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愁香结破颜迟":曾经发愁花儿开得很迟,
# 破颜:露出笑容;笑。此处谓花开。,香结:谓花蕾,花朵未开放。,愁:《全唐诗》吴校本均校:“一作悲”。
"今见妖红委地时":如今看见花时,红艳艳的花瓣儿落了一地。
# 委地:落地。散落或委弃于地。,妖红:艳红。此处谓艳红色的花朵。妖:艳丽。形容花色十分鲜艳。,见:《全唐诗》吴校本均校:“一作日”。
"若是有情争不哭":如果是有感情的人,面对落花,怎么能不失声痛哭,
# 争不哭:怎不哭。争:即怎、怎么,犹怎。白居易《题峡中石上》:“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
"夜来风雨葬西施":昨夜一场无情的风雨,葬送了西施一样美丽、高洁的花。
# 西施:本为春秋时越国美女。此处以西施比喻艳丽之红花。
晚唐诗人
韩偓(842~923),唐代诗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昭宗龙纪进士及第,初佐河中幕府,后历任左拾遗、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等职。因不肯依附朱全忠,被贬为邓州司马,后依附王审知,寓居福建泉安的九日山延福寺。其与姜公辅、秦系、欧阳詹被称为“南安四贤”。韩偓的诗风因时期而异。早年多写艳情,词藻华丽,有香奁体之称;晚年多写唐末变乱及个人遭际,感时伤怀,风格慷慨悲凉。主要作品有《伤乱》《春尽》《安贫》等。今传《香奁集》《韩内翰别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风雨摧残下落花委地的残败之景,营造出凄婉哀伤的氛围,表达了诗人身世飘零的悲愁与愤懑。这是一首写落花的七言绝句,借花儿迟开又早谢、夜来遭风雨摧折如 “葬西施” 的景象,写出了自身命途多舛的慨叹,以及对晚唐动荡时局下个人与家国命运的深沉忧思,将主观悲情与客观落花之景相融,深婉含蓄,余韵悠长。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中“夜来风雨葬西施”的比喻突破传统咏物诗范式,将美人香消与名花委地双重意象叠加,强化了物哀之情的表达力度 。
3. 分段赏析
首句以“香结破颜”描绘花儿迟绽之景,“香结”暗喻香气凝而不散,似含愁绪;“破颜”则借美人之姿喻花开之态,全句透露出诗人曾为花期之迟而心生忧愁,此愁绪如丝如缕,为全诗奠定了哀婉的基调。次句转而写花之凋零,“妖红委地”四字,以鲜艳之色反衬零落之惨,红艳花瓣铺满一地,既是眼前之景,亦是心中之痛。花儿既迟开又早落,命运多舛,此情此景,承前句之愁,更添悲凉。第三句直抒胸臆,以“争”字发问,道出诗人面对落花之时的悲愤交加:“若是有情之人,目睹此景,怎会不悲从中来,失声痛哭?”此问非问,实为诗人内心情感的强烈迸发。诗人之愁,非仅因花之凋零,更因自身遭遇——因不肯屈从于权贵而遭排挤,心中满载悲愁愤懑。落花成了触发诗人身世之感的媒介,诗人以己之悲观花,更觉花之凄凉,遂有此悲愤之问。末句深化主题,以“西施”喻花,既赞其美丽高洁,又暗含对美好事物被摧残的惋惜。“昨夜无情风雨,葬西施于尘土”,此句既是对花儿凋零原因的直接陈述,也是对诗人内心悲愤情感的进一步抒发。自然界的风雨,在此化作政治上的腥风血雨,诗人借物言志,以花喻人,表达了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精妙的比喻,将炽热的情感凝聚于字里行间,使得此句成为被后人传诵的名句。
4. 作品点评
宋代词坛巨擘周邦彦,于《六丑》一词中妙笔生花,化用某诗意境,吟出“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之句,以花喻人,寄寓深沉。此诗(词境所承之诗)以景起兴,情随景迁,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将词人(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致织就一幅凄美画卷,情感真挚深婉,读之令人动容,泪湿青衫。
# 《香奁集·哭花》诗,伤何太后也,故以西施比之。
清震钧《韩承旨年谱》天祐二年谱
# 此为朱全忠弑何后而作。故云“葬西施”。大抵何后被弑,正在盛年,故比之于花。
清震钧《香奁集发微》
# 开成以后,诗非一种,不当概以晚唐视之。如落花之“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夜来风雨葬西施”,皆是初唐人未想到者,故能发学者之心光,岂可轻视!
清吴乔《围炉诗话》
# 韩偓《哭花》:“若是有情争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韦庄《残花》:“十日笙歌一宵梦,苎萝烟雨失西施。”两君同时,当非相袭,然韩语自胜。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首句谓其开迟,次句言其即落。第三句“若是有情争不哭”,致尧悲感身世,牢落结寒之怀,俱于此句中一恸矣。“夜来”句是比。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上一篇:唐·岑参《太白胡僧歌》
下一篇:唐·董思恭《守岁二首》