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恭为中牟令":鲁恭担任中牟县令,
# 中牟令:中牟县的县官。,为:担任。
"重德化":注重用道德感化百姓,
# 德化:用道德教化。
"不任刑罚":不用刑罚的方式。
# 任:用。
"袁安闻之":朝中大官袁安听说这件事,
"疑其不实":怀疑它不是真的,
"阴使人往视之":暗地里派人到中牟县去视察。
# 使:派。,阴:暗暗地,暗中。
"随恭行阡陌":那人与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
# 阡陌:田间小路。
"俱坐桑下":一起坐在桑树下。
# 俱:一起。
"有雉过":有一只野鸡经过,
# 雉:俗称野鸡。
"止其旁":在他们旁边停下,
# 止其旁:省略句,应为“止于其旁”。止:停止。
"旁有儿童":旁边有一个小孩。
"其人曰":那个人说:“
"儿何不捕之":你为什么不把它抓住?”
"儿言雉方雏":那个小孩说野鸡还是幼鸡,
# 雏:小。,方:才。
"不得捕":不能抓。
# 得:能够。
"其人讶而起":那人很惊讶,
# 其人讶而起:表示修饰的连词,不译。(句子译作:惊讶地站起来)。讶:惊讶。
"与恭决曰":对鲁恭辞别说:“
# 决:告诉。
"所以来者":我此次前来,
# 所以来者: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的原因。判断句。
"欲察君之政绩也":是要检查你的政绩的。
"今蝗不犯境":蝗虫不犯县境,
# 今蝗不犯境: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判断句。今:现今。犯:侵犯。境:边境。
"此一异也":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
# 异:过人之处。
"爱及鸟兽":爱护鸟兽,
# 及:关联。
"此二异也":这是第二个现象;
"童有仁心":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
"此三异也":这是第三个现象。
"久留徒扰贤者耳":我久留只会打扰贤者。
# 耳:罢了。,徒:只,只会。
"吾将速反":我将快速返回,
# 反:通“返”,返回。,将:将要。
"以状白安":把情况报告袁安。”
# 白:告诉。,状:情况。
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
范晔(398~445?),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南)人。曾任尚书吏部郎,元嘉初年为宣城太守。后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参与机要。因参与孔熙先、彭城王刘义康的政变阴谋,被杀。范晔博涉经史,善为文章,精通音律。曾删取各家关于东汉的史作,著《后汉书》纪传八十卷。《后汉书》一书不仅创新了史书体例,还运用骈文和声律著史,影响了六朝正史的编撰。另著有《狱中与诸甥侄书》《百官阶次》。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官吏治理题材的文章,借中牟地区蝗虫不入境、鸟兽受爱护、儿童有仁心的景象,写出了鲁恭注重用道德教化治理地方所取得的良好政绩。
2.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便点明“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直入主题,将鲁恭治理中牟县的思想清晰呈现。在古代,刑罚常被视为治理地方的手段,而鲁恭却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以道德教化民众。袁安听闻鲁恭的治理方式,心生疑虑,“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袁安此举,既体现出他对鲁恭治理成果的谨慎态度,也从侧面反映出鲁恭“重德化”的做法在当时较为罕见,引发他人质疑实属常理。使者与鲁恭一同行走在田间小路,坐在桑树下时,出现了一系列令人称奇的场景。“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儿童面对近在咫尺的雉鸡,却因“雉方雏,不得捕”而未动手捕捉。这一细节刻画,生动展现出当地儿童的仁爱之心,而儿童的行为正是鲁恭德化教育体现。随后,使者总结出“三异”。“蝗不犯境”,蝗虫竟不侵犯中牟县境,这在靠天吃饭的古代,无疑是极为罕见的现象,暗示着中牟县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这是鲁恭德化治理下的自然祥瑞之象;“爱及鸟兽”,人们对鸟兽都怀有仁爱之心,反映出整个中牟县形成了一种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风气;“儿童有仁心”,前文已通过儿童不捕雏雉的细节展现,这一异像更是说明鲁恭的德化教育深入人心,从孩童到成人,整个社会都洋溢着仁爱与善良。使者感慨“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使者的离去,不仅是对鲁恭治理的认可,也从侧面烘托出鲁恭的贤能。
上一篇:南北朝·佚名《长干曲》
下一篇:南北朝·谢惠连《读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