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kǒng
róng
ràng

朝代:南北朝作者:范晔浏览量:2
nián
suì
shí
zhū
xiōng
gòng
shí
róng
zhé
yǐn
xiǎo
zhě
rén
wèn
yuē
xiǎo
ér
dāng
xiǎo
zhě
yóu
shì
zōng
zhī

译文

孔融四岁时,与众兄弟一同吃梨,总是挑个小的梨。’父亲问他原因,孔融说:‘我年纪最小,应当拿小的梨。’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逐句剖析

"年四岁时":孔融四岁时,

"与诸兄共食梨":与众兄弟一同吃梨,

"融辄引小者":总是挑个小的梨。

# 辄:就,总是。

"’":’

"大人问其故":父亲问他原因,

# 故:原因。

"答曰":孔融说:

"‘":‘

"我小儿":我年纪最小,

"法当取小者":应当拿小的梨。

"’":’

"由是宗族奇之":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孔融让梨》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孔融幼年轶事的文言记载,出自南朝史学家范晔所著《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引《融家传》。此段以简练笔法记述四岁孔融与诸兄分食梨时,主动选取最小果实的行为。面对长辈询问,他提出“小儿法当取小者”的朴素伦理观,彰显幼童对长幼秩序与谦让之礼的本能遵循。宗族因之惊异,侧面印证其言行超越年龄的早慧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

范晔(398~445?),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南)人。曾任尚书吏部郎,元嘉初年为宣城太守。后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参与机要。因参与孔熙先、彭城王刘义康的政变阴谋,被杀。范晔博涉经史,善为文章,精通音律。曾删取各家关于东汉的史作,著《后汉书》纪传八十卷。《后汉书》一书不仅创新了史书体例,还运用骈文和声律著史,影响了六朝正史的编撰。另著有《狱中与诸甥侄书》《百官阶次》。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文言笔记体小品​​(出自《后汉书·孔融传》),也是一则​​传统道德寓言​​。全文以简练的史传笔法,记载了东汉名士孔融幼年让梨的轶事。

2. 分段赏析

“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以简练的叙述交代背景(四岁幼童、与兄长共食),通过“辄”(总是)字强调孔融选择小梨的​​一贯性​​,与寻常孩童争抢大梨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无需心理描写,仅用“引小者”三字便生动勾勒出孔融主动谦让的姿态,展现其超越年龄的成熟与克制。“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孔融的回答仅八字,却以“小儿”自指身份,以“法当”(按道理应当)阐明谦让依据,体现​​幼年即具规则意识与伦理自觉​​。将“长幼有序”的礼法精神转化为儿童易懂的“取小”原则,彰显家庭教育对道德启蒙的渗透。如《融家传》补充的“尊老敬长,为人之道”,正是这一思想的深化。​​“由是宗族奇之。”​通过宗族“奇之”(视为奇才)的反应,印证孔融行为在传统伦理体系中的典范性。一个“奇”字既点明其早慧非凡,更暗示​​谦让品德在宗法社会中的崇高地位​​。省略具体赞誉之词,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暗含对“德行重于聪颖”价值观的推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朱超《咏孤石诗》

下一篇:南北朝·刘孝威《行还值雨又为清道所驻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