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鸿家贫而尚节":梁鸿虽然家庭贫困,
# 尚:崇尚、推崇。,而:表顺连,不译。
"博览无不通":然而他推崇礼节,广泛阅读(书本),没有不通晓的(事情)。
# 通:通晓。,览:阅览。
"而不为章句":但不只拘泥于古书的句读解义。
# 不为章句:为,著述;不死记硬背一章一句。
"学毕":读完书,
# 毕:此指读书结束。
"乃牧豕于上林苑中":就到上林苑放猪,
# 上林苑:古宫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豕:猪。,牧:放养牲畜。
"曾误遗火":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
# 曾误遗火: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
"延及他舍":蔓延到别人的房屋。
# 舍:房屋,住所。,及:到。,延:蔓延。
"鸿乃寻访烧者":梁鸿就寻访被烧到的人家,
"问所去失":问他损失的财物,
"悉以豕偿之":用自己全部的猪作赔偿还给房屋主人。
# 悉以豕偿之:了解后把自己的猪作赔偿还给房屋主人。偿:偿还。
"其主犹以为少":但房屋主人还认为得到的补偿很少。
# 犹:还。,其主:其,其中。
"鸿曰":梁鸿说:
"“":“我没有别的财富
# 他:别的。
",":,
"愿以身居作":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
# 愿以身居作: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
"主人许之":主人同意了。
# 许:允许,同意。
"因为执勤":(梁鸿)于是勤奋做工,
# 执勤:执守做工。,因:于是。
"不懈朝夕":从早到晚从不松懈。
# 懈:松懈。
"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邻家老人们见梁鸿不是一般人,
# 恒:平常,普通。,见:看见。,耆老:老人,耆,老。
"乃共责让主人":于是就一同责备批评那家主人,
# 责:责备、批评。
"而称鸿长者":并且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
# 称鸿长者: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
"于是":因此,
"始敬鸿":(主人)开始敬佩梁鸿,
"悉还其豕":把猪还给他。
# 还:归还。,悉:全部。
"鸿不受而去":梁鸿没有接受,返回自己的家乡。
# 受:接受
"归乡里":返回自己的家乡。
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
范晔(398~445?),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南)人。曾任尚书吏部郎,元嘉初年为宣城太守。后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参与机要。因参与孔熙先、彭城王刘义康的政变阴谋,被杀。范晔博涉经史,善为文章,精通音律。曾删取各家关于东汉的史作,著《后汉书》纪传八十卷。《后汉书》一书不仅创新了史书体例,还运用骈文和声律著史,影响了六朝正史的编撰。另著有《狱中与诸甥侄书》《百官阶次》。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则文言志人传记,通过梁鸿牧豕赔邻、拒受馈赠的轶事,体现了敢于承担责任、恪守诚信的可贵品格,生动刻画其高洁品格和信义。
2. 分段赏析
首句“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直接点明梁鸿的特征“尚节”(崇尚节操)。虽家境贫寒,但他学识渊博、贯通诸学,却不拘泥于对经典章句的繁琐注解,体现了他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的品格。短短数语,已勾勒出一个安贫乐道、重精神轻物质的学者形象。“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一句,承接上文“不为章句”,说明梁鸿完成学业后并未追求仕途,而是选择到皇家园林牧猪为生。这一选择看似平凡,却暗含他对“务实”的坚持:学问若不能经世致用,不如通过劳动自食其力。这种“耕读传家”的朴素选择,恰恰是其“尚节”的具体体现。“曾误遗火,延及他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是故事的转折点。一次意外的火灾牵连他人,本是梁鸿的过失,但他没有逃避,反而“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主动上门询问损失,用全部猪只赔偿。这里的“悉”字值得注意:梁鸿毫无保留地拿出仅有的财产,可见其面对责任时的担当与真诚。“其主犹以为少”到“不懈朝夕”,首句从被烧者角度补充情节:主人觉得赔偿不够,侧面反映火灾损失较大,而梁鸿的家境本就不富裕。此时梁鸿说“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动提出留下做工抵偿。“无他财”是实话实说,“愿以身居作”则进一步展现他的诚意——没有钱财,就用劳动弥补。主人“许之”后,他“因为执勤,不懈朝夕”,每日勤恳劳作、从不懈怠。这些细节层层递进,将梁鸿的诚信与踏实刻画得生动具体。“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邻居“耆老”(年长有声望的人)的反应是关键侧面描写:“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非恒人”即不是一般人,耆老们从梁鸿的行为中看出他的不凡,于是责备主人不公,称赞他是德高望重的长者。这一笔既烘托出梁鸿品德的高尚,也暗示了“尚节”之人终将被认可的社会逻辑。“于是,始敬鸿,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最终“主人始敬鸿,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主人被梁鸿的品行打动,归还了猪只;而梁鸿却不肯接受,选择离开。这一“还”一“不受”,形成鲜明对比:主人的“敬”是被感动后的弥补,梁鸿的“不受”则是始终保持清醒,他帮助他人并非为了回报,而是出于本心。“不受而去”的结局,更突出了他淡泊名利、重义轻利的君子之风。
上一篇:宋·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下一篇:宋·辛弃疾《临江仙·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