储光羲诗集》5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田园隐逸诗。此诗通过对清水浊水中菱叶的对比描写,以及泛舟逐风、渔家邀饭、羹莼休山等田园生活的描绘,既赞颂了志士不染浊世的高洁品格,更表达了诗人对简朴自足的渔樵生活的倾慕,最终寄寓了携家归隐、无忧无患的人生理想。
2. 写作手法
对比:“浊水菱叶肥,清水菱叶鲜”,以浊水中肥硕的菱叶与清水中鲜嫩的菱叶作对比,直观展现不同环境对事物的影响,隐喻尘世的污浊与志士的高洁,强化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推崇。
3. 分段赏析
“浊水菱叶肥,清水菱叶鲜”,开篇描绘了两种不同水质中菱叶的状态,以鲜明的对比勾勒出画面,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浊水与清水环境的差异,为后文借物喻人埋下伏笔。“义不游浊水,志士多苦言”,由前文菱叶过渡到人,以采菱人不愿在浊水中采菱,表明志士坚守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直抒胸臆,点明主旨。“潮没具区薮,潦深云梦田”,描绘了潮水淹没湖泽、积水淹没田野的景象,展现出自然环境的宏大与变化,暗示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为下文采菱人的生活做铺垫。“朝随北风去,暮逐南风旋”,生动地写出了采菱人随风而动、早出晚归的劳作状态,体现出他们生活的忙碌与艰辛。“浦口多渔家,相与邀我船”,描绘了浦口渔家众多且热情好客,相互邀请诗人上船的场景,营造出一种热闹、和谐的氛围,表现出当地民风的淳朴。“饭稻以终日,羹莼将永年”,描绘了简单质朴的饮食生活,以稻为饭、以莼为羹,体现出采菱人生活的平淡与宁静,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简单生活的向往。“方冬水物穷,又欲休山樊”,点明时令已到冬天,水中的物产匮乏,人们打算到山中休整,进一步展现了采菱人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尽室相随从,所贵无忧患”,写诗人全家一同归隐,只为远离尘世忧患,再次强调了诗人对宁静、无忧生活的追求,深化了主题。
# 刘云:恳款备至,不在多,不在深。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钟云:胸眼高,偶然吐出(“义不”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起四句即比即兴,妙合无垠。通首序次变化,而婉合成章。盛唐之储太祝、中唐之韦苏州,于五言已入圣证,“唐无五言古诗”岂可为两公道哉!乃其昭质敷文之妙,俱自西京《十九首》来,是以绝伦。俗目以其多闲逸之旨,遂概以陶拟之,二公自有闳博探远于陶者,固难以古今分等杀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忽发狂言,陶渊明一辈人。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上一篇:唐·祖咏《七夕》
下一篇:唐·王昌龄《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