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áng
hóng
鸿
shàng
jié

朝代:宋作者:范晔浏览量:3
liáng
hóng
鸿
jiā
pín
ér
shàng
jié
lǎn
tōng
ér
wéi
zhāng
xué
nǎi
shǐ
shàng
lín
yuàn
zhōng
céng
huǒ
yán
shè
hóng
鸿
nǎi
xún
fǎng
访
shāo
zhě
wèn
suǒ
shī
shǐ
cháng
zhī
zhǔ
yóu
wéi
shǎo
hóng
鸿
yuē
无他财
无他财
yuàn
shēn
zuò
。”
。”
zhǔ
rén
zhī
yīn
wèi
zhí
qín
xiè
zhāo
lín
jiā
lǎo
jiàn
hóng
鸿
fēi
héng
rén
nǎi
gòng
ràng
zhǔ
rén
ér
chēng
hóng
鸿
zhǎng
zhě
shì
shǐ
jìng
hóng
鸿
huán
shǐ
hóng
鸿
shòu
ér
guī
xiāng

译文

梁鸿虽然家庭贫困,然而他推崇礼节,广泛阅读(书本),没有不通晓的(事情)。但不只拘泥于古书的句读解义。读完书,就到上林苑放猪,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蔓延到别人的房屋。梁鸿就寻访被烧到的人家,问他损失的财物,用自己全部的猪作赔偿还给房屋主人。但房屋主人还认为得到的补偿很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富,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主人同意了。(梁鸿)于是勤奋做工,从早到晚从不松懈。邻家老人们见梁鸿不是一般人,于是就一同责备批评那家主人,并且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因此,(主人)开始敬佩梁鸿,把猪还给他。梁鸿没有接受,返回自己的家乡。返回自己的家乡。

逐句剖析

"梁鸿家贫而尚节":梁鸿虽然家庭贫困,

# 尚:崇尚、推崇。,而:表顺连,不译。

"博览无不通":然而他推崇礼节,广泛阅读(书本),没有不通晓的(事情)。

# 通:通晓。,览:阅览。

"而不为章句":但不只拘泥于古书的句读解义。

# 不为章句:为,著述;不死记硬背一章一句。

"学毕":读完书,

# 毕:此指读书结束。

"乃牧豕于上林苑中":就到上林苑放猪,

# 上林苑:古宫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豕:猪。,牧:放养牲畜。

"曾误遗火":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

# 曾误遗火: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

"延及他舍":蔓延到别人的房屋。

# 舍:房屋,住所。,及:到。,延:蔓延。

"鸿乃寻访烧者":梁鸿就寻访被烧到的人家,

"问所去失":问他损失的财物,

"悉以豕偿之":用自己全部的猪作赔偿还给房屋主人。

# 悉以豕偿之:了解后把自己的猪作赔偿还给房屋主人。偿:偿还。

"其主犹以为少":但房屋主人还认为得到的补偿很少。

# 犹:还。,其主:其,其中。

"鸿曰":梁鸿说:

"“":“我没有别的财富

# 他:别的。

",":,

"愿以身居作":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

# 愿以身居作: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

"主人许之":主人同意了。

# 许:允许,同意。

"因为执勤":(梁鸿)于是勤奋做工,

# 执勤:执守做工。,因:于是。

"不懈朝夕":从早到晚从不松懈。

# 懈:松懈。

"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邻家老人们见梁鸿不是一般人,

# 恒:平常,普通。,见:看见。,耆老:老人,耆,老。

"乃共责让主人":于是就一同责备批评那家主人,

# 责:责备、批评。

"而称鸿长者":并且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

# 称鸿长者: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

"于是":因此,

"始敬鸿":(主人)开始敬佩梁鸿,

"悉还其豕":把猪还给他。

# 还:归还。,悉:全部。

"鸿不受而去":梁鸿没有接受,返回自己的家乡。

# 受:接受

"归乡里":返回自己的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梁鸿尚节》是南朝范晔编撰的《后汉书》中的一篇人物记事。文中记载东汉时期士人梁鸿的往事:某日他因不慎失火导致邻居房屋受损,立即主动提出赔偿,并通过在对方家中做工的方式弥补损失。这种既不推诿责任又讲究信用的做法,最终赢得屋主敬重。故事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了敢于承担责任、恪守诚信的可贵品格,体现出当时社会对正直品行和信义精神的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

范晔(398~445?),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南)人。曾任尚书吏部郎,元嘉初年为宣城太守。后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参与机要。因参与孔熙先、彭城王刘义康的政变阴谋,被杀。范晔博涉经史,善为文章,精通音律。曾删取各家关于东汉的史作,著《后汉书》纪传八十卷。《后汉书》一书不仅创新了史书体例,还运用骈文和声律著史,影响了六朝正史的编撰。另著有《狱中与诸甥侄书》《百官阶次》。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段文字出自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所著的《后汉书》,该书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中,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全书主要记载了东汉时期的历史,时间跨度从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开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结束,共记录了195年的历史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则文言志人传记,通过梁鸿牧豕赔邻、拒受馈赠的轶事,体现了敢于承担责任、恪守诚信的可贵品格,生动刻画其高洁品格和信义。

2. 分段赏析

首句“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直接点明梁鸿的特征“尚节”(崇尚节操)。虽家境贫寒,但他学识渊博、贯通诸学,却不拘泥于对经典章句的繁琐注解,体现了他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的品格。短短数语,已勾勒出一个安贫乐道、重精神轻物质的学者形象。“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一句,承接上文“不为章句”,说明梁鸿完成学业后并未追求仕途,而是选择到皇家园林牧猪为生。这一选择看似平凡,却暗含他对“务实”的坚持:学问若不能经世致用,不如通过劳动自食其力。这种“耕读传家”的朴素选择,恰恰是其“尚节”的具体体现。“曾误遗火,延及他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是故事的转折点。一次意外的火灾牵连他人,本是梁鸿的过失,但他没有逃避,反而“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主动上门询问损失,用全部猪只赔偿。这里的“悉”字值得注意:梁鸿毫无保留地拿出仅有的财产,可见其面对责任时的担当与真诚。“其主犹以为少”到“不懈朝夕”,首句从被烧者角度补充情节:主人觉得赔偿不够,侧面反映火灾损失较大,而梁鸿的家境本就不富裕。此时梁鸿说“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动提出留下做工抵偿。“无他财”是实话实说,“愿以身居作”则进一步展现他的诚意——没有钱财,就用劳动弥补。主人“许之”后,他“因为执勤,不懈朝夕”,每日勤恳劳作、从不懈怠。这些细节层层递进,将梁鸿的诚信与踏实刻画得生动具体。“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邻居“耆老”(年长有声望的人)的反应是关键侧面描写:“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非恒人”即不是一般人,耆老们从梁鸿的行为中看出他的不凡,于是责备主人不公,称赞他是德高望重的长者。这一笔既烘托出梁鸿品德的高尚,也暗示了“尚节”之人终将被认可的社会逻辑。“于是,始敬鸿,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最终“主人始敬鸿,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主人被梁鸿的品行打动,归还了猪只;而梁鸿却不肯接受,选择离开。这一“还”一“不受”,形成鲜明对比:主人的“敬”是被感动后的弥补,梁鸿的“不受”则是始终保持清醒,他帮助他人并非为了回报,而是出于本心。“不受而去”的结局,更突出了他淡泊名利、重义轻利的君子之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下一篇:宋·辛弃疾《临江仙·探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