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éng
quē
qiáo
zhī
zhī

朝代:唐作者:沈佺期浏览量:2
jiā
shào
jīn
táng
hǎi
yàn
shuāng
dài
mào
liáng
jiǔ
yuè
hán
zhēn
cuī
shí
nián
zhēng
shù
liáo
yáng
bái
láng
běi
yīn
shū
duàn
dān
fèng
chéng
nán
qiū
cháng
shuí
wèi
hán
chóu
jiàn
gèng
jiào
míng
yuè
zhào
liú
huáng

译文

郁金香涂饰在卢家少妇的楼堂,海燕栖息在用玳瑁装饰的屋梁。在九月的捣衣声中树叶已落尽,思念着在辽阳征戍十年的丈夫。丈夫在渺茫的白狼河音讯不通,京城中的我总觉日夜过得漫长。谁能够看见她的孤独她的悲愁,只把那明月清辉洒落在纱帐上。

逐句剖析

"卢家少妇郁金堂":郁金香涂饰在卢家少妇的楼堂,

# 郁金堂:以郁金香料涂抹的堂屋。郁金是一种香料,和泥涂壁能使室内芳香。堂,一作“香”。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卢家少妇:梁武帝萧衍诗中的人物,后来泛指少妇。

"海燕双栖玳瑁梁":海燕栖息在用玳瑁装饰的屋梁。

# 玳瑁:海生龟类,龟甲呈黄褐色相间花纹,极美观,古人用为装饰品。,海燕:又名越燕,燕的一种。因产于南方滨海地区(古百越之地),故名。

"九月寒砧催木叶":在九月的捣衣声中树叶已落尽,

# 木叶:树叶。,寒砧:指捣衣声。砧,捣衣用的垫石。古代妇女缝制衣服前,先要将衣料捣过。为赶制寒衣妇女每于秋夜捣衣,故古诗常以捣衣声寄思妇念远之情。

"十年征戍忆辽阳":思念着在辽阳征戍十年的丈夫。

# 辽阳:辽河以北,泛指辽东地区。

"白狼河北音书断":丈夫在渺茫的白狼河音讯不通,

# 音:一作“军”。,白狼河:今辽宁省境内之大凌河。

"丹凤城南秋夜长":京城中的我总觉日夜过得漫长。

# 丹凤城:此指长安。相传秦穆公女儿弄玉吹箫,引来凤凰,故称咸阳为丹凤城。后以凤城称京城。唐时长安宫廷在城北,住宅在城南。长安大明宫正南门为丹凤门(见《两京城坊考》卷一)。

"谁谓含愁独不见":谁能够看见她的孤独她的悲愁,

# 谁谓:即“为谁”。谓,一作“为”。

"更教明月照流黄":只把那明月清辉洒落在纱帐上。

# 更教明月照流黄:一作使妾明月对流黄。教,使。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一说指衣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是唐代诗人沈佺期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一位闺中贵妇对远戍丈夫刻骨相思的形象。诗歌写少妇在秋夜听闻捣衣声、见落叶纷飞,触景生情,思念远在辽阳戍边十年未归的丈夫,音信断绝令长夜倍感煎熬。作者通过华居中燕子双宿双飞反衬人物形单影只,又用寒凉的砧声、明月映照帷帐等环境细节烘托内心的愁苦孤独。全诗情感缠绵,真挚深厚,语言清雅含蓄,意境明朗动人,历来评价很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沈佺期(656?~716?),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高宗上元进士。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写了不少宫廷应制诗,虽多为歌功颂德的内容,然而表现技巧却代表了初唐同类诗歌的最高成就。流放期间诸作,多抒写凄凉境遇,诗风为之一变。又创制七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七律之冠。律体谨严精密,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有《杂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在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卷七五中题为《独不见》,而最早收录此诗的敦煌残卷《珠英学士集》及北宋初编成的《文苑英华》卷二〇五中则题作《古意》。在五代韦縠所编《才调集》卷三中,题为《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全唐诗》卷九六亦作《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从这些题目可以看出,此诗是写给时任补阙的乔知之的。 清人毛奇龄在《西河诗话》中评论道:“沈詹事《古意》,《文苑英华》与本集题下皆有‘赠补阙乔知之’六字。詹事仕则天朝,时乔知之任补阙,其妾为武承嗣所夺,补阙思之甚切,故作此诗以慰其决绝之情。诗中以征夫戍妇为喻,意指无可奈何,故结句云‘谁谓’,言不料事至此也。后补阙竟因此事而死,关系至深。自选本删去题下注释,遂令人久失其本意。” 但莫砺锋认为,毛奇龄的说法缺乏确凿依据。乔知之确有其人,《旧唐书》《新唐书》中皆有其传,载其于武则天时期官至左补阙。垂拱二年(686),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奉命北征同罗、仆固,乔知之奉敕担任摄侍御史,护军随行,此事亦见于陈子昂《燕然军人画像铭》。沈佺期此诗当作于此时,因而称乔为“补阙”。 乔知之此后还朝,升任左司郎中,其妾被夺一事发生于载初元年(690),即天授元年(当年九月改元为天授),此在《本事诗》中有明确记载,并称乔为“左司郎中”,记述准确。乔知之被害一事,《唐历》与《新唐书·则天皇后纪》均记载其发生于天授元年。因此,沈佺期作此诗之时,乔妾被夺尚未发生。 莫砺锋推测,沈佺期之所以作诗赠乔,可能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乔知之喜作怨妇、相思类题材之诗,二人为文友,故以此相赠;其二,乔曾随军北征,而沈诗内容正与征人、思妇相关,或为送别乔知之出征而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闺怨诗。诗歌描写了一位长安贵妇在秋夜思念远戍辽阳、十年未归的丈夫,营造出孤寂凄凉的氛围,体现了闺中思妇深切的思念与独处的哀愁。

2. 写作手法

烘托:诗中多处用环境描写烘托思妇的哀怨,如“海燕双栖玳瑁梁”烘托“卢家少妇郁金堂”的孤独寂寞,以“寒砧催落叶”“城南秋夜长”,烘托“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的思念忧愁,以“明月照流黄”来烘托离愁别恨。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此诗开头“家少妇郁金堂”用浓墨重彩描写少妇居室之华丽,正是为反衬其心情之孤寂哀伤;“海燕双栖玳瑁梁”以“双栖”来反衬人单影只。夸张:“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首联两句以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四壁以郁金香和泥涂饰,顶梁也用玳瑁壳装点起来,无比芬芳,无比华丽。为下文写基孤独做铺垫。比兴:开篇“海燕双栖玳瑁梁”以梁上双燕和谐共栖的自然景象起兴,触物生情,自然引发出后文“少妇”对征夫的深切思念。渲染:“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借秋夜捣衣的寒砧声、萧萧落叶声,配合“白狼河北音书断”的音讯隔绝、“丹凤城南秋夜长”的漫漫长夜,层层铺染出凄冷寂寥的氛围,将思妇积年的愁绪与无望的等待渲染得淋漓尽致。对偶:中间两联“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对仗十分工整。“白狼河”与“丹凤城”均为地名,“白”和“丹”均为颜色、“狼”和“凤”均为动物,构成律诗中的工对。设问:尾联“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运用设问句式,自问自答中表达出女主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可谓构思新巧。

3. 分段赏析

诗开篇便突出了女主人公的姓氏与身份:“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首联两句以浓墨重彩、夸张渲染的笔法描绘出女主人公闺房的华丽:四壁以郁金香和泥装饰,梁柱则用玳瑁壳点缀,芬芳馥郁,光彩照人,极尽雍容之态。连海燕也被这美景吸引,双双飞来梁上安栖。“双栖”二字,暗寓比兴之意,寓意成双成对、比翼双飞。看到梁上燕子依偎缠绵的情态,这位“莫愁”女或许不禁有所感触。诗之开头以华丽堂皇的闺房描写为引,实则为后文少妇内心的孤寂哀伤作铺垫,正如“海燕双栖”与人影单只之间形成强烈对比,寓意深远。从首联到颔联,场景由室内转向室外,由静谧的堂室过渡到秋深风紧的庭院,而情思也从眼前投向远方。“寒砧催木叶”与“西风吹落地”共同构成了外部环境的凄清背景。此刻,少妇耳边传来窗外西风扫落叶的萧瑟之声,以及不绝于耳的砧杵之音——秋意已深,天气渐寒,家家户户都在忙于缝制御寒之衣,尤其那些有丈夫远戍边疆的人家更是分外焦急。这种季节的更替、生活的节奏,使少妇心头的愁绪愈加浓烈。“寒砧催木叶”一句造句奇警,表面上是木叶催砧,实则诗人刻意倒装,借此渲染砧声对少妇内心所引发的强烈反响。砧声、落叶声交织成秋夜的主调,叠加唤起少妇对远人更深的思念与更浓的孤寂。夫婿远戍辽阳,音讯全无,一去十年,少妇的相思之情也已延续十载,愁绪绵绵,无以排遣。颈联承接颔联末句,具体描绘戍人之遥远与思妇之忧愁。“白狼河北”正与“辽阳”相对,写戍边之地之寒远,反衬居家之人情感之深。这一联从丈夫所在落笔,展现女主人公对夫婿处境、命运、归期的万千揣测。这一切尽在茫茫未卜之中,使她连思念都无从着落,空生惶恐。此时此刻,长安城南秋夜冷落空闺中,这位少妇的心境早已不止是孤独与思念,而是愈发转向担忧与焦灼,牵肠挂肚,惴惴难安。越想越愁,越愁越怕,直到不敢再想,不敢再念。此前诗句中“忆”之一字,至此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扩展。尾联则写少妇愁绪难以排解,竟至无人可诉,只余明月照人孤影。寒砧声声、秋叶飘零,夜夜难眠;又逢一轮明月透过窗纱,将流黄帷帐照得通明炫目,使人愁上添愁。前六句为诗人充满同情的写实描绘,而到结尾两句则转为女主人公哀情深至、愁苦无着的内心独白。她心绪难平,竟将满腔哀思迁怒于明月。此句构思新巧,突破以往咏月怀人之窠臼,拓展了传统意境的表达深度,也大大增强了全诗的抒情色彩,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既是一首乐府诗,又是一首七言律诗,《唐诗三百首》便将其归入“七律·乐府”类。作为七律之一,后人常从七言律诗的发展角度对其进行评价。由于全诗情感缱绻,哀而不伤,余韵悠长,影响深远,历代多有推崇。明代的何景明、薛蕙更是盛赞其为“唐人七律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比兴多,用古绝不堆垛。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宋严沧浪取崔颢《黄鹤楼》诗为唐人七言律第一,近日何仲默、薛君采取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一首为第一,二诗未易优劣。或以问予,予曰:崔诗赋体多,沈诗比兴多。

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十

# 何仲默取沈云卿《独不见》,严沧浪取崔司勋《黄鹤楼》,为七言律压卷。一诗固甚胜,百尺无枝,亭亭独上,在厥体中,要不得为第一也。沈末句是齐梁乐府语,崔起法是盛唐歌行语。如织宫锦间一尺绣,锦则锦矣,如全幅何?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化近体为古意,风韵淹雅,而略少意趣。近体不主意而主风韵,故冠冕初唐不可易也。

明郝敬《批选唐诗》

# 卢家少妇,体格丰神,良称独步,惜颔颇偏枯,结非本色。同乐府语也,同一人诗也。然起句千古骊珠,结语几成蛇足。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

# 高古浑厚,绝不似唐人所为。三、四迥出常度,结更雄厚深沉。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沈诗篇题原名《独不见》,一结翻题取巧,六朝乐府变声,非律诗正格也。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 钱光绣云:语语从古调淘洗,作律诗看佳,作乐府看亦佳。周珽曰:深情老笔,此十年梨花枪也。陈继儒曰:云卿初变律体,如此篇虽未离乐府馀调,而落笔圆转灵通,要是腹角出龟龙、牙缝具出赤绿者。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起语千古骊珠,结句几成蛇足”,此论吾不谓然。六朝乐府,行以唐律,瑰玮精工,无可指摘。

明邢昉《唐风定》

# 从起入颔,羚羊挂角;从颔入腹,独茧抽丝。第七句蛳吼雪山,龙含秋水。合成旖旎,韶采惊人。古今推为绝唱,当不诬。其所以如大辨才人说古今事理,未有豫立之机,而鸿纤一致,人但歆歆于其珠玉。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 燕双栖而人独宿,此反映法。愁不见月,倍增愁思,故怨及无情,若有人指使而然。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八句如钩锁连环,不用起承转合一定之法者也。

清吴乔《围炉诗话》

# 仍本六朝艳体,而托兴深婉,得风人之旨,故为佳什。若王、李诸公必以此为七律第一首,则吾又不得其解也。

清毛张健《唐体馀编》

# 纯乎古作,安得不高?《凤凰台》《黄鹤楼》,要彼命篇实有不同尔,即以体气论,吾未见能过此也。

清谭宗《近体秋阳》

# 云卿《独不见》一章,骨高,气高,色泽情韵俱高,视中唐“莺啼燕语报新年”诗,味薄语纤,床分上下。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 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清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

# 本以燕之双栖兴少妇独居,却以“郁金堂”“玳瑁梁”等字攒成异彩,五色并驰,令人目眩,此得齐梁之秘而加神妙者。三四不过叙流年时景,而措语沉着重稳。五六句分写行者,居者,匀配完足,复以“白狼”“丹凤”攒染设色。收拓并一步,正跌进一步。曲折圆转,如弹丸脱手,远包齐梁,高振唐音。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崔赋体多,沈比兴多,以画家法论之,沈诗披麻皴,崔诗大斧劈皴也。余意诗无定品,兴会所至,自能动人,然须才法两尽。崔诗才气胜,沈诗法律胜,以三唐人诗而必以孰为第一,何异旗亭甲乙耶?

清张世炜《唐七律隽》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雄浑》

下一篇: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