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ōng
zhì
zhōng
móu

朝代:南北朝作者:范晔浏览量:2
gōng
wéi
zhōng
lìng
zhòng
huà
rèn
xíng
yuán
ān
wén
zhī
shí
yīn
shǐ
使
rén
wǎng
shì
zhī
suí
gōng
xíng
qiān
zuò
sāng
xià
yǒu
zhì
guò
zhǐ
páng
páng
yǒu
ér
tóng
rén
yuē
:“
:“
ér
zhī
?”
?”
ér
yán
zhì
fāng
chú
rén
ér
gōng
jué
yuē
:“
:“
suǒ
lái
zhě
chá
jūn
zhī
zhèng
jīn
huáng
fàn
jìng
ài
niǎo
shòu
èr
tóng
yǒu
rén
xīn
sān
jiǔ
liú
rǎo
xián
zhě
ěr
jiāng
fǎn
zhuàng
bái
ān
。”
。”

译文

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感化百姓,不用刑罚的方式。朝中大官袁安听说这件事,怀疑它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到中牟县去视察。那人与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一起坐在桑树下。有一只野鸡经过,在他们旁边停下,旁边有一个小孩。那个人说:“你为什么不把它抓住?”那个小孩说野鸡还是幼鸡,不能抓。那人很惊讶,对鲁恭辞别说:“我此次前来,是要检查你的政绩的。蝗虫不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爱护鸟兽,这是第二个现象;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我久留只会打扰贤者。我将快速返回,把情况报告袁安。”

逐句剖析

"鲁恭为中牟令":鲁恭担任中牟县令,

# 中牟令:中牟县的县官。,为:担任。

"重德化":注重用道德感化百姓,

# 德化:用道德教化。

"不任刑罚":不用刑罚的方式。

# 任:用。

"袁安闻之":朝中大官袁安听说这件事,

"疑其不实":怀疑它不是真的,

"阴使人往视之":暗地里派人到中牟县去视察。

# 使:派。,阴:暗暗地,暗中。

"随恭行阡陌":那人与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

# 阡陌:田间小路。

"俱坐桑下":一起坐在桑树下。

# 俱:一起。

"有雉过":有一只野鸡经过,

# 雉:俗称野鸡。

"止其旁":在他们旁边停下,

# 止其旁:省略句,应为“止于其旁”。止:停止。

"旁有儿童":旁边有一个小孩。

"其人曰":那个人说:“

"儿何不捕之":你为什么不把它抓住?”

"儿言雉方雏":那个小孩说野鸡还是幼鸡,

# 雏:小。,方:才。

"不得捕":不能抓。

# 得:能够。

"其人讶而起":那人很惊讶,

# 其人讶而起:表示修饰的连词,不译。(句子译作:惊讶地站起来)。讶:惊讶。

"与恭决曰":对鲁恭辞别说:“

# 决:告诉。

"所以来者":我此次前来,

# 所以来者: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的原因。判断句。

"欲察君之政绩也":是要检查你的政绩的。

"今蝗不犯境":蝗虫不犯县境,

# 今蝗不犯境: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判断句。今:现今。犯:侵犯。境:边境。

"此一异也":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

# 异:过人之处。

"爱及鸟兽":爱护鸟兽,

# 及:关联。

"此二异也":这是第二个现象;

"童有仁心":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

"此三异也":这是第三个现象。

"久留徒扰贤者耳":我久留只会打扰贤者。

# 耳:罢了。,徒:只,只会。

"吾将速反":我将快速返回,

# 反:通“返”,返回。,将:将要。

"以状白安":把情况报告袁安。”

# 白:告诉。,状: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鲁恭治中牟》是南北朝范晔编撰的一篇文,收录于《后汉书·鲁恭传》,讲述了东汉中牟县令鲁恭推行德政教化、摒弃刑罚治国的故事。当上级官员袁安对其治理成效存疑并暗中派人考察时,使者在田间目睹蝗虫不侵县境、百姓爱护鸟兽、孩童心怀仁善的景象,以“三异”之景印证了鲁恭德治的实效。文章通过具体场景的白描,展现出“德化优于刑治”的执政理念,揭示出真正的政治良轨需兼顾法治刚性与德治柔性,以道德浸润塑造社会根基,至今仍具关于治理智慧的启示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

范晔(398~445?),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南)人。曾任尚书吏部郎,元嘉初年为宣城太守。后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参与机要。因参与孔熙先、彭城王刘义康的政变阴谋,被杀。范晔博涉经史,善为文章,精通音律。曾删取各家关于东汉的史作,著《后汉书》纪传八十卷。《后汉书》一书不仅创新了史书体例,还运用骈文和声律著史,影响了六朝正史的编撰。另著有《狱中与诸甥侄书》《百官阶次》。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篇文节选自《后汉书》,这是一部历史类文学典籍。该书主要记载了东汉一朝的历史,时间从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起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结束,完整呈现了这195年间的风云变幻。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官吏治理题材的文章,借中牟地区蝗虫不入境、鸟兽受爱护、儿童有仁心的景象,写出了鲁恭注重用道德教化治理地方所取得的良好政绩。

2.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便点明“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直入主题,将鲁恭治理中牟县的思想清晰呈现。在古代,刑罚常被视为治理地方的手段,而鲁恭却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以道德教化民众。袁安听闻鲁恭的治理方式,心生疑虑,“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袁安此举,既体现出他对鲁恭治理成果的谨慎态度,也从侧面反映出鲁恭“重德化”的做法在当时较为罕见,引发他人质疑实属常理。使者与鲁恭一同行走在田间小路,坐在桑树下时,出现了一系列令人称奇的场景。“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儿童面对近在咫尺的雉鸡,却因“雉方雏,不得捕”而未动手捕捉。这一细节刻画,生动展现出当地儿童的仁爱之心,而儿童的行为正是鲁恭德化教育体现。随后,使者总结出“三异”。“蝗不犯境”,蝗虫竟不侵犯中牟县境,这在靠天吃饭的古代,无疑是极为罕见的现象,暗示着中牟县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这是鲁恭德化治理下的自然祥瑞之象;“爱及鸟兽”,人们对鸟兽都怀有仁爱之心,反映出整个中牟县形成了一种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风气;“儿童有仁心”,前文已通过儿童不捕雏雉的细节展现,这一异像更是说明鲁恭的德化教育深入人心,从孩童到成人,整个社会都洋溢着仁爱与善良。使者感慨“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使者的离去,不仅是对鲁恭治理的认可,也从侧面烘托出鲁恭的贤能。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佚名《长干曲》

下一篇:南北朝·谢惠连《读书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