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ǎn
bēi
huái
怀
sān
shǒu
sān

朝代:唐作者:元稹浏览量:2
xián
zuò
bēi
jūn
bēi
bǎi
nián
dōu
shì
duō
shí
dèng
yōu
xún
zhī
mìng
pān
yuè
dào
wáng
yóu
fèi
tóng
xué
yǎo
míng
suǒ
wàng
shēng
yuán
huì
gèng
nán
wéi
jiāng
zhōng
cháng
kāi
yǎn
bào
píng
shēng
wèi
zhǎn
méi

译文

闲坐无事为你悲伤为我感叹,人生短暂百年时间又多长呢。邓攸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即使能合葬也无法倾诉衷情,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唯有以彻夜不眠、辗转反侧的思念,报答你生前为我奔波劳累的苦心。

逐句剖析

"闲坐悲君亦自悲":闲坐无事为你悲伤为我感叹,

# 悲:悲伤。

"百年都是几多时":人生短暂百年时间又多长呢。

# 几多时:多长时间。,都是:一作“多时”。,百年:指短促的人生。

"邓攸无子寻知命":邓攸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排,

# 邓攸无子寻知命:晋邓攸,字伯道,官河东太守,战乱中舍子保侄,后终无子,时人乃有“天道无知,使伯道无儿”之语。寻知命:即将到知命之年。作者于五十岁时,始由继室裴氏生一子,名道护。寻:随即。知命,指五十岁。

"潘岳悼亡犹费词":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

# 潘岳悼亡犹费词:晋潘岳,字安仁,妻死,作《悼亡》三首,为世传诵。犹费辞:意谓潘岳即使写了那么悲痛的诗,对死者也等于白说。实是说自己。悼亡:哀悼死者。悼,悲伤。费词:徒费言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即使能合葬也无法倾诉衷情,

# 同穴窅冥何所望:意谓死后纵合葬一处,但洞穴冥,也难望哀情相通。同穴:指夫妻合葬。穴,墓穴。窅(yǎo)冥:深远难见的样子,形容死后无知。何所望:有什么指望。望,指死后重聚。

"他生缘会更难期":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

# 难期:企望。期:期待,等待。,缘会:指结为夫妇。缘,缘分。会,会合。,他生:再世,来生。

"惟将终夜常开眼":唯有以彻夜不眠、辗转反侧的思念,

# 常:一作长。,惟:只能。

"报答平生未展眉":报答你生前为我奔波劳累的苦心。

# 未展眉:皱起眉头。指韦丛生前操劳忧虑而心情忧郁。未:没有。展,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遣悲怀三首(其三)》是唐朝元稹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承上启下,“悲君”总结前两首对亡妻的悲痛,“自悲”引出自身感慨,“百年都是几多时”感叹人生短暂。颔联借邓攸无子、潘岳悼亡的典故,写出自己无子和丧妻的悲哀。颈联“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从对死后同葬和来生再续前缘的幻想,到清醒后的绝望。尾联“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表达愿以终夜难眠来报答妻子生前愁苦。此诗情感真挚深沉,以痴语、挚语诉尽对亡妻的思念与愧疚,自伤身世不幸,情真意切,读来感人至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遣悲怀三首》由元稹创作,旨在缅怀原配妻子韦丛,创作时间约在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韦丛身为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下嫁元稹后,虽家境贫寒,生活清苦,却贤惠持家,与元稹夫妻情深,毫无怨言。怎奈命运弄人,元和四年(809年),元稹任职监察御史时,年仅二十七岁的韦丛因病离世,元稹悲痛欲绝。此后,他满怀深情,陆续写下诸多悼亡诗作,其中《遣悲怀三首》最为出名。此组诗共三首,这里提及的是第三首,有观点认为作于811年元稹监察御史分务东台期间,另有一说则指向822年长庆二年,无论何时,皆为元稹痛悼亡妻的泣血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悼亡诗。描绘元稹在妻子韦丛早逝后的沉痛,以“报恩”回顾贫贱夫妻的相濡以沫,引出愧疚,反复咏叹欲报而不得的遗憾,营造痴情凄恻氛围,表达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与追悔,感人至深。

2. 写作手法

用典:颔联“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诗人引用邓攸、潘岳典故,以邓攸善良却无子的命运,潘岳虽有悼亡佳作却难抚亡者的无奈,自比当下境遇,借前人之事,衬自身丧妻无子的悲哀,使情感表达更蕴藉深沉,引发读者对命运无常、生死离别的感慨。对比:颈联将寄望的死后同葬、来生续缘的虚幻希望,与冷静后深知的绝望现实相对比,突出希望破灭后的极度痛苦,强化悲伤氛围,让人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煎熬。承上启下:首联“闲坐悲君亦自悲”,“悲君”承接前两首对妻子早逝的哀痛,是情感的延续与汇总;“自悲”则开启下文对自身命运、人生无常的喟叹,以及由无子、丧妻引发的深沉悲哀,宛如纽带,使诗意连贯,自然引出后续层层铺展的情感抒发。直抒胸臆:首联“闲坐悲君亦自悲”,直接道出闲坐时对亡妻的悲悼与自我感伤,毫无保留地宣泄内心悲痛;颔联借邓攸、潘岳典故,坦言无子、悼亡的悲哀,情感直白;颈联“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将对死后同穴、来生再聚的绝望与期望坦诚相告;尾联“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向亡妻倾诉以彻夜不眠报答其一生愁苦,句句真情,直击人心。

3. 分段赏析

首联“闲坐悲君亦自悲”,宛如一条纽带,紧密地串联起整首诗的情感脉络,既承接了前两首对亡妻的追思缅怀,以“悲君”二字概括那无尽的哀思,又以“自悲”为引,开启后续个人内心的沉痛抒发。彼时,元稹独坐沉思,爱妻的早逝如同一把利刃,划开了他对生命无常的体悟,不禁喟叹“百年都是几多时”,人生匆匆,不过须臾,而妻子却过早离去,这想法让悲伤如潮水般汹涌,将他彻底淹没。颔联“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诗人巧妙地援引邓攸、潘岳二人的典故,宛如打开了一扇通往深沉哀愁的大门。邓攸一生心地纯善,救济危难,却无奈命中无子,这是命运无情的捉弄;潘岳文采斐然,写下千古悼亡诗篇,可即便辞藻再华丽,对于已逝之人而言,又有何实际慰藉呢?元稹以他们自喻,表面上佯装豁达,似乎看透一切,可那字里行间渗透出的,分明是无子的遗憾、丧妻的悲恸,这种深沉的悲哀如暗潮涌动,直击人心。颈联“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情感在此陡然一转,恰似在黑暗中寻得一丝微光,诗人燃起死后同葬、来生再续前缘的期许。然而,当理智回笼,残酷的现实如冷水泼下,这不过是缥缈虚幻的美梦罢了。生死相隔,阴阳两界,过去的甜蜜与遗憾都已定格,再也无法追回,绝望之感愈发浓烈,如乌云蔽日,让诗人深陷痛苦的泥沼,无法自拔。尾联“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若直面亡妻,倾诉着自己的肺腑之言。在这万籁俱寂的长夜,他愿以彻夜不眠、睁眼凝望黑暗的方式,去偿还妻子生前为生活操劳、为家庭忧心,眉头从未舒展的恩情。这份痴情如同燃烧的火焰,炽热而执着,读来让人为之动容,只觉哀痛如决堤洪水,奔涌而出,绵绵不绝。

4. 作品点评

《遣悲怀三首》以“悲”为线索一以贯之,那悲痛之感恰似长风鼓浪,层层翻涌,逐首递深。诗人既伤悼亡妻,又悲悯自身,从当下的孤苦延伸至对未来的怅惘。诗作通篇采用如同“昵昵儿女语”般亲昵的口吻,情真意切,每个字皆源自肺腑。元稹还擅长把众人内心都有却难以言说的情愫,用极为质朴、直击人心的语言表达出来,令人读来感同身受,尽显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四句极写“百事乖”(其一首四句下)。以反映收,语意沉痛(其一末二句下)。……真镂肝擢肾之语(其三末二句下)。第一首生时,第二首亡后,第三首自悲,层次即章法。末篇末句“未展眉”即回绕首篇之“百事乖”,天然关锁。

清毛张健《唐体馀编》

# 微之诗云:“潘岳悼亡犹费词”,安仁《悼亡》诗诚不高洁,然未至如微之之陋也。“自嫁黔娄百事乖”,元九岂黔娄哉!“也曾因梦送钱财”,直可配村笛山歌耳。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 字字真挚,声与泪俱。骑省悼亡之后,仅见此制。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续集》

# 悼亡之作,此为绝唱。元、白并称,其实元去白甚远,唯言情诸篇传诵至今,如脱于口耳。

清陈世镕《求志居唐诗选》

# 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忽以浅近忽之。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

# 夫微之悼亡诗中其最为世所传诵者,莫若《三遣悲怀》之七律三首。……悼亡诸诗,所以特为佳作者,直以韦氏之不好虚荣,微之之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因能措意遣同,悉为真实之故。夫唯真实,遂造诺独绝欤?

现代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下一篇:唐·顾夐《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